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汉族文化 汉族的学术思想与理学精神

汉族文化 汉族的学术思想与理学精神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42 更新时间:2024/1/16 19:47:58

西方学者曾将明理学称为新儒学,有其道理。跟元典儒学和汉唐经学儒学相对照,宋明理学确有新的特点,新的精神。宋明理学新儒学之新,是通过一系列活的、有重要化历史价值的学术精神充分而生动地开显出来的。宋明理学的精神,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整体体现。朱熹思想无疑是这种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当时时代精神的精华。

其一,求理精神。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理学,具有理性主义的特性。宋明理学最切近的学术目标,是要“格物穷理”。这个理既是形上学本体,是普遍的存有根据,也是最深层的价值源泉。程朱理学是一种寻根究底的理性主义哲学,求理精神是其最基本的学术精神。这种求理精神是宋明时期社会文化思潮和民族时代精神的显著标志。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生存方式和文化核心,以及由这种生存方式和文化核心所转化的自觉生存智慧和价值观念。在朱熹的思想观念中,理是事物之“所以然”和行为之“所当然”的和合体,是先验的价值原则和经验的条理秩序的统摄融。对此理的“格致”和穷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理性原则的指导下从事德行实践,通过道德主体的自觉操持,实现万物存有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

其二,主体精神。她是以中华民族现实生存为根基的文化群体主体精神。她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心的是文化“道统”的生生不息,往的是“廓然大公”、人人圣贤的至德之境。理学家借助理欲、心性、理气等对偶范畴的精致辨析,将人的道德存在、伦理特性和价值尊严提升到了宇宙本体的形上学高度,视人为天地万物的价值主体,抽象地证实了“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儒学信念。朱熹以天下为己任,以天地为己心的情怀,正是理学文化主体精神的体现。

其三,忧患精神。程朱的忧患精神是指人处于忧患境遇时,对人性的伟大与尊严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深刻体验,并力争通过人自身的生命力量超越忧患境遇,达到真善美高度和合的文化心态。宋初面对唐末五代的情境,道德文化与学术思想的当务之急,是重新建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重新确立儒家伦理规范和道德原则。

朱熹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经济改革。“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无限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以及由自我心灵发出的无限的爱人及物、由己及人的悲愿,同时对于未来社会亦充满忧患,从而把自我美好愿望提升为现实的社会理想。

其四,力行精神。朱熹既强调知的先行性,主张“知先行后”,又重视行的重要性,坚持“行重知轻”。只要沿着“格物穷理”的格致路线走下去,就必定能达到知行一如的德行境地。但随着程朱理学的官方化,理学末流视理学为猎取功名利禄的工具,便失却了“格物穷理”的力行精神。

其五,求实精神。程朱理学出入佛老,既吸收佛道思想精华,而又批判佛教之空与道教之虚、老庄之无为其学术宗旨。朱熹曾反复申明:“释氏虚,吾儒实”。

程朱理学有其谈论心性,辨析义理,旨在重建社会道德价值理想和伦理生活秩序,因而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实学,是有逻辑概括性的实理的一面。不仅“实理”范畴是由程朱等首先阐明的,而且“实学”这一概念的理论含义,也是由程朱等反复倡导的。

其六,道德精神。重伦理,尚德行,是程朱理学道德精神的重要特征。在功利与理想、利益与公德、公与私的冲突中,拔高理想、道德和公的地位,主张以公灭私,以理统欲。他们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抽象化、本体化,使其成为“颠扑不破”的价值原则;同时,又依据这些理想化的原则处理实际的人伦关系,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准则。

这一主张,有禁欲色彩。但若将其视为完全禁欲主义而加以否定,又过于偏颇。这里需要弄清:理欲之间怎样划界?存理灭欲的实际所指为?朱熹曾以饮食之道为例,说明理欲分际:“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可见其并不一概否定饮食男女之类的人生基本需要,存理灭欲的实际所指是奢侈无度的少数官吏,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出现事与愿违的背反。理欲之辩的初衷是想规谏统治者,使统治者心术端正,以利于社会和谐和道德教化。但事实却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使理欲之辩由道德修养性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其七,开放精神。朱熹哲学不仅敞开心胸,吸收儒、释、道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如佛老思想中有价值的理论学说,思维方法和逻辑结构图式,表现出极大的兼容心态和开放精神。他既能“综罗百代”之学术,若无开放精神是根本不能“综罗”的。正因为他有开放精神,所以能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随着历史的发展,朱熹思想所赖以产生的时代背景业已消失,其具体学术主张和思想观点也多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蕴涵在这一思想中的求理、求实、主体、忧患、力行、道德、开放等活生生的学术精神,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民族文化的传统之中,生长在民族心理的结构之上。

朱熹道学和宋明理学所体现的这些精神,若与中国现实国情及世界发展趋势相结合,对其进行体认和创新,是意义深远的学术文化使命。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敦煌博物馆做了几个"飞天滑板"?"飞天滑板"要多少钱?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敦煌博物馆做了几个“飞天滑板”?“飞天滑板”要多少钱?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说到文创其实在中国也走了不少年了,但是就是有点难啊,还好大家都团结一致,一起为文创发力,最近敦煌博物馆就给王一博做了一款非常给力的滑板,而且还是定制的,被誉为是飞天滑板,非常的有敦煌风,把敦煌的文化元素全部

  • 段氏名人有哪些?段氏男宝宝三字名字合集分享!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段氏男宝宝三字名字介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说起段这个姓氏,不知道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人会是谁,作为武侠迷可能会首选想到段誉。历史上,段姓正是大理国的国姓,这个姓氏的历史也非常悠久。那我们这次就准备了一些适合段姓男宝宝的三字名,为什么要选择三字名呢?因为三字名一般能放入更多

  • 成吉思汗眼中的"神仙",一语救了数十万人!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成吉思汗眼中的“神仙”,一语救了数十万人!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倘若说起丘处机,世人都会想到《射雕英雄传》中豪迈奔放、武艺高强的道士形象。而小说毕竟是虚构的,也是带有作者的主观思想的,因此人物形象不真实,那么在历史之上的丘处机又是如何的呢?丘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

  • 汉族文化 汉族茶文化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 读《陈情表》你以为李密只是为了尽孝吗?里面涌动的是君臣之间的博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读《陈情表》你以为李密只是为了尽孝吗?里面涌动的是君臣之间的博弈!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读高中的时候,正是十几岁的年纪,读到李密的《陈情表》深受感动,加之文章语言朴实、朗朗上口,只消朗读几次便将全文背诵下来了,但当时也只是被李密赤诚的孝心所动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对《陈

  • 成语"凿壁偷光"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凿壁偷光【拼音】:záobìtōuguāng【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成语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

  • 成语"曾参杀人"是哪个人物引申出来的?其中有哪些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曾参杀人【拼音】:zēngshēnshārén【解释】:比喻流言可畏。【成语故事】:春秋的时候,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做曾参,曾参是个非常用功念书、孝顺父母的人!有一天,有人跑去对曾参的妈妈说:“伯母!曾参杀人了!”曾妈妈马上说:“不可能的!我们家曾参是个乖孩子,他不会杀人的!”,过了一会儿,又

  • 成语"债台高筑"有哪些故事?又该怎样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债台高筑【拼音】:zhàitáigāozhù【解释】:形容欠债很多。【成语故事】:战国时,摇摇欲坠的周赧王还野心勃勃,但实际却软弱无力。他想联合楚、燕等国攻打秦国,但没有足够的军费,于是向国内的有钱人借钱,答应等打胜仗后加利偿还。结果没等到与秦军交战,周赧王就吓得撤兵回国,而借来的军费却花

  • 成语"枕戈待旦"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枕戈待旦【拼音】:zhěngēdàidàn【解释】: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形容时刻准备作战,。【成语故事】:西晋的时候有两位有名的将军,一个叫祖逖,一个叫刘琨。他们年轻的时候,常常在一起,互相勉励,决心为国家效力。夜里他们睡在一个床上,同盖一条被

  • 成语"作威作福"有哪些故事?又该怎样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作威作福【拼音】:zuòwēizuòfú【解释】: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成语故事】:东汉刘懿皇帝死后,中常侍(宦官名)孙程趁机联络了18个宦官,迎立济阴王刘保做了皇帝,这就是汉顺帝。汉顺帝18岁时,举行京中会考,南郑人李固在会考中名列第一,被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