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猜测,夏朝人有什么礼仪?

猜测,夏朝人有什么礼仪?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60 更新时间:2024/1/24 15:04:40

谢谢邀请!

一、前言作为华夏第一王朝,夏朝礼仪在华夏文明发展史中起着承上下的作用。但夏朝没有文字,它具体有什么礼仪,我们只能通过历史文献进行曲径通幽的了解和推测。

一、什么是礼仪?礼仪是人们对人,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祈求之心而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是个人性的,譬如磕头、鞠躬、拱手、问候等;而仪式大多是集体性的。譬如结婚仪式,祭祀大典等。

二、礼仪起源和形成《十三经注疏》曰:“礼有三起,礼理起於太一,礼事起於遂皇,礼名起於黄帝。”这就是说我国礼仪起源于夏朝以前的三皇五帝时代。当时礼仪比较朴素和虔诚,没有阶级性,还处于萌芽阶段。

而《诗经》中有一首专门描述周朝祭祀的诗歌。诗曰:“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意思说宾客相互敬酒,礼仪完全符合法度,笑语言谈完全恰当。可见,无论从国家法度还是从人们言行上看,周朝礼仪都已经发展得非常完美。

纵观古代礼仪,繁文缛节太多,《礼记》上就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所以要详细分门别类说出夏朝礼仪来并不容易。但自古中国就有“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礼之说,我们不妨把夏朝礼仪也归纳成这五类来说明,但内容有所不同。

三、夏有五礼1、凶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上说:“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意思说凶礼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包括丧葬礼、荒礼、吊礼、恤礼、礼等。

我想,夏朝是启在老爸大禹基业上刚建立起来的史上第一王朝,虽然说奴隶有多少邦国之忧还谈不上,但是对于死亡、饥荒、自然灾害,打败仗、土匪作乱等各种社会乱象,还是恨之入骨的,也非常忌惮。一般人都会祈祷神灵让这些祸害远离自己。至于生老病死,那是自然规律,谁也控制不了。丧礼在夏朝存在是必然的,于死者是安抚,于生者则是尽孝正之心。所以,凶礼在夏朝应该都存在。

2、吉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此为周朝祭祀天神、地、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如:祭日月、祭社稷、祭山川、祭天子宗庙、祀先代帝王等。这些吉礼是三皇五帝留下来的传家宝,夏朝会肯定保留。但特别说一下,这里“吉礼”是对统治阶级而言的,如果对于奴隶们来说,吉礼可能就是凶礼了。

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有一种卯祭,实际上就是以人祭鬼神,将人内脏掏空,对半刨开,杀奴隶就像牲口一样,非常残忍。夏朝在商朝前面,应该比商朝还要野蛮和残忍,卯祭应该是免不了的了。所以,吉礼对奴隶的来说是凶礼,多少奴隶因此死于非命,死不瞑目啊。

3、军礼

一般指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但夏朝主要是跟周边蛮夷部落进行作战,如果君王要御驾亲征,那必须先让礼部制定一套出征的祭告典礼,然后派遣官员去进行祭祀。出征的大部队凡是走过的山川大河,都必须用猪牛羊进行祭祀,祈祷上苍保佑,打败敌人。实际上这种军礼,我估计,一方面是给作战官兵打气,另一方面也是变相的骗吃骗喝。因为这些猪牛羊在当时,并不是一般商品,属于稀缺资源,不要说一般老百姓,即使做官的也不愿意拿出来。所以就借君王名义,祭祀天地神灵,逼迫老百姓拿出来,犒劳三军。至于打不打胜仗,鬼才知道。因为你会军礼,拜上帝,敌人也会拜,上帝到底听谁的?标准的愚弄老百姓。

4、宾礼

宾礼指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由于夏朝是第一个国家,不存在与其他国家间交往。所以这里宾礼可以看成社会上人与人交往活动中的各种礼仪。包括父母要抚养、关爱、教育孩子;成人要赡养、照顾父母;兄弟姐妹之间要关爱。其实,在舜的时代,就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做了明确规定: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称之“小五礼”。所以,这些礼仪夏朝应该也是不可少的。

5、嘉礼

这是指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礼、宴飨、乡饮酒等。

《古史考》云:“有圣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民熟食,人民大悦,号曰遂人。次有三姓,乃至伏牺,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可见,伏羲时代就有嫁娶礼仪,而且吹打弹唱,样样齐全。夏朝作为后来者,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然也少不了这礼仪。同时夏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君王改“禅让制”为“世袭制”,自然君主登基、册皇太子、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子等礼仪也是不可少的。

结束语礼仪,萌芽在三皇五帝时代,形成在夏商周三代。夏朝已经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自己统治需要的礼制,礼仪在中国人类史上第一次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因此,所谓华夏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应该在夏朝都存在,只是内容略有不同而已。

欢迎大家评阅!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从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看,夏商周的历史是如何发展的?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夏商周都是隶为主的经济体制,周朝的经济是以分封为基础的家天下,将土地分封给各个诸侯国,有诸侯管理,诸侯必须对中央有绝对的忠诚

  • 有人说夏朝不被考古学术界承认,为什么呢?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一个顺口溜,开头是这样的: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这个顺口溜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然后才是夏朝、商朝、周朝。我们说我们是5000年文明古国,也就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算起,到现在的状况。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不只是三皇五帝、唐尧虞舜不被承认,连夏朝在考古界也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让很多人

  • 有教授说:“夏朝文明是存在的”,究竟在哪个地方?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历史的长河是一直在不断地变化的,而且我们国家经历了几千年的民族融合,会因为战争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导致文化的流失,在南宋的时候,就因为连绵不断的战争导致一大批文物消失在了战火中,这对于我们的文学史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史学家们对于夏朝文明是否真的存在产生了分歧,夏朝文明是真的存在的,因为有当时的文字流传

  • 夏朝是否存在?现在已经找到了考古证据了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夏王朝的存在不容置疑,是绝对真实的事情。证据就是我们先民古老的历史记忆,这就是我们传世文献中的众多记载。虽然记忆或许会有偏差,但记忆本身是真实可靠的。在怀疑古代的趋势最为严重的时候,夏商两代都受到了极大的质疑,他们怀疑这两个朝代是否真的存在。同时,西方历史学家对这两个王朝的存在也不认识。我们想说的是

  • 中国历史上的夏朝真的不存在吗,什么地方的发现让外国人哑口无言?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说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很多人脑海中第一直觉想到的都是夏朝。确实,夏朝这一王朝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说很多人都质疑夏朝是否真的存在,因为目前的考古发现当中关于夏朝的证明远远不像商朝那般全面。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明确的,夏朝是肯定存在的。这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二里头文化。

  • 夏朝的存在明明有文献记载,可是西方学者为什么不承认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由于流传下来与关夏代有关的史料十分匮乏,不仅是西方的学者,国内一些历史学家、文人(胡适、顾颉刚、郭沫若等)也否认夏朝的存在。虽然至今还未挖出夏朝文物,也未发现夏朝文字,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殷本纪》中记载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

  • 夏朝文明究竟存不存在?贵州教授是怎样说的呢?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时间的长河里,各朝各代相继出现之后又覆灭。这样生生流转,循环不止。但是他们的结局总是相同,就好像秦王的阿房宫一样:“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一切尘归尘,土归土,桥归桥,路归路。所留存下来的也就只有那些史书和遗迹。只有从这些当中才能窥得当日一丝的辉煌和宏伟。所以中

  • 夏朝真的存在吗?有什么证据?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夏商周的年代,因为其历史久远并且留下的历史文物景象过少,始终蒙着一层纱。甚至一些国外学者不以承认中国的夏商周年代。然而,经过代代中国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不断研究发现,确定了夏朝的存在性。如今就在黄河流域的二里头发现了夏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大禹因治水有功而成为

  • 夏朝存在遭到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夏朝“夏”朝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由于流传下来与关夏代有关的史料十分匮乏,某些历史学家、文人(胡适、顾颉刚、郭沫若等)否认夏朝的存在。虽然至今还未挖出夏朝文物,也未发现夏朝文字,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殷本纪》中记载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

  • 夏朝存在吗,有什么证据,考古又发现能证明夏朝的东西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关于夏朝是否存在,史学界一直有极大争议,因为目前虽然发掘了据说是夏朝时代的遗址,比如掩饰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早于三千年以上的文物及古代文明遗存,却没有任何证明夏朝存在的文字性证据发现,关于夏朝的历史只是停留在《史记》的记载上,却没有像商朝历史那样有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明确记载,因此,国外史学界只公认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