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没有文字记载,现在勉强能搞明白夏朝有几个夏王,大部分夏王的历史都是空白,更别说什么礼仪了。周礼,可参考《礼记》。据说《礼记》就是根据周礼编制的,关于朝堂之上的礼仪《礼记》有简单记载。比如:《礼记明堂》中说:过去周公在明堂接受诸侯朝见,其位置是:周公代表天子,背着斧依,面朝南而立。三公在中阶之前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侯爵的诸侯在昨阶东面站成一排,面向西,以靠北边者为尊;伯爵的诸侯在西阶之西站成一排,面向东,以靠北边者为尊;_子爵的诸侯在门内的东边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男爵的诸侯在门内的西边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东方夷族诸国国君在东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西,一以靠北边者为尊;南方的蛮族诸国国君在南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西方的戎族诸国国君在西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东,以靠南边者为尊;北方的狄族诸国国君在北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南,以.靠东边者为尊;九州之牧在应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遥远的四塞之国国君,只在新君即位时来朝一次就可以了。这就是周公在明堂接受诸侯朝见时的位置按排。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明堂是表明诸侯的尊卑的。在《曲礼》中有关天子自称:君临天下的人,天下之人都称之为“天子”。在诸侯朝见时,在分六官之职,授之以政,任之以功时,天子自称“予一人”。新天子登基,亲临祭祀,如果是自己的祖宗,祝辞上就写“孝王某”;如果是天神地祗,祝辞上就写“嗣王某”。天子巡视诸侯,遣人致敬于诸侯国内诸神,祝辞要称“有天王某甫”。天子死了,史书上应该记作“天王崩”。为天子招魂,应高喊“天子回来吧!”为天子发讣告,应当说“天王升天而去”。把天子的牌位于宗庙,牌位上应题写“某(谥号)帝”。天子未除去丧服时,不可称“予一人”,而应称“予小子”。新天子如果在丧中去世,既然生前就称之为“小子王某(名)”,那么死后也仍然这样称他。
一、前言作为华夏第一王朝,夏朝礼仪在华夏文明发展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夏朝没有文字,它具体有什么礼仪,我们只能通过历史文献进行曲径通幽的了解和推测。一、什么是礼仪?礼仪是人们对人,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祈求之心而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是个人性的,譬如磕头、鞠躬、拱手、问候等;而仪式大多是集体性的。譬如结婚仪式,祭祀大典等。二、礼仪起源和形成《十三经注疏》曰:“礼有三起,礼理起於太一,礼事起於遂皇,礼名起於黄帝。”这就是说我国礼仪起源于夏朝以前的三皇五帝时代。当时礼仪比较朴素和虔诚,没有阶级性,还处于萌芽阶段。而《诗经》中有一首专门描述周朝祭祀的诗歌。诗曰:“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意思说宾客相互敬酒,礼仪完全符合法度,笑语言谈完全恰当。可见,无论从国家法度还是从人们言行上看,周朝礼仪都已经发展得非常完美。纵观古代礼仪,繁文缛节太多,《礼记》上就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所以要详细分门别类说出夏朝礼仪来并不容易。但自古中国就有“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礼之说,我们不妨把夏朝礼仪也归纳成这五类来说明,但内容有所不同。三、夏有五礼1、凶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上说:“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意思说凶礼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包括丧葬礼、荒礼、吊礼、恤礼、礼等。我想,夏朝是启在老爸大禹基业上刚建立起来的史上第一王朝,虽然说奴隶有多少邦国之忧还谈不上,但是对于死亡、饥荒、自然灾害,打败仗、土匪作乱等各种社会乱象,还是恨之入骨的,也非常忌惮。一般人都会祈祷神灵让这些祸害远离自己。至于生老病死,那是自然规律,谁也控制不了。丧礼在夏朝存在是必然的,于死者是安抚,于生者则是尽孝正之心。所以,凶礼在夏朝应该都存在。2、吉礼《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此为周朝祭祀天神、地、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如:祭日月、祭社稷、祭山川、祭天子宗庙、祀先代帝王等。这些吉礼是三皇五帝留下来的传家宝,夏朝会肯定保留。但特别说一下,这里“吉礼”是对统治阶级而言的,如果对于奴隶们来说,吉礼可能就是凶礼了。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