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会确定
现在支持夏朝存在的史书都是周以后的。比如史记,尽信书不如无书。史记记载了鬼神的存在。那也是真的咯。何况史记成书的汉代距离传说中的夏朝那么远。如无意外,应该是根据稍早的书籍。尚书的话,现存尚书已经由清华简证实了伪书,它的价值另说,但作为夏朝存在的证据不可信。现存竹书纪年也被证明是伪书。不过出土的文物里的尚书和竹书纪年倒是确实提到了夏朝。问题还是年代,这两本出土的是战国时期,离传说的夏朝还是隔了近千年。也许史记对夏朝的记载就是根据这些战国时代的记载。对夏朝争论的焦点是出土的甲骨文里根本没有夏字。有一种说法,夏是周人灭商后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编出来的,因为周人自称夏朝后裔。然后周朝人把夏朝写入了周朝的书里面。所以周以后有夏朝的说法,周以前没有,后面以讹传讹,史学家如司马迁根据周朝存留的记载认为夏是存在的。古人造假屡见不鲜,有两个简单并且没有争议的例子,一个是谶书,为了营造舆论编造传说。一个是春秋笔法,写史书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立场隐藏事实,编造上古的故事借古非今。实际上也是因为古人的这种造假爱好,导致现代人比较怀疑史书记载。我以前是很相信史书记载的,史记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越来越觉得司马迁也常有春秋笔法。至于别的史学家可能更加严重。比如魏收就公然说“往好里写给你碰上天,往差里写就给你按到地上,所以不要在他面前摆脸色。以前有人对中国的夏朝、商朝是否真实存在表示过怀疑。后来殷墟被发现后,对于商朝的怀疑已经没有人再说了。但是,对于夏朝是否存在的怀疑依然如故。这种怀疑来源于一个很简单的西方理论:没有考古学上的证据,就不能明确证明。西方的这个理论并非自古就有,而是西方近现代考古学形成之后出现的。近代欧洲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大大增强了这种理论的底气。在中国的考古发现中,有一个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从年代上说,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朝。与地中海的各种“文明”相比,中国人只将二里头称作“文化”。但是,地中海的每一个“文明”遗址,所能拥有的人口,都只有几千人的规模,而“二里头文化”的规模估算可容纳十五万人左右,有的估算更高。与古希腊的“城邦文明”相比,“二里头文化”才像一个真正的城市或都城。中国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之所以至今都没有宣布“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朝的都城,主要原因是受了西方近代考古学的影响在二里头没有发现大量的贵金属。我认为,对于“二里头文化”的性质判定,应该抛开西方考古学形成于地中海考古的结论。否则,我们对于中国远古时期的历史证据,只能寄希望于秦始皇之类暴君的出现,才有可能出现财富高度的不合理集中,也才有可能被今天的西方考古学理论所接受。而对于尧舜这样的“贤君”,对于那些没有横征暴敛的古代“圣贤”,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从西方考古理论那里得到金银财宝上的考古证实。但是,事实上,中国人工栽培水稻已经有1万年的历史,最早的丝织品也有7000年的历史,而且,我们还不知道中国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视金银等贵金属,也许夏朝人真的“视金银为粪土”呢?总而言之,西方考古学理论的某些论断,其产生的背景是地中海的城邦贸易经济,而这种经济模式在中国古代并不存在,因此,这一论断也不应该简单套用于中国古代考古。换句话说,寻找或确认夏朝的都城,不能完全借助西方的考古学理论。至于“二里头文化”能否就判定为夏朝的都城,还是让真正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去下结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