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亮出笔者的答案:把二里头博物馆冠上“夏都”的名称不合适。关于二里头的问题,笔者已经写过几篇文章和悟空问答。其中各有一篇回答和一篇文章获得青云计划奖。按道理说,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建立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把“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冠上“夏都”二个字,就把这一件好事搞得变得了味。
首先,从考古资料来说,目前无法证明二里头遗址为夏都。放眼全国来看,关于夏族起源的研究,目前我国学术界存在六种观点,即豫西说、晋南说、山东说、东南地区说、四川说、甘青说。这六种观点,目前还没有一种观点获得结论性质的学术意见,都是还处于研究之中。
同时,笔者特别在回答悟空问答“方向错了?夏朝会不会本就不在河南?”中提到,我国的先秦史三代的相对年代框架存在问题。在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前,谈论二里头是不是夏文化都太早了,更别提是不是夏都。
其次,从文献记载来看,目前也没有明确的资料指出二里头遗址所在地就是夏都。目前,学术界普遍用来证明二里头为夏都的一条材料出自《逸周书》:
自雒延于伊,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实际上,这条材料只能说明伊洛盆地曾经有夏人居住过,不能说明是夏都。从《左传》、《楚辞》、《竹书纪年》等文献来的记载来看,在伊洛盆地居住的人应即是斟寻氏。斟寻氏是夏人集团的一个氏族,不是王族,其居地自然也不能是王都。
再次,从国家文物局的表态来看,二里头遗址为“夏都”的观点也并未得到支持。一些网友常常声称二里头遗址称为“夏都”是被国家认可的,并引出所谓的支持材料。但是,他们引出的资料都是国家文物局引用的一些地方资讯,并非权威文件。实际上,国家文物局在2017年4月13日发布的有关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的批复文件中明确指出:
我局建议该遗址博物馆(按:指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名称中不含“夏都”。
最后,说说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是怎么变成“夏都”博物馆的。从河南日报的公开报道(2019年7月10号)来看,二里头博物馆冠上“夏都”是河南地方有关部门的决定。对于这种行为,头条号“洛阳资讯”在2019年6月8日发布了一篇文章,叫《洛阳二里头博物馆名称已定:“夏都”二字在内,亮出夏朝牌子》,明确地说:二里头博物馆命名为“夏都”,“是综合考虑到了经济、民众意愿以及文化旅游宣传等方面,把夏都这个牌子亮出来的意义大过了学术严谨的意义”。
综上所说,把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命名为“夏都博物馆“的行为确实是轻率的。这些年来,许多地方大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一些文化资源得到很好开发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乱象。象二里头博物馆在学术界没有明确结论的情况下被河南地方冠上“夏都”的这种情况,是否属于这种文化乱象呢?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评价。
我是头条作者古史微,欢迎大家就此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