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命题恰恰说反了,应该是问:为什么年纪大的人往往思想和三观比一般人还来得正。回答是:
因为这些年纪大的人大都同新中国同年,或要大几岁。他们最清楚旧社会新社会冰火两重天,两种社会制度天壤之别。旧社会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只有新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过上了幸福生活,“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他们热爱党,拥护党,坚定跟党走,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最听党的话。
到了新时期,他们以过来人的经历,继承光荣传统发扬革命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身作则,身先垂范,始终保持革命初心不变色,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相反倒是,他们的后生,大都同步改革开放。西方的思想文化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些人政治少学习,意志不坚定,信仰不执着,常常言行跑偏主旋律,正三观,给我们党和国家造成负面影响,给我们优良文化传统抹黑,,对不起我们的老祖宗,对不起今天的和谐社会。
中国文化里的“夷夏之辨”是种什么样的观念?
在徐达斯所著《世界文明孤独史》中有如下描写:
中国最早的“诸夏”是指周所建立的诸封国,其地在黄河下游东部和黄河中游南岸,即所谓中原,包括齐、鲁、卫、曹、郑、宋等,后来又有黄河中游北岸之国家也就是晋的加入,此时南方的楚、吴、越,西方的秦都不是诸夏的成员,而楚更自称“蛮夷”,雄心勃勃地要统一中国。后来楚加入诸夏,再后来,吴、越等南方国家也加入。战国秦孝公后,秦人加入诸夏团体,自此,中国大一统天下的雏形确立了。
夷夏之辨源于春秋公羊学。
在公羊家看来,区分“夷狄”与“诸夏”的标准在于是否接受先王礼义文教的教化。不接受先王礼义文教教化的群落是“夷狄”,接受先王礼义文教教化的群落谓之“诸夏”。孔子作《春秋》,进一步将仁义道德作为夷夏之辨的最根本标准,“夷狄”有德可进而为“诸夏”,“诸夏”失德则退而为“夷狄”,完全超越了种族的局限。这种文明价值观造就了华夏文化的扩张和统一,如钱穆先生评论:“其大势为文化先进诸国家逐次结合,而为文化后进国家逐次征服……同时文化后进国家而亦逐次为先进诸国所同化……在此进展中,诸夏结合之团体亦逐次扩大。”中国从来不是民族国家,而是不断生长的弹性存在。黄帝、炎帝是西戎或东夷,商源于东夷,周源于西戎与夏之结合,隋唐皇家血统以鲜卑为主。大抵是先占据中原的族群与后继不断进入中原的周边族群(匈奴、突厥、鲜卑、羌、藏、契丹、女真、蒙古、苗,等等)一直在融合中形成新中国人,其多族混合的结果就是现代所命名的汉族。总之,古代中国或有生活方式与礼教之分,却无种族与民族之分。
与中国文化里“夷夏之辨”的观念非常接近还有韦陀诸经中“雅利安”这个概念。
雅利安(Aryan)本身就是一个梵文词,源自于《韦陀经》。在《韦陀经》任何一处,这个词都不是用来指称某个特定的种族、民族或族群。Aryan的梵文原意,作为形容词的arya有“高贵、正义、优秀、令人尊敬”的意思;相应的,作为名词的aryan就有“主人、贵人、导师、朋友、维系者”的意思。因此,从这个词的语源的角度来分析,它指向一种生活、为人的标准,或理想范式;它与文化价值观相联系,意指在这种文化价值观指引下生活,或能保持这种文化价值观的人,就是理想的人,或文明人,从而能够有资格成为主人、导师、朋友,受到他人的尊敬。另一种解释是:ar有白色、洁净的意思,ya意指神,这样,Arya就指洁净身心以侍奉神明,名词Aryan就有事神者的意思。美国著名的韦陀学者戴维弗劳利认为:“Aryan是一个与梵文词Sri意思一样的尊称。我们可以将它与英文词Sir(先生、阁下)等同。”
如是,我们可以说,雅利安人与肤色以及地域没有丝毫关系。任何种族、族群,无论来自哪个地域,如果采取了雅利安式(Arya)的生活方式或价值观念,更确切地说,接受了韦陀诸经所标举的文明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就可以称为是雅利安人(Ar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