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西周"礼乐文化"中的"礼"和"乐"各指什么

西周"礼乐文化"中的"礼"和"乐"各指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398 更新时间:2024/1/24 5:45:00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进入文明社会的独特创造,到西周鼎盛时已有极其繁多的仪节格式,《礼记礼器》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这些仪节格式的基本特征就是恭敬。《左传僖公十一年》上说:“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孔子集语劝学》引《尚书大传略》说:“子曰:……不敬无礼,无礼不立”。《管子五辅》上说:“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636fa686964616f。”可见,恭敬作为礼的基本特征,是先秦儒家乃至以外的其它学派都公认的,楚简也不例外。《五行》上有“安而敬之,礼也”,“行而敬之,礼也”,“恭而博交,礼也,”[5];《性自命出》中有“宾客之礼必有夫斋斋之容,祭祀之礼必有夫斋斋之敬,居丧之礼必有夫恋恋之哀”[6];《语丛一》上有“礼生于庄”[7]。以上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礼的恭敬、庄敬的特征。至于“乐”,其基本特征是“和”。“和”本来是指音素上的和谐关系。《老子第二章》:“音声相和”。《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老也。”“乐者,审一以定和也。”“乐者敦和”“乐者,天地之和。”这表明,和就是乐的基本特征。这说明,音乐上的“和”逐渐演变出与“礼”相配合,起辅助作用的、用以和谐各种礼义关系的一个概念。如《尚书典》有“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指人与神灵的沟通、和谐。《国语周语下》有“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于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和成,上下不罢。”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记乐记》上有“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即观乐之精义作者注)其深矣。’”这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楚简中也有类似的话,如《五行》有“和则乐”,“和则同,同则善”[8]。《尊德义》有“治乐和哀,民不可惑也。反之此,往矣。”[9]由这里可以看出,和谐乃同,同则一致。因音乐可以和谐感情,使人际关系融洽,使人在行为上向善。甚至对于人感情中的哀悲之情,也可以通过音乐得以渲泄,使不良情绪趋于平和,不会使人心惑智乱,作出有违礼义的事来。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夏朝: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利商朝:1.内外服制度,但商王对外服的权利是有限的(不利于社会统治,社会动荡)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周朝:1.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维护周王统治2.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累死了!一个字一个字打的。呵呵1)由于当时的文明重心在晋陕峡谷一带,

  • 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相互关系及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

  •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种类及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

  • 中国夏商周政治制度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确立了王位继承制度.设置了官吏.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商朝是奴隶制社会发展的时期.臻于完备的国家机构.大而精美的青铜器.相当成熟的甲骨文字.宏大豪华的宫殿建筑.说明商朝的奴隶制文明发展到了较高程度!西周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建立了庞大而完备的国家机构.扩充

  • 礼乐制度在西周社会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在古代的礼乐制度中,傩乐是傩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古代社会中的一种礼俗。基此,可以说傩是儒家思想形成以前长期社会文化实践的遗存.两周礼制与《诗》之结集历程:“礼崩”和“乐坏”在当时都有着具体的事项内容,二者在礼乐制度的衰落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互为促进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使用乐舞普

  • 中国文化概论 礼乐文化是综合殷商以来的文化习惯,对吗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一,是的,礼乐文化是综合殷商以来的文化习惯,是对古代儒家文化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二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天

  • 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西周的列乐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首先来说,西周的文化维新,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神学独断,走向了人本文化,这样,中国人的宗教观就远不如西方那样浓烈,其次,造成中国人非常重视血缘人伦亲情,再次使中国成为了礼仪之邦,如果从后来的封建社会来看,我们不难发现,除了秦是纯粹的官僚制帝国以外,其他

  • 夏王朝的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什么和等级界限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夏王朝的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国家构成和等级界限。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已有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

  • 西周文化从宗教文化变为礼乐和什么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从宗教文化变成了礼乐。周王朝有严格的礼制和刑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以父系社会体制之下形成的宗法制为基础,用以调解和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关系。刑罚是用来控制、镇压平民和奴隶的,有死刑、墨刑、流刑、鞭刑、赎刑等刑罚和一套诉讼审判制度,极为残忍。

  • 西周礼乐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