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人为什么借衣不借鞋?借衣不借鞋有什么习俗?

古人为什么借衣不借鞋?借衣不借鞋有什么习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415 更新时间:2023/12/22 2:02:42

古人为什么借衣不借鞋?借衣不借鞋有什么习俗?历史故事网编带来详细的章供大家参考。

在影视剧中偶尔能看到一些穷人要去办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穿一身衣服,一些家中没有好衣服的人就会出去找人借一套,但似乎从来没有看到过借鞋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为什么借衣不借鞋呢

古代穷人借衣服穿并不少见,但鲜见的是“借鞋”,即所谓“借衣不借鞋”。这是因为鞋子便宜,草或麻都可以用来做鞋,没有借的必要。所以,古代的草麻鞋别称叫“不借”。

以前的穷苦百姓衣不蔽体,如果真的去借衣服,一定是天寒地冻却没衣服穿,这时候人们通会伸出援助之手,但借鞋子没用啊,因此才有借衣不借鞋之说。

大家都是穿的草鞋,甚至是脚,而且草鞋也是用草编织的,古代很多人家的衣服鞋子都是自家做的,如果编鞋子都懒得做,那也太懒了,不可助懒惰之

脚是一个非常隐私的部位,鞋子对人来说就当于贴身的衣物,所以这种东西是不外借的。把自己的鞋子借给别人穿了以后,那就很可能会因此而感染上脚气。

还有“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从这句话就看得出来,古人对于鞋子是十分重视的,是要把它看得比自己的棺材还重要的。

同样是有关寓意,在很多的地方,“鞋”字“孩”同音,借鞋子就是借孩子,这样寓意不好。但由于传统文的浓厚,不少农村地区还保留一些以前流传下来的风俗讲究。

二、借衣不借鞋的历史传统

为什么可以把自己的衣服借给别人穿,却不能借自己的鞋子呢?老一辈人觉得小孩穿人家的衣服会带来好运。所以借衣就是借好运又不影响自己的运势。

还有另外一种人们广为流传的说法,那就是做鞋子比较简单,用一些草编织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问别人借,但是衣服却没有这么简单,所以就有了“借衣不借鞋”这一说。

衣服得花钱置办,鞋子可以就地取材。借衣服的人,一般是有重要的外出活动,比如参加宴请等等,在那个“远敬衣服近敬人”的时代,没一两件好衣服,出门在外是会遭人看不起的。

鞋不外借的理由,一是每个人的鞋码不一般大,很难找到“合脚”的,二是脚是人体最脏的部分,鞋是被践踏的对象,穿着自己的鞋无所谓,穿别人的弄脏、弄臭是件非常尴尬的事。

另外,从情感上讲,鞋是属于个人隐私品,鞋与个人隐私是有着某种联系的,以前有个词就叫破鞋,那意思是很明确的。所以,自己的鞋,还是自己践踏为好。

鞋子要是外借给别人“弄破”了,那真是不好了。虽然是一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话,但话糙、理却不糙。简单一句老话却富含了很多的人生哲理。

三、借衣不借鞋的习俗来源

古人穿鞋的习俗由来已久,而且比我们现代人还要讲究得多。古人对于鞋子的制作材料,一般分为草、麻、葛、动物皮革和丝等。

古人有着借衣不借鞋的习惯。因为在那年头,能够拥有一双正经鞋子的人,其情形不次于现在拥有了一辆豪车。因此穿鞋子的意义远大于其物质本身。

人们会根据自身的身份、环境来决定,条件好的可以像今天的私人订制,会以材质的特殊性、样式的新颖性再搭配特殊的纹饰等这也可以视为是种身份的象征,或是一种奢侈了。

当时,对于穿鞋只有富人会有很多花样,而穷人一年四季都是一双草鞋。有句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俗语,指的就是这种贫富差距的鲜明对比。

再者,鞋子踩在脚下很容易弄脏,不好原样归还,而衣服(外衣)还比较容易归还,如果讲究的人干洗之后归还,说明此人有感恩之心,值得深交。

而衣服是指外衣,也不是内衣(没有人借内衣),衣有“依靠”的谐音,借到了依靠,被靠的人自然也是贵人,双方都高兴

我国的俗语文化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传承,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俗语能传承了千百年之久未被遗忘,是因为俗语汇集了东西南北之长,承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从何而来?都有什么习俗呢?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小满(LesserFullnessofGrain)一、小满节气的时间:每年05月20~22日二、小满节气由来,小满节气气候变化,小满节气介绍: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

  • 三月街目前是什么现状?节日当天有什么胜景?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三月街亦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白族传统盛大节日,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三月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它不

  • 三十六计故事介绍: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原典】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①。遇毒,位不当也②。【注释】①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假,借。句意:借给敌人一些方便(即我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绽),以诱导敌人深入我方,乘机切断他的后援和前应,最终陷他于死地。②遇

  • 窦娥被冤杀前的立下三个毒誓是什么?为何要拉老百姓垫背?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窦娥,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主人公。在丈夫过世,她和蔡婆婆媳两人遭到流氓张驴儿父子的胁迫和诬陷,在被冤杀前曾发下三个誓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窦娥这个名字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但能知道这个冤案始末的,恐怕就不多了,因此我

  • 中国智慧故事之楚王葬马,这篇故事有什么哲理启示?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楚王葬马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楚庄王酷爱养马,把那些最心爱的马,都披上华丽的绸缎,养在金碧辉煌的厅堂里,睡清凉的席床,吃美味的枣肉。有一只马因为长得太肥而死了。楚王命令全体大臣致哀,准备用棺椁装殓,一切排场按大夫的葬礼隆重举行。左右大臣纷纷劝谏他不要这样搞,

  • 什么是冬至?冬至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对于冬至是什么,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其实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不是代表冬天开始了,或者结束了,冬至那天其实也是数九的开始,我们每年的数九都是从冬至开始算起的,那么大家知道冬至的来源和意义吗?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什么是冬至冬至是24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

  •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是什么?子午卯酉又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五行说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中国哲学的一套学问叫五行始终学说,中国古代王朝轮换运用的就是这一套学问。比如东汉末年,张角黄巾起义,口号叫“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五德说创立于春秋战国时候,是著名的阴阳家邹衍所创,刘邦建立的汉朝,汉人认为秦朝尚黑色为水德,大汉就是火

  • 三十六计故事介绍: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原典】逼则反兵;走则减势①。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②。需,有孚,光③。【注释】①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

  • 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故事介绍之芦衣顺母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统文化

    原文: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以衣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紖。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诗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译文:春秋时期鲁国的闵损,字子骞(孔子的弟子,以德孝着称),幼年时母亲就死了。父亲

  • 忽雷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和琵琶有什么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忽雷”之名,一般都解释为弹起来“忽忽有雷声”,所以得此名,但另一种解释认为是“鳄鱼”,水浒中朱贵的绰号“旱地忽律”,即是旱地上的鳄鱼,“忽律”“忽雷”音近,当是音译中的转变。形制关于它的形制《辞海》载:“颈长身细,无品;张二弦,形似琵琶。有大忽雷、小忽雷两种。”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小忽雷琴身全长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