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窦娥被冤杀前的立下三个毒誓是什么?为何要拉老百姓垫背?

窦娥被冤杀前的立下三个毒誓是什么?为何要拉老百姓垫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672 更新时间:2023/12/7 19:31:31

窦娥,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主人公。在丈夫过世,她和蔡婆婆媳两人遭到流氓张驴儿父子的胁迫和诬陷,在被冤杀前曾发下三个誓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窦娥这个名字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但能知道这个冤案始末的,恐怕就不多了,因此我们先来简单讲述一下整个故事。

窦娥原名端云,从小母亲去世,父亲窦天章则是一位穷书生,后因上京赶考缺少盘缠,便将年仅七岁的窦娥卖给了蔡婆婆做童养媳。窦娥十七岁时,与蔡氏之子成亲,然而成婚还没两年,窦娥的丈夫便病逝了,只剩下了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

当地有个流氓名叫张驴儿,见蔡家婆媳无所依靠,便跟父亲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父亲,软弱怕事的蔡婆婆被逼无奈,只得勉强答应。搞定了蔡婆婆,张驴儿又迫使窦娥跟自己成亲,谁知却被窦娥坚决拒绝。

数日之后,蔡婆婆生病,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怀恨在心的张驴儿,便偷偷在汤里下了毒药,想要先毒死蔡婆婆,然后再逼窦娥与自己成亲。然而,窦娥将羊肚汤端给婆婆时,恰逢蔡婆婆不舒服要呕吐,这碗羊肚汤便让张老儿喝了,结果张老儿就此被毒死。

张驴儿见状,便诬陷是窦娥毒死了父亲,想要以此迫使窦娥妥协,结果窦娥仍然不肯屈服。张驴儿于是便以杀父之罪将窦娥告到了楚州衙门,窦娥本想官府能够洗刷自己的冤屈,却不想楚州知府不分青红皂白,便对窦娥刑讯逼供,迫使其认罪,然而窦娥即使受尽酷刑,仍然坚决不肯承认。

知府见酷刑无用,便又动起了歪脑筋,得知窦娥对婆婆很孝顺后,便命人当着窦娥的面拷打蔡婆婆,眼见蔡婆婆如此年纪还要忍受酷刑,窦娥比自己受刑还要难受,无奈之下只得含泪承认了杀人之罪。于是,楚州知府便将窦娥判了死刑,且未经复审便命人将其押赴刑场处决。

临刑前,窦娥满腔冤屈无处可诉,不想喊冤被杀的她,便含泪天起誓,“我的冤屈只有上天才能知道,为了证明我的清白,我被杀之后,一要让这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上空的白练上,二要六月降雪,遮盖我的尸体,三要让楚州从此大旱三年!”

窦娥被冤杀之后,她鲜血果然没有一滴落到地上,全部飞溅在了高挂的白布上。紧接着,天地变色、狂风大作,天空飘起鹅大雪,密密地覆盖在窦娥的身上。之后,楚州也真的大旱三年。直到此时,大家才知道窦娥真的是被冤枉的。

三年之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赶考得中,官拜参政知事并加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窦娥的鬼魂前来告状,这个冤案才得以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以死刑,贪官知府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从东海孝妇到窦娥冤案,“三年大旱”的真正源头

窦娥这个案件,虽然出自于关汉卿的元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但这个故事却并不完全是编造的,而是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汉书也有类似记载》。不过,最初《东海孝妇》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在临刑之前的誓言中,却是没有“三年大旱”这一条的。那么,“三年大旱”是如与冤案联系起来的呢?

《东海孝妇》的主人公叫周青,整个故事相对窦娥来说相对较为简单。周青丈夫去世之后,又没有儿子,虽然孤苦无依,但却对婆婆极为孝顺,婆婆见其凄苦,便劝其改嫁,但周青却坚决不肯。婆婆为了不拖累周青,便自杀了。

婆婆死后,她的女儿却将周青告到了官府,说是周青杀死了婆婆,官府将周青捉拿归案后,却不问青红皂白便是大刑伺候,受刑不过的周青只得含泪认罪。当时虽有狱吏于公向太守争辩,但太守还是下令杀死了周青。

周青被杀之前,发誓说道,“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可见,周青被杀之时,只是苦于冤情无法澄清,只是为了以血水倒流为自己洗刷清白,因而并未涉及到官员和百姓,不仅没有大旱三年,就连六月飞雪也是没有的。

然而,周青虽然没有诅咒“大旱三年”,但当地的旱灾却是真实发生了,《列女传》对此有载,“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汉书》也记载“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后来,新任太守到任,于公便对其说道,当地干旱三年乃是因为“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新任太守听说后,便亲自前往周青的墓前祭奠,并在墓前刻石,表彰她的德行。结果,“天立大雨,岁孰”。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周青的冤案与干旱可能并无直接关系,然而对于相对较为迷信,且奉行天人合一的古人来说,他们很难不将两件事联系起来。于是,周青的冤案便与“三年大旱”联系了起来,并最终被关汉卿写进了杂剧之中,变成了窦娥的最后一个誓言。

这一点关汉卿在《感天动地窦娥冤》原中也是有所交代,其中写道,“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可见“三年大旱”就是源自于周青被杀之后当地的三年旱灾。

之所以写入这个毒誓,或许与社会环境有关

虽然在古人的认知中,作为窦娥冤案的前身,周青的冤案是与“三年大旱”有一定关系,但关汉卿之所以将“三年大旱”纳入窦娥冤案这个故事,我想应该与故事本身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关系。

1、窦娥之所以被冤杀,当地百姓难逃干系。正所谓“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窦娥冤案的产生,可以说与当地百姓的态度,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在《东海孝妇》中,周青虽然也是含冤被杀,但好歹还有个狱吏于公为其争辩。而在“窦娥冤案”中,当窦娥婆媳被流氓欺负时,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撑腰;当窦娥含冤入狱之时,没有人站出来为窦娥作证;当窦娥被判处斩刑之时,也没有人替她伸冤昭雪;当窦娥含冤被杀之时,甚至还是没有人为其喊冤。因此,站在窦娥的角度来讲,她自然有恨当地百姓的理由。

2、元朝汉人惨遭歧视,希望借此唤醒人心。元朝时,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军事的需要,一些蒙古大臣勾结地方官吏,贪赃枉法,无所不为。而当时受到歧视的汉人和南人,生活遭遇无比凄苦,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然而百姓们对此却只能默默忍受。因此,关汉卿或许想要通过这个故事,唤醒汉人百姓同仇敌忾之心。意思是说,你看一旦发生冤案,便会出现各种灾害,冤案本身或许不会影响到其他百姓,但这些灾害却是会影响到当地每一个人的,因此希望发生冤案时,大家都能够踊跃的站出来。

3、冤案难以上达天听,大旱能够引起重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只能证明案件本身存在冤屈,只能引起大家对于被害者的同情,但却不足上达天听,从而让冤案昭雪、让真凶落网、让贪官伏法,可是如果冤案能够让当地大旱三年,却是能够引起朝廷重视的。而在《感天动地窦娥冤》原文中,正是由于楚州三年干旱,这才引起了窦娥父亲窦天章的注意,使其决定停在楚州调查干旱的真正原因,进而为窦娥洗清了冤屈。

在以上三点原因中,个人认为第一点或许不太成立,以窦娥的性格来说,当地百姓即使有罪,但却不如贪官、真凶罪有应得,因此窦娥倒也不必立此毒誓,从而让百姓们跟着自己遭殃。后两种可能性更大,但也仅是本人的一点猜测,至于关汉卿本意如何,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中国智慧故事之楚王葬马,这篇故事有什么哲理启示?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楚王葬马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楚庄王酷爱养马,把那些最心爱的马,都披上华丽的绸缎,养在金碧辉煌的厅堂里,睡清凉的席床,吃美味的枣肉。有一只马因为长得太肥而死了。楚王命令全体大臣致哀,准备用棺椁装殓,一切排场按大夫的葬礼隆重举行。左右大臣纷纷劝谏他不要这样搞,

  • 什么是冬至?冬至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对于冬至是什么,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其实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不是代表冬天开始了,或者结束了,冬至那天其实也是数九的开始,我们每年的数九都是从冬至开始算起的,那么大家知道冬至的来源和意义吗?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什么是冬至冬至是24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

  •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是什么?子午卯酉又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五行说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中国哲学的一套学问叫五行始终学说,中国古代王朝轮换运用的就是这一套学问。比如东汉末年,张角黄巾起义,口号叫“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五德说创立于春秋战国时候,是著名的阴阳家邹衍所创,刘邦建立的汉朝,汉人认为秦朝尚黑色为水德,大汉就是火

  • 三十六计故事介绍: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原典】逼则反兵;走则减势①。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②。需,有孚,光③。【注释】①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

  • 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故事介绍之芦衣顺母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统文化

    原文: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以衣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紖。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诗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译文:春秋时期鲁国的闵损,字子骞(孔子的弟子,以德孝着称),幼年时母亲就死了。父亲

  • 忽雷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和琵琶有什么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忽雷”之名,一般都解释为弹起来“忽忽有雷声”,所以得此名,但另一种解释认为是“鳄鱼”,水浒中朱贵的绰号“旱地忽律”,即是旱地上的鳄鱼,“忽律”“忽雷”音近,当是音译中的转变。形制关于它的形制《辞海》载:“颈长身细,无品;张二弦,形似琵琶。有大忽雷、小忽雷两种。”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小忽雷琴身全长47.

  • 三十六计故事介绍: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原典】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②,往蹇来连③。【注释】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②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人),使他向我就范。③往蹇来连

  • 三十六计故事介绍: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原典】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注释】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②而消其势:势,气势—。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

  • 正一道、天师道和五斗米道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五斗米道不受待见?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正一道、天师道和五斗米道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五斗米道不受待见?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我们都知道,中国本土唯一宗教——道教,主要分为两大派系:全真道和正一道。其中,正一道又被人们称作天师道、五斗米道、鬼道等。不过,在正一教内人士看来,称“天师道”没有问题,但称“五斗米道”、“鬼道”却不

  • 年糕是怎么制成的?探索年糕的由来与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对年糕的由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年糕是中国传统年节特色食品,有年年高升的吉祥寓意,年糕是怎样制成的?有什么由来与传说?年糕的由来关于春节年糕的来历,有一个故事。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