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胡同"一词是怎么来的?老北京共有多少条胡同?

"胡同"一词是怎么来的?老北京共有多少条胡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70 更新时间:2023/12/14 15:48:47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已经成为老北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胡同”一词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吧。

在这些历史悠久的胡同里,每天都发生着不一样的故事,每一个角落里都有着丰富多彩的经历,一砖一瓦都藏着回味无穷的往事。

“胡同”这一叫法出自蒙古语,最早源于元代,在很多元曲中都多次出现“胡同”一词。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消灭南宋,定都北京,史称元大都。

由于蒙古族的人们长期生活在缺水的荒漠地带,所以,他们对水充满了敬意。因此,元朝时,北京的居民每户人家都会有一口井,“井”就成为了人们居住的代名词。一排排的民间街道被称为“忽洞格儿”,“忽洞格儿”在蒙语中就是水井的意思。后来人们就把“忽洞”谐音成“胡同”,这个名词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老北京胡同经历数百年的风霜,早已成为老北京人们生活的象征。有谚语说:“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赛牛。”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北京胡同的数量之多。

那么,老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条呢?

据相关文献记载,明代北京城有记录的胡同有1300多条,其中内城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时胡同增加至1400多条,到了民国辛亥革命时期胡同增加到3000多条。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北京城的居民不断增多,胡同也增加至6000多条。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改造,一些胡同被改名或改造。

今天,北京有名的胡同大概仍有4000多条,如果把它们连起来,可能真的比长城还要长些。

下面,介绍北京两条有名的胡同:

第一条是位于西四丁字路口以西的砖塔胡同,这算得上是北京城最古老的胡同。

据记载,砖塔胡同出现在700多年前的元代。因其旁东侧有一座万松老人塔,是元世祖忽必烈为纪念万松老人修建的,因此砖塔胡同因塔得名。

砖塔胡同在历史的变迁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元、明、清时代,砖塔胡同是戏曲活动的中心地带,也是当时老北京最热闹的地方。

元代时,这里每天都有演出的戏班,终日锣鼓喧天。到了明代,朝廷设立了专门的官职教坊司,胡同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热闹。

清朝中后期这里又恢复成元代热闹的景象。直到1900年后,戏子们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回家乡,这里才变成居民区。

后来这里也曾住过不少名人,1932年鲁迅与弟弟反目后就搬到了砖塔胡同61号院,并在这里创作了《祝福》《在酒楼上》等作品;戏剧大家张恨水也曾住这里,并在此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第二条是北京文化味儿最浓的——琉璃厂,这是北京和平门外一条著名的文化街。

元灭金后,朝廷设立了琉璃窑,专门为了给建城盖房子提供资源。明朝时,朱棣下令重建北京城,琉璃窑越烧越旺,制作出的琉璃瓦装点了辉煌的北京城。

后来,这里不烧窑了,慢慢地,琉璃厂开始有了经营旧书、字画、古玩、文房四宝的店铺,逐渐一家挨一家,文人墨客、玩物大家常常来此光顾,琉璃厂逐渐成了最有文化味儿的一条街。

琉璃厂有许多著名的老店,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而最著名的老店则是驰名中外的老字号“荣宝斋”,一座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高大仿古建筑。

清末,文人墨客常在此聚会。民国时期老一辈书画家如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等也是这儿的常客。在《开国大典》的照片上,那位著名老者沈钧儒先生使用的镇尺就购于荣宝斋。

老北京著名的胡同可不止这两条,还有好多如“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国子监街”、“东交民巷”等等。

这里经得起岁月的磨砺,满载着过去的故事,吹拉弹唱、吆喝声、小孩子们的追逐打闹以及老人们的棋弈等都组成了一幅幅胡同里的美好画面。

人生有许多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聚终有散。老北京的胡同,也承载了太多的人间烟火,这也是人们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真的有五千年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我们经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以表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可是仔细计算一下就会发现,中华文明好像根本不到五千年,而且还差挺多,那么这个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首先“上下五千年”的指的不是往上五千年,往下五千年这种意思,而是从公元前后算,公元前的上古,公元后至今,这才是“古今”

  • 中秋节最早起源于何时?又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中秋节最早起源于何时?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追溯下来,更有许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以及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和中秋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甚高。如今中秋节将至,学长今天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中秋节的起源,以及中国各地

  • 孟子游说各国为什么没人重用?襄王内心的想法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孟子游说各国为什么没人重用?襄王内心的想法是什么?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衣赐履按:孟夫子,亚圣,在儒家里,是仅次于孔夫子的大腕儿。老先生身体不错,活到八十四岁,后半生都在与人辩论和向各国国君兜售治国理念而奔波,应该说还是卓有成效的,虽然最后也没混上个一官半职,但是大名远扬,绝对位列战国大V前

  •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寒,为什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天?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你们知道小寒吗,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小寒属于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第23个节气。在小寒之后,还有大寒。过完大寒,一年就宣告结束,开始第二年的第1个节气:立春。虽然小寒和大寒都意味着寒冷的冬季,但在人们看来,“小寒胜大寒”,小寒比大寒还要冷一些。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从气象学的角度来分析一

  •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火把节、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和灯节,有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秦朝就有了。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相传,汉朝立之初,汉惠帝生性懦弱,政权被吕后把。吕后极力培植吕家势力,削除刘家势力。先是杀了赵王刘友,后让自己

  • 遁卦初六"遁尾,厉"的退让时机有多么重要?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遁卦初六“遁尾,厉”的退让时机有多么重要?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遁卦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象》曰:遁尾之厉,不往何灾也。意思就:退让时居后尾随,有危险。不可以有所前往。《象》说:退避时居后尾随会有危险,不前往又有什么灾难呢?初六在

  • 中秋节为何有"拜月"的习俗?中秋节的来历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中秋节为何有“拜月”的习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传说,在土古时期也有一个后羿,一次天帝的十个儿子贪玩,一起跑了出来,大地都烤裂了,江河湖泊也快烤干了,地里长不出庄稼后羿便手搭弓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挽救了百姓。天帝怪罪后羿,就把后羿和他的妻子嫦娥,一起赶下凡间。下凡

  • 古代为何称女孩为"黄花闺女"?竟有这些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大家都知道“黄花闺女”这个词,那么黄花闺女到底从何而来?来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都喜爱在脸上“贴黄花”。黄花就是用采集的花粉,做成黄色的粉料,再用薄芝片、云母片、蝉翼、鱼鳞、蜻蜓翅膀等剪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沾满黄粉之后将其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也有用黄

  • 端午节与屈原有什么关系?端午节真的源于"屈原投江"的故事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端午节和屈原的关系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在中国古代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末期的吴国名将伍子胥;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晋国大臣介子推;有人说,是为了纪

  •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的由来是什么?又会有哪些气候变化呢?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立冬(BeginningofWinter)一、立冬节气的时间:每年11月7~8日二、立冬节气由来,立冬节气气候变化,立冬节气介绍:“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其实,我国幅员广大,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