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李白《劳劳亭》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样的?

李白《劳劳亭》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704 更新时间:2024/1/23 6:10:48

还不知道:李白《劳劳亭》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样的?此诗是李白漫游金陵时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为去朝以后所作,不知确在何年,姑系于此(指天宝八载)。“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翻译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赏析

此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单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别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却非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指出天下伤心之地是离亭,也就是说天下伤心之事莫过于离别,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说,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翻新意,另辟诗境。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之涣的《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也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因古时有杨柳送别习俗,就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而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了一起。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应当说,在古代诗歌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在从折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但与李白这两句相比,就显得巧而不奇。李白的这两句诗是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李白唐朝

更多文章

  • 红楼梦贾琏私混之后还留下多姑娘的头发,是因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贾琏,清朝

    贾琏,国公府贵公子,将来的荣国公承袭人。不知道没关系,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贾琏不顾女儿巧姐出天花,肆意偷情多姑娘。二人山盟海誓百般不舍,日后遂成相契。不久巧姐病去毒尽,贾琏仍旧要搬回来住。结果平儿给他收拾行李时,到底让他丑行漏了陷!画家孙温选取的画面,是“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后,贾琏情动被平儿跑开后

  • 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八十二 全文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太平御览》,卷八十二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

  • 《贺新郎·湖上有所赠》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呢?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吴文英

    贺新郎·湖上有所赠吴文英〔宋代〕湖上芙蓉早。向北山、山深雾冷,更看花好。流水茫茫城下梦,空指游仙路杳。笑萝障、云屏亲到。雪玉肌肤春温夜,饮湖光、山渌成花貌。临涧水,弄清照。著愁不尽宫眉小。听一声、相思曲里,赋情多少。红日阑干鸳鸯枕,那枉裙腰褪了。算谁识、垂杨秋袅。不是秦楼无缘分,点吴霜、羞带簪花帽。

  • 《惜黄花慢·送客吴皋》的作者是谁?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朝,吴文英

    惜黄花慢·送客吴皋吴文英〔宋代〕次吴江,小泊,夜饮僧窗惜别。邦人赵簿携小妓侑尊。连歌数阕,皆清真词。酒尽已四鼓。赋此词饯尹梅津。送客吴皋,正试霜夜冷,枫落长桥。望天不尽,背城渐杳,离亭黯黯,恨水迢迢。翠香零落红衣老,暮愁锁、残柳眉梢。念瘦腰、沈郎旧日,曾系兰桡。仙人凤咽琼箫,怅断魂送远,《九辩》难招

  • 《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的作者是谁?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纳兰性德

    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纳兰性德〔清代〕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不多情一作:悔多情)译文风中的柳絮残飞到水面化作浮萍,河泥中的莲花虽然刚劲果断,但是它的茎却依然会丝丝萦绕不断。别离时拈一花瓣赠与对方,记念以前的事

  •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纳兰性德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纳兰性德〔清代〕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译文井边的梧桐在淅沥的秋风秋雨中渐渐老去,所爱之人的踪迹也在蟋蟀的呜叫中慢慢消失。所爱之人经行之处,如今已荒无人迹,布满了青苔。此时旧

  • 《红楼梦》宫里的老太妃,到底是贾府的什么人?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老太妃,红楼梦

    众所周知《红楼梦》宫里的老太妃身份高贵,就连皇帝都要给她三分薄面,元宵节一过老太妃生病,不久后便去世。贾家这边伴随着王熙凤流产,一桩桩事情临头,此后再无好消息。那么老太妃到底是贾府的什么人?老太妃没有讲她具体的身份,却突出一个“老”字。当时皇宫里,有皇帝、太上皇、皇太后和老太妃。太上皇的妃子要称太妃

  • 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百卉部·卷五 全文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太平御览》,卷五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

  • 《红楼梦》林黛玉心中是更喜欢袭人还是更喜欢晴雯?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红楼梦,贾宝玉

    众所周知《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身边有八个大丫头,最特殊的还是袭人和晴雯。那么作为恋人的林黛玉,她的心中是更喜欢袭人还是更喜欢晴雯?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晴雯死后,贾宝玉撰写《芙蓉女儿诔》祭奠,林黛玉适逢其会听闻后,认为有一处不算太好,就和贾宝玉商议修改。贾宝玉便说:如今我越性将‘

  • 红楼梦中为什么说贾母不是大家长,只是个挡箭牌呢?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