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文化?
丽江古城是一个以纳西族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结合的一个古城,现在建筑的文化也好,民族服饰也好,餐饮也好,体现的都是纳西族的历史文化。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他们的文字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千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东巴教”。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与重视。东巴文被誉为“东巴文化的瑰宝”是纳西族在传统宗教东巴教的经书中使用的一种图画文字,由东巴(东巴教巫师)用竹尖笔或铜尖笔蘸上用松明烟和酒、胶水、胆汁调制成的墨汁,写在树皮制的厚棉纸上。
所以在这里,它不仅是文艺的代名词,更是可以深入的了解一个民族的故事,体验一种别样的美丽。
纳西族的文化?
纳西族是位于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他有只相当与众不同的风俗,也保留了很多宝贵的传统文化风俗,比方说有一个让世人特别好奇的就是纳西族。很多地方,还是母系氏族,然后走婚的习俗,另外还保留了其它丰富的民俗习惯,当地地理环境也相当的优美
纳西文化的元素?
纳西文化有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
纳西文化一般是指东巴文化,纳西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他们的文字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千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东巴教”。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
纳西族(Naximinority)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纳西族长寿村故事?
据说距今500多年前,纳西人在云南丽江一带迅速强大了起来,于是积极向外开拓,一部分人就越过澜沧江来到了今天的芒康县下盐井村。
从此,这些纳西人扎根在这里生息繁衍,在这片红土地上辛勤的打拼劳作,长寿不断的续写着时代的“传奇”。
纳西族的祖传故事?
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相依为命,在金沙江淘金度日。
一天,突然从北方来了一个凶恶的魔王,他霸占了金沙江,不准人们淘金。
玉龙、哈巴兄弟俩大怒,挥动宝剑与魔王拼杀,哈巴弟弟力气不支,不幸被恶魔砍断了头,玉龙哥哥则与魔王大战二天三夜,一连砍缺了十三把宝剑,终于把魔王赶走了。
从此,哈巴弟弟变成了无头的哈巴雪山,玉龙哥哥为了防止恶魔再次侵扰,日夜高举着十三把宝剑,后来也变成了十三座雪峰。而他那战斗的汗水化为了黑水、白水。玉龙山常被当作纳西族的外在象征,而这个传说中的玉龙英雄,则成为纳西人民内在精神的象征。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
纳西优秀民族文化的定义?
其定义是吸收采纳西方世界优秀民族的优秀文化。
纳西族创造了什么文化?
从文化来说,
纳西族创造了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
重点说三遍!
请划重点。
纳西东巴文化有上千年的历史,最能体现东巴文化的是象形文字,总的有2000余个。
纳西族的妇女非常勤快,街上卖猪肉的、卖菜的和红、白喜事的厨师、洗菜、端菜的几乎都是女的。
纳西族的生活节奏比较慢,男人喜欢喝茶、喝酒,早上,在一些卖早点的小馆子里,偶尔也能碰上有的男人吃一碗早点还要喝一杯酒。
很多纳西人家喜欢养狗,在丽江的狗也很幸福,很多人过了不如狗(看过类似文章)!
纳西族也懂得节俭,办红白喜事,菜品不多,并且吃折席,将前面客人吃了剩下的菜回收到一起,又让后面来的客人吃,很多人做客,都喜欢早去,能吃上头席。
丽江的纳西族家里老人去世,一般都是第三天出殡,遇上初一、十五往后延一天。
纳西族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化与西藏象雄雍仲本教文化是同一或同源文化,本教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东巴教产生过深远影响,从民族发展历程看,东巴教与本教息息相关。首先,二者共同崇拜同一祖师说明了其同一性或同源性,本教的创始人和导师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敦巴幸饶,东巴教的创始人是东巴什罗,据考证,东巴教徒所崇拜的祖师,就是雍仲本教祖师。
东巴文化是中国纳西族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雍仲本教是印度佛教传入藏地之前西藏古老的本土佛教,崇拜万物有灵。
纳西族笔架山故事?
笔架山下》这篇文章讲了,从前有个人叫马良,他从小就没有父母,他想要一支笔。于是他天天去三座大山,其中一座山上有一座寺庙,那座寺庙好像是一支笔,马良非常想得到那只笔,他经过自己的努力,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得到。
纳西族麒麟舞的故事?
麒麟舞
龙、凤、麟、龟,合称「四灵」,当中龟是切实的存在,龙与凤则是古人虚拟出来的瑞兽,唯独麒麟,最是神秘。从现存的麒麟图像来看,不似是人间动物,但孔子撰写《春秋》时,又记载了鲁国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的事,如此看来,麒麟又看似是真有其兽。
传说中的麒麟十分驯良,不伤人畜,堪称「仁兽」,故中国传统习俗,也有以麒麟为主题的:客家人逢年过节,总爱舞动麒麟,期望能带来福气。康熙年间,「麒麟」随客家人南迁香港,来到西贡坑口,也因此见证了成氏与张氏历时叁百多年的兄弟情。与大部分客家人一样,成槟元在康熙年间迁徙到香港,但经商期间不幸遇上强盗,命丧途中,留下遗孀邹氏及幼子。其时大水坑村张首兴为成氏好友,为人重义气,答允照顾孤小。邹氏后来有感张首兴存活之恩,带同幼子成国珍嫁入张家。让继子复原姓免成家断香火邹氏嫁入张家后,又为张首兴诞下儿子,名为子龙。张首兴为免好友成槟元断绝香火,在国珍长大成人后,让他恢复原来姓氏,并义助他到西贡成家立室。
自此,成国珍就在西贡开枝散叶,成为了今日西贡孟公屋村成氏的开基祖先。成国珍感谢继父高义,为表敬意,每年农年初二必偕妻儿家小,带同笨重的麒麟舞配备,一同前往沙田大水坑村拜年、祭祖。以前的西贡对外交通不便,每次都要沿西沙古径,穿越茅坪、梅子林,翻山越岭抵达大水坑村。由于路程遥远,即使早上出发,到达大水坑已是下午,接马上进行互拜及祭祀仪式。当所有活动都完成后,已几近黄昏,所以成氏族人通常会在大水坑村借宿一晚。两族隔年互访成张碑记记载,如此舟车劳顿,往往要耗上大半天,一点都不好受,但成氏后人从不言苦。自康熙年间到现代,这个习俗坚持了叁百多年,从无断绝。上世纪90年代,大水坑村张氏后人建议改为两族隔年互访,即今年由成氏舞麒麟到访,翌年则由张氏舞麒麟回拜。这个故事今日记录在《成张两族一家亲碑记》,存放在孟公屋村成氏宗祠和大水坑村张氏宗祠内,让后人世代铭记这个超逾3个世纪的故事。至此,麒麟舞便流传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