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名人故事?
陶侃励志
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家里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要这样做。陶侃回答:“我将来是要报效国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过于舒适,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
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够天天玩乐?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两名桂林文化名人故事?
赵观文唐代应进士时被钦定第一,高中状元。是广西最早的状元。
李宗仁在抗日和北伐战争有着贡献。
两汉时期文化名人故事?
1、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2.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国古代书法文化名人常识?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书法家
1.汉字字体演变过程: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以后的草书、楷书、行书。
2.甲骨文
是殷商时期占卜记事时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汉字的“六书”原则(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3.金文
又叫钟鼎文,是浇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4.小篆
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的过程。
5.隶书
起源于秦代,传说程邈作隶,是小篆的简化版本。到了汉代,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汉字字体作为通用字体。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6.草书
有章草、今草之分。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今草又分大草(狂草)、小草,传说由张芝所创。
1)张芝:东汉著名书法家,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位巨匠,被誉为“草书之祖”,其书法被誉为“一笔书”。张芝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张芝刻苦练习书法,“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作品有《冠军帖》《二月八日帖》《终年帖》。
2)张旭: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的剑舞并称“三绝”。作品有《古诗四帖》《肚痛帖》《千文帖》等。
3)怀素: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传世书法作品有《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纸本、《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诸帖。
7.楷书
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元),前三个是唐朝。
1)钟繇:汉末至三国曹魏时著名书法家。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作品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
2)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楷书)。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等。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3)颜真卿:唐代书法家,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作品有《多宝塔碑》《劝学诗》《颜勤礼碑》。
4)柳公权:唐代书法家,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主要作品有《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等。
5)赵孟:南宋末元代初人,赵匡胤的后代,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书法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作品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等。
8.行书
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始于东汉末年,兴盛于东晋。
1)王羲之:东晋书法家,他算是钟繇的徒孙,同时又学张芝,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与他有关的故事有“洗砚池”、“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
2)王献之:东晋书法家,以行书、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主要作品有《鸭头丸帖》《淳化阁帖》《中秋帖》。
3)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书法四家”。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成就以行书为最大。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4)苏轼: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5)《三希堂法帖》:《三希堂》原名“温室”,本为乾隆皇帝读书之所。乾隆帝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并时常把玩,遂以此更名
中国文化名人和科技名人有哪些?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石申天文学战国时期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石申--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汉后,人们尊称“天文”一书为“石氏星经”。书中标有121颗恒星的位置,书中还记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及交食等情况。石申编制了最早的星表。并称之“少阳”已认识到能自身发光。
冰岛文化名人?
冰岛的启蒙主义主要代表马格努斯斯特凡森出版了许多具有普及知识性质的书籍,创办了冰岛第一份月刊,并进行历史与民族的研究工作。
埃盖尔特奥拉夫松(1726-1768)从事冰岛自然史和地理的研究,崇拜冰岛古典文化;同时也是18世纪的主要诗人。
其他诗人有:永索尔劳克松(1744-1819)和贝尼迪克格伦达尔(1762-1825)等。
他们翻译过英国诗人如蒲柏的诗、弥尔顿的《失乐园》。这些作品对冰岛诗歌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苏联文化名人?
普希金,高尔基,托尔斯泰,斯坦尼拉夫斯基等!
河南文化名人?
明朝文化名人?
唐伯虎,朱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安徽文化名人?
曹操,三国时沛国谯人(今亳州市),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华佗沛国谯人(今亳州市),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时人尊为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