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历史文化起源?
茅台酒起源及发展历史如下。
1、汉代,今茅台镇一带有了枸酱酒。《遵义府志》载:枸酱,酒之始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饮到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后。
2、将此酒带回长安,敬献武帝,武帝饮而甘美之,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这成为茅台酒走出深山的开始,此后,一直作为朝廷贡品享盛名于世。
3、唐宋以后,茅台酒逐渐成为历代王朝贡酒,通过南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
4、到了清代,茅台镇酒业兴旺,茅台春、茅台烧春、同沙茅台等名酒声名鹊起。华茅就是茅台酒的前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
5、清《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
6、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一九五一年,政府通过赎买、没收、接管的方式将成义(华茅)、荣和(王茅)、恒兴(赖茅)三家私营酿酒作坊合并,实施三茅合一政策-国营茅台酒厂成立。
7、1996年,茅台酒工艺被确定为国家机密加以保护。2001年,茅台酒传统工艺列入国家级首批物质文化遗产。
8、2006年,国务院又批准将茅台酒传统酿造工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9、2003年2月1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茅台酒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13年3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调整“茅台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称和保护范围。
10、2019年6月12日,茅台集团董事长李保芳宣布6月30日前停用国酒茅台商标。2019年6月29日起正式更名为贵州茅台。
历史文化的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历史文化的背景故事?
1、名称考义
故宫又称紫禁城。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
2、营建原则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
3、建造过程
北京本来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
4、明朝时期
故宫建成后,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故宫的建筑布局:
整体格局
故宫位于北京城中心。布局依据《周礼考工记》中所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建筑在北京城南北长八公里的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如今故宫左前面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明清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右前面的中山公园是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坛;前面有朝臣办事的处所;后面有人们进行交易的市场。
外朝分布
外朝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它宽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三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皇家气派。
故宫内廷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内廷宫殿的大门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乌镇历史文化故事?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乌镇处于河流冲积平原,沼多淤积土,故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距乌镇9公里处有一村叫红墩,其镇志上说:“红墩在镇西,地脉坟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为多紫色石土的缘故。[2]乌镇历史渊源流长,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繁衍、生息在这里。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唐之后,乌镇没有再称“乌戍”的史实。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念“敦”,于是天下念“”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济宁历史文化故事?
济宁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曲阜除了三孔等著名景区。还流传着九女挖娘心的神话故事
黄河历史文化故事?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现存于世的十八篇里,有两篇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和黄河相关。
第一个故事,就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
《山海经》里说大禹是黄帝的后代。在三皇五帝时期,黄河发大洪水,禹的爸爸鲧受命于尧,专门负责治水。鲧从天帝那里偷来息壤,随着水位的升高而生长,水一直涨,“息壤”也随之增高,水涨到了天上。天帝派怪兽把“息壤”吃了。鲧治水不成功,被尧杀死。爸爸鲧治水失败了,大禹苦思冥想,决心把“堵水”的方法废除掉,开始用“疏导”的方式治水,最终取得了成功。文中特写了大禹为了治水和百姓一起奋战,舍小家为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三载春秋,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大禹治理的水系,就是黄河流域。
第二个故事,也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里说,往北二百里,有座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足爪。鸟的名字叫做精卫,它发出的叫声也是“精卫精卫”。传说精卫鸟是炎帝的小女儿,到东海游玩淹死在东海里没有返回,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而漳水从这座发鸠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茅台酒传说故事?
茅台有没有“怒砸酒瓶惊万国”?
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被认为是当时国际级的顶级盛会,也是迄今为止中国酒厂最为津津乐道的赛会。许多酒厂皆以获得巴拿马奖为荣,赖以证明酒厂历史悠久、传承有据、誉冠四海,这个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赛会,时至今日仍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力,而茅台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由于不受关注而“怒砸酒瓶惊万国”的故事,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
据记载,当时的民国政府曾以茅台公司的名义将一些茅台酒送到博览会参展,由于当时仅仅是用黄色土瓷瓶盛装茅台酒,还是放在比较偏僻的角落,毫不起眼,许多外国人对于此酒不屑一顾。幸好前去参会的一名中国官员急中生智将一瓦罐茅台酒摔在地上,一时间,酒香四溢,震惊众人,一举夺冠,获得金质奖章,从此成为世界三大名酒之一。
之所以有故事性就在于有转折:
2010年6月18日,汾酒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汾酒唯一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白酒品牌甲等大奖章95周年纪念大会”,李秋喜直接点名四川、贵州等地知名酒企虚假宣传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时任汾酒集团文化研究办公室主任的柳静安更是直言不讳:我们就是针对茅台酒。
但对于汾酒的回击,茅台选择了沉默。
直到后来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季克良才予以回应:他(汾酒)是什么奖,我(茅台)是什么奖,我觉得没有必要争论,就算是他得了金奖,也就是个清香型的酒,我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知道这个关于茅台酒借获“巴拿马金奖”虚假宣传的故事是不是题主和条友们愿意看到的
南阳历史文化故事?
三顾茅庐,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曹操大战宛城,刘秀相关的阴丽华扳倒井隐山赊旗皇路店,父母官杜诗召信臣,独山玉传国玉玺卞和等
关于吕布历史文化的故事简短?
1、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在老百姓当中最耳熟能详的事了。吕布本有希望称霸一方的。吕布,号称马前无三合之将,盖因其身上有三条强龙相助。一条化为紫金冠,一条化为方天化戟,一条化为赤兔马,故天下无敌。
2、后虎牢关前,遇刘,关,张,刘备本为八爪金龙转世,关羽的青龙掩月刀是一条青龙所化,张飞有一条钢鞭也为神龙所化,怎奈他身无龙气,全凭身上的煞气压制不让神龙飞走,最多只能使用两次,故他平时用钢鞭时都是握住鞭头,用鞭把手砸人,遇到吕布实在太厉害,便把钢鞭拿顺,一鞭将吕布的紫金冠上的恶龙惊走(此龙后躲在当阳桥下的河中,故后来张飞一声大喝,惊退河水四十里实是恶龙向上游逃窜。)
3、吕布只剩两条龙,打不过三英,落荒而走。后吕布为解决桃园三英和纪灵的矛盾。在辕门射戟,结果戟上盘据的强龙被自己的主人给射死了,自此吕布威风不在,在徐州被活捉。赤兔马后为关羽所得,故关云长双龙护体,此后,威震华夏。
茅台酒历史起源故事?
现如今说起茅台酒,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茅台的品牌故事宣传里,早在汉武帝时期茅台地区的枸酱酒就得到过“甘美之”的赞誉,但真正算起历史来,茅台酒历史至今不过300来年。
在茅台这百年历史里,对茅台酒影响最大的有这么几个人,这些人或是开创了一大品牌,或是改进了酿酒工艺,都对茅台酒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在茅台镇的国酒文化城中,为了纪念这些有大贡献的人,后人塑立了他们的雕像。这几尊人物雕像,矗立在绿树掩映的园林中。今天要介绍的几位分别是:华问渠、王秉乾、赖永初和李兴发等人。
为什么国酒文化城里要有这几个人的雕像?这几个人与酱香白酒的发展有什么关联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酱香白酒的发展历史吧……
1.历史中的茅台酒
茅台地方酿酒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载“唐蒙饮枸酱而使西域”的故事,说当时唐蒙出使南越,把当时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枸酱酒带给汉武帝,得到武帝”甘美之“的赞誉。
茅台地方真正有史可考的酿酒历史则是清代,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茅台的首款高端酒“珍品1704”就是为了纪念这一年份)
清《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至今仁怀市还有以纪念这位诗人的”郑珍路“。
及至民国时期,茅台镇也受战乱影响,白酒生产凋敝,“家家酿酒、户户储酒”的盛况不再,几十年间,茅台镇本地说得上规模的酒厂,只有成义烧坊(华茅)、荣和(烧坊)王茅、恒兴酒坊(赖茅),这三家酒厂就是后来茅台酒厂的前身。
2.华家孝子为母寻古法
华氏家族,是云贵一带的大商家。到了华联辉这一代,生意做得更是风生水起。华联辉的母亲是茅台人,从小喝“茅酒”长大。
华家每年都会从茅台采购一批“茅酒”,以供夫人和招待之用。进入乱世以来,华家夫人已经有六、七年没有喝到家乡的酒了。
老母亲日渐衰老,再回到群山环绕的茅台镇已是不太可能,只得时时念叨家乡。华联辉见老母亲思乡情切,也是心急如焚。
为了缓解老母亲的思想之情,华联辉到贵州其他地区收购白酒,给母亲品尝,可是老母亲都还没喝就辨出这些酒不是“茅酒”。
茅台镇当地酿酒采用的独特“回沙”工艺,使得酒有一种独特的馥郁酒香。1862年,华联辉回到茅台镇,出资重建了一座酒坊成义烧坊。并且遍寻失散的茅台酿酒工人返回茅台镇酿酒,复原了茅台独有的“回沙”酿酒工艺。就这样,茅台镇的中断了六、七年的茅酒生产,开始恢复。
到了华联辉之孙华问渠的时代,他扩大了成义酒坊的规模设备,酒窖也从12个增加到18个,年常量达到四万多斤,达到建厂数十年最高纪录。
后来成义酒坊并入茅台酒厂,华问渠担任贵州省工业厅副厅长,为表彰其对茅台酒的贡献,国酒文化城为其塑像以作纪念。
3.会调酒的商人
华联辉是一个商人,他虽然重建了酒坊,但毕竟不懂酿酒、调酒。下面要介绍的这个人,既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调酒师,这个人就是王立夫。
王家自王立夫的祖父王振发经营盐业开始发迹,成为贵州有名的大商家之一。王立夫接掌王家祖业,开始了“多种经营”。
王家不仅经营盐业,还开设油坊、布庄等。王立夫发现,茅台镇地区原本萧条的酿酒生意,再次繁荣起来,他决定创办王家自己的酒坊荣太和烧坊。
起初,荣太和烧坊所产的酒只作为油、盐生意的辅助品,供送礼之用(名为“天和号”)。
1879年,王立夫与生意伙伴石荣霄、孙权太合资成立对外销售的酒坊,定名为“荣太和”烧坊。自开设酒坊以来,王立夫醉心于调酒,加上天资过人,调酒的技艺炉火纯青。
短短几年,他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调酒大师。他还优化了回沙工艺环节,将“调味酒”的选取和留存条件进行了整理。茅台地方的酱酒酿造工艺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几年后,另一股东王立夫病死,烧房落入石荣霄手中。石荣霄原本姓王,后为石家养子,王立夫死后,石乃复为王姓,到石荣霄的长孙王少章时,烧房已为王家独揽。
1930年前后,孙全太的后人孙明远在军阀部队任职,借股权问题制造纠纷,要求清算历年账目。是时王少章已死,由其弟王泽生接办,王泽生知孙明远难以对付,送去茅酒一千瓶了事。以后,王泽生又仗势迫使王立夫的后人“自愿”退出,把烧坊据为己有。
1949年,王泽生死,“荣和烧坊”由他的儿子王秉乾继续经营,窖坑由两个增加到四个,酒的产量也由10001500公斤增加到35004000公斤,后来又增加两个大窖,生产能力达12000多公斤。
4.三足鼎立
赖茅的历史则比王茅、华茅要短,早在1915年,王华两家的茅酒就已经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拿到奖项,但直到1929年,银行家赖永初才与朋友周秉衡合伙开办“衡昌”烧坊。
赖茅起步虽晚,但后来居上。赖氏家族在贵州地区有诸多钱庄银号,可谓富甲一方。到了解放前,赖家的银行遍布西南5省甚至香港也有分号。赖永初看重了白酒保值、增值的独特“资本属性”,开始运作白酒生意。
1941年赖永初收购衡昌烧坊全部股权,衡昌烧坊改名“恒兴烧坊”。在强大资金支持和金融界先进的管理方法帮助下,恒兴烧坊一跃成为茅台镇著名的酒坊之一。
再后来,赖永初首创以姓氏为品牌的“赖茅”,并设计了飞鹰牌赖茅商标,引起华茅两家效仿。至此,华家的成义烧坊、王家的荣和烧坊、赖家的恒兴烧坊,这三家茅台镇最大的酒坊呈三足鼎立之势。这一态势,一直延续到1952年。
国酒文化城中最后的几尊雕像,三家烧坊(茅台酒厂的前身)的老板,王秉乾、赖永初、华问渠,正是他们的奉献,才有今天的茅台酒。
尤其功不可没的便是华联辉所创的华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