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赏月
中秋节赏月中秋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关于中秋的诗词也层出不穷,包括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东京梦华录》更有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吃月饼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电信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厦门海沧大桥旅游区(AAAA)建设了厦门博饼民俗园。
吃月饼
燃灯
中秋节的晚上,有些地方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然有着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而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即将灯彩高竖在树上之意。各地的小孩子们则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灯光闪耀,绚丽多彩,为中秋的月色再添亮色。
烧塔
中秋夜烧塔中国南方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农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砖和瓦片以及树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圆窑形,下宽上尖,内为空心,中秋晚上点烧,常常会有烧塔比赛,塔烧得越通红越好,烧得越旺越有彩气。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猜谜
设香案
中秋季也是人们祭月的节日,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这时候人们会摆设香案,点上香,放上瓜果、月饼等,香案置于院落中,全家人轮流向月亮朝拜,也表达了人们对神的敬仰。因为祭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拜。由于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属太阴,所以中秋主祭一般都是妇女。
玩儿兔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传统文化中秋节综述?
中秋节是团圆节,中秋有仲秋之意,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有纪念秋天丰收之意,这一天月亮是圆的,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寓意十分美好。
中秋节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一家人赏月吃月饼,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
古人有拜月的习俗,祈求上天保佑年年丰收。
燕子传统文化故事?
燕子的传统故事是:锡伯族民间故事,流传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治县,讲述了燕报恩的故事。
西邻太太家来了只受伤的燕,太太给它治了伤后放飞。
第年春天,那燕给太太丢下棵南籽。太太把南籽种在后院,秋天结了个装满银的南。从此,西邻的穷太太活天天好。
东邻的富太太分眼红,也捉住只燕,把它左腿弄断,然后放。
第年春天,燕同样给她丢了棵南籽,种下后结了装有蟒的南,把她咬死了。
传统文化故事自创?
1、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
甘肃传统文化故事?
藏族唐卡(天祝唐卡),传统美术。
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草原深处,以积雪和山峰为背景的藏族部落,紫铜般泛着朴素、古老而神秘光芒的藏式建筑,蕴聚着藏地无数人的智慧、心血和憧憬,成为藏民族以及全人类最具精神内涵和神秘色彩的珍贵财富。唐卡,作为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顶起了藏文化传播的半壁江山。
唐卡不仅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藏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化简?
知识一
中秋节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在重要程度上,仅次于春节,中秋节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因此,称之为八月十五,因恰逢仲秋时分,故又称“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等。
知识二
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着“月”进行的。
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其实,这是一种月亮崇拜的体现,人们对着月亮表达心愿,希望生活更加美好。
知识三
月饼从唐朝就开始吃了。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源于唐朝,月饼的形状是圆圆的,和天上的月亮非常相似,我们在中秋节时吃月饼,赏月亮,圆圆的月饼应和天上的月亮,反映了人们期盼团聚的美好愿望。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知识四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解释。
中秋节在我国由来已久,可考的资料来源于唐朝初期,因此,普遍认为,中秋节源于唐朝,起源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古代对月的崇拜;一个是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一个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的诗句传统文化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的诗句大部分都是诗人远在异乡思念亲人,或者是朋友被贬,对朋友的思念,希望在中秋节的时候,由着中秋节的的月亮来寄托对友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还有的诗人是在中秋节的时候抒发自己被贬的心酸苦楚的悲伤之情和不甘的心情
青色传统文化的故事?
青就是炼丹时生出的火光。古人炼丹要用火,在山洞里头砌好炉子加入很多物质,有雄黄、水银等各种各样的矿物,用火烧来提炼万物之精华,以形成结晶。
古人认为炼出丹来服用能够长命百岁。人要吸空气,要吃东西,那么如果有一种东西聚集了各种精华的话,必定能使人长生不老,于是人们开始寻找各种物质进行提炼,制作所谓的仙丹,炼丹就此而来。
后来,人们总结出了炼丹术,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化学。今天的化学无论多么复杂高级,它的老祖就是从炼丹开始。丹经过炼烧,发出各种颜色的光芒,火烧到一定程度就是青色蓝火苗,于是有了炉火纯青。
古代道士炼丹时,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接近成功了。这儿用的才是青字的本意,表明炉火烧到非常纯,没有其它的杂质。
青色在今天的实际生活当中,有三种颜色体现。首先是黑色,人们说青色有时候就是指头发黑色,在京剧中有青衣,就是穿的黑衣服,头上的头发叫青丝黑头发。其次是指绿色,如青苗,专指嫩绿。另外,青在古时指蓝色,如靛蓝色,天空的颜色青天。所以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说,说明了青和蓝的联系。
关于“青”的引申意,因为植物生长中,青绿色往往是正在生长的旺盛阶段,所以青色就表示了活力,如青年、青春等。“青梅”是梅子还不成熟(“竹马”是用竹棍当马骑),“青梅竹马”意思是小孩的时候。“丹青”是丹色与青色,古代绘画常用红、青二色,后又因史记公文中的朱红批示与黑墨记录,又引申为史册。“汗青”是青竹作竹简前要火烤使之出汗(水份出完),这是一个制作竹简的工序,也引申为史册。
传统文化故事3人?
三人成虎典故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开始质疑。"
庞恭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传统文化诚信的故事?
天佑善心
徐少渔是钱塘人,光绪庚寅八月初,他向彝斋借了一百圆银币,没有立借据,只口头约定一年以后如数偿还。第二年八月初,徐少渔病倒了,危在旦夕之际,躺在病榻上的他一直喃喃自语:“还钱的时间快到了,我如果死了怎么办啊?”
其妻听后对他说:“你借的钱没有借据,没有履行约定的必要,你就不要愁了。”徐少渔说:“他因为相信我,所以才没要借据,我怎么能自己不守信用呢?”于是让妻子将家中的一柄玉如意和两件狐裘拿去卖了,共卖了九十银圆,又从别人那里借了十圆,最终在约定的日期如数偿还给了彝斋。没过几天,徐少渔的病痊愈了。
答应别人的事,就应秉持“真”的原则,无论如何都一定要做到,这是为人处世之本,是一种传统美德。看一看这些不惜身家性命而谨守守信重诺做人准则的古人,真是令人由衷的钦佩,神迹也可能在这些人生活里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