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故事?
陕西是我国历史和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
1.楚怀王送信:春秋时期楚国的怀王为了向晋国表示友好,决定派一位美女到晋国去为晋国的国君献词。怀王选了自己非常喜欢的姬昌的女儿姬发来献词,晋国和姬昌都非常高兴,但当姬发发现了怀王的真正计划后,便决定送信回去让楚国公开地知道当中的阴谋。
2.陈涉起义:秦朝末年大革命的领袖之一,他发动起义,建立了大汉第一个政权。由于他的起义性质是农民战争,所以很快就掀起了具有民族革命性质的战争波澜,也导致了“横征暴敛,人祸残酷”的秦朝灭亡和文化成就。
3.千人挑战许愿: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施行了一项挑战许愿大赛。每年选出一百名秀才,在京城的文庙进行考试,只要取至少一元,就可以参加宰相权相公主持的千人挑战。挑战成功者,佛祖会替其许愿。
4.原破虏大将军李神通:唐末期李神通在军中崇拜他的属下和朝廷,曾任任命破虏大将军等职务,为唐朝保驾护航。但后来他的内阁腐败,朝廷处决了他的大臣们,导致他的朝廷身败名裂,最终成为了唐朝的末代皇帝之一。
5.明朝宅门:明朝建筑有很多考究的特点。其中,宅门是由大门、角楼、拱门、城墙等组成,是住宅建筑中的重要构件。在明朝有一句顺口溜,大约意思是“四拱围住,一柱穿心,二重掩门,古宅流传”。
以上是部分陕西的历史故事,它们记录了陕西的辉煌历史和文化贡献。
陕西商洛的历史故事?
商洛历史故事:明未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屯兵商南、休养生息,留下闯王寨、试马、档马等传说,四皓传说等。
关于陕西的历史故事?
2011年7月7日,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岐山县撤销原五丈原镇、曹家镇、安乐镇并入蔡家坡镇,将故郡乡、京当乡改为故郡镇、陕西并无岐功县,“岐功县”是影视作品《关中匪事》中虚构的一个地方,但陕西有岐山县和武功县。岐山县地处古丝绸之路、现代欧亚大陆桥沿线的关中西部,宝鸡市境东北部,武功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东接兴平市,南临渭水与西安市周至县相望,西靠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宝鸡市扶风县,北和乾县接壤。
岐山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宏著《周易》诞生之地,武功是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也是大汉忠臣苏武的故里、唐太宗李世民的诞生地。
陕西澄城寺前历史故事?
故事内容如下:
澄城东郭门外,曾经有个精进寺,寺院内有座宝塔,人称精进寺塔。
传说精进寺修成后,寺内方丈请人画了一张宝塔的图样,向当时县令写了修一座九级浮屠的建议信,让县上拨钱。当时盛行修庙宇,县令便向知府写了申请,拨了银两。县令贴出告示,请善男信女,供献搭架用的松木椽、绳索等物资,便开了工。
开始修塔时,正值六月天,那年特别热,真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间禾苗米枯焦”。修塔的工匠们光着身子,穿个短裤,戴上草帽,汗流浃背。身体弱的都中了暑,只得停工。后来决定,秋后和二三月继续修建。就这样断断续续地修了五年。还差一两层修成时,料都准备好了,不知从哪里来了个白胡子老汉,衣着破烂,围着宝塔转了一圈,又看了砖、仰浮莲和相轮样样具备,便去找领工的工头说:“眼看就到伏暑天了,让我也参加修塔吧!争取早日修成……”工头一看这老汉衣着破烂,心里说:“这老人可能是没人养活,怪可怜的,大概是想混口饭吃。”便说:“行!你今晚上给咱看东西,别让人搬砖、偷架板。”那个白胡子老汉说:“保险连半截砖都丢不了。”
工头见太阳压山了,便让大家下工去吃饭,对老汉说:“走!跟上大家吃饭去!”老汉说:“我没干活哩!咋能去吃饭呢?”工头说:“干不干活,都叫你吃饭哩!”老汉说:“我刚才吃过饭了,不饿,你们快去吃饭吧。”工头说:“不吃算了,明早上我把饭给你送来。”
工头走后,那白胡子老汉把那刻好的花子砖数了数,又把磨好的砖数了数,然后又去仔细看了看仰浮莲和相轮,他坐到院里看着那些东西和架板。寺里方丈出来,对白胡子老汉说:“你放心去睡吧!啥都丢不了。”老汉说:“我年龄大了,没瞌睡,你快休息去吧!”方丈回房去了。
那天是七月二十七,天上没月亮,天黑得像锅底。到半夜时候方丈被外边响声惊醒了,点上灯,向外边看看啥都没有,便又睡了觉。睡了一觉醒来听见公鸡叫鸣声,便起床到外边练功。想不到院里的砖和仰浮莲、相轮都不见了,觉得十分奇怪,再找那白胡子老汉连人影都没了。
天大亮以后,方丈无意中向塔顶一看,仰浮莲和相轮己经放在塔顶上了。方丈深思了好久,才悟出那白胡子老汉可能是鲁班显灵,因为鸡叫了,所以,还差几块砖,没有把仰浮莲和相轮扶正,不然,你看至今宝塔上的仰浮莲和相轮还是倾斜的。
华清池是不是陕西的历史文化遗产?
华清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童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西安事变的发生地
还有哪些陕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丝绸之路7个点(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城固张骞墓)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陕西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乾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建成开放
陕西文化遗产?
陕西省的世界文化遗产有3处共9个点,分布于全省各地,它们分别是: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与其他省市共有的长城。
其中6处(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大明宫、未央宫)位于西安市。另外3处是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长城(陕西段)。全国现有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陕西历史名人的廉洁故事?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他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
杨震被举荐入仕后,品行端正、声名清廉,几年内已历经数次升迁,东莱太守是他即将担任的新职务。夜幕降临,昌邑县令王密来到了馆驿,他是杨震在荆州刺史任上举荐的人才。故旧相见,自然格外亲切。一番寒暄过后,王密从随身携带的行囊里,拿出一包东西,递到了杨震面前,里面是沉甸甸的一份厚礼。对此,《后汉书杨震列传》里这样写道:“怀金十斤以遗震”。得知包裹里放的是一份厚礼,杨震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王密见此急忙解释:“我是趁夜晚时分前来拜访的,这件事情绝不会有人知道。”王密以为,经过这一番解释,杨震自然就会消除顾虑。出乎他的意料,杨震却做出了振聋发聩的一番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让王密羞愧难当,更成为传颂千古的名言。随后,“四知”一词作为颂扬官员高洁品行的代名词被广泛运用。
杨震的儿子杨秉先后出任豫、荆、徐、兖四州刺史,向来“计日受奉,余禄不入私门”。从杨震到儿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家族四代人一直清白为官,并都位列“三公”高位。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诗赞叹:“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
三朝元老孙丕扬
孙丕扬(1531~1613年),字叔孝,陕西富平人。明代“三朝元老”,曾任大理丞、吏部尚书等职,一生任职长达五、六十年,直到81岁拜疏归家。
《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二》记载,孙丕扬嘉靖三十五年考中进士。被提拔为御史。依次巡视京都附近、淮、扬等地,强劲坚决很有风度神采。
隆庆年间被提拔为大理丞,因为曾经弹劾高拱,高拱的门徒给事中程文诬陷并弹劾孙丕扬,孙丕扬被革职等候查办。高拱被罢免,事情水落石出,孙丕扬被起用任原官。
万历元年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察保定各府。他采用严厉手段治理政事,下属官吏都很惴惴不安。巡视关隘,增设御敌的城楼三百多所。衡量其功勋,升任右副都御史。宦官冯保的家在京城附近,张居正嘱咐孙丕扬替冯保修建牌坊,孙丕扬拒不答应。
万历十五年,黄河以北大闹饥荒。孙丕扬的故乡和邻县蒲城、同官的百姓到了采石作为食物的地步。孙丕扬感到哀伤,把数升石头进献给皇帝,趁机对皇帝说:“应该减轻赋税,节省开支,罢除那些额外的收税派捐项目和不紧急的事务,减少官方收益而增加百姓的收益,来保护百姓性命。”皇帝被他的话感动,很多赋税被减轻或罢除了。
担任刑部尚书,请敕令全国的巡抚巡按官,让监司巡视州县,审查囚徒,按察使则审查省会的囚徒。流刑和徒刑以下的,由抚按官送交朝廷,罪轻的人马上遣送,罪重的人仍然听候刑部裁决,每年如此。神宗答复同意。他逐条陈述了减少刑罚和三十二件事。皇帝称好,下优诏褒奖,从此刑狱大为减少。有宫中小内臣杀了人,逃避到皇宫。孙丕扬上奏要求逮捕,最终判其发配边关之罪。
改任左都御史,他陈述三条台规,请求专管印玺、重视巡查、长期巡城,这被确定为法令。他又称:“乡里百姓的疾苦只有郡邑官员才能解决,郡邑的吏治只有抚按监司才能清正。请求订立条文颁布全国,奖励清廉,抑制贪赃,共同遵循官箴。”神宗都下优诏答复可行。
万历二十二年,他担任吏部尚书。孙丕扬刚直不屈,众官不敢用私事来求他,只担心宫中太监来拜访。于是他创立抽签法,大选,急选,都听凭选人自己抽签,请托属意之事无法施行,一时间选人盛赞他无私。万历二十三年冬,神宗因为军政事务,贬责了两京三十多名言官。孙丕扬还在休假,就与九卿极力劝谏,神宗没接纳。又上奏劝谏,神宗更加愤怒,把他们全都除名。当初,皇帝虽然因为孙丕扬一向有声望而任用了他,但对他并不很信任。孙丕扬认为自己以白首之躯回朝视事,不举荐贤才无以报效国家。推举隐居的贤人像吕坤等人,皇帝内心一向不录用旧臣,全部压下没有批复。孙丕扬虽然年迈,神宗看重他老练清廉,对他眷念更深。他在家居住两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谥号恭介。
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鼎(1768~1842年),字定九,号省崖,陕西蒲城县人。曾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朗、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他为官一生,正直清廉,爱国爱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投降派,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
王鼎幼年家贫,刻苦读书,为人谦恭,清操绝俗,不受人请托,亦不请托于人。他赴京应试时,同乡王杰已位居大学士,意欲提携他,他却有意回避。他办事公正廉明,不徇私情,在户部十多年,库、账钱物出入数字清楚,熟知下情,属员不能欺。主管刑部时间较长,曾出巡9省,查办了三十多起重大案件,无隐情,受吏民称颂。他两次主考浙江乡试,4次主持顺天乡试,3次主持全国会试,以才取士,公正无私。道光十年,他赴江淮查办盐务,“就旧章大加厘剔,使射利者无可借端,欠课者无可借口”。他根据实际情况,果断提出改革办法,建议朝廷撤消两淮盐政,改归两江总督兼办,“淮纲自此渐振,鼎之力也”。【注:见《清史稿王鼎传》。】
道光二十一年(1841)夏,黄河在祥符(即今河南开封市)决口,王鼎奉旨前往救灾和治理,任东河河道总督。当时朝廷有一部分人认为水势泛滥,不宜抢修,主张迁移省府,放弃开封。王鼎爱国爱民,不愿让灾区百姓忍受家破人亡之苦,力主动员国库财力,组织民夫抢修河堤,控制洪水。他不顾身家性命之忧,立下“军令状”,声言如不能按期完工,愿受制裁。当时正值爱国名将林则徐受贬赴伊犁途中,王鼎一贯支持林则徐禁烟抗英的爱国行动,对林遭革职和遣戍愤慨不平。他不愿让林则徐身陷边地,远离朝廷,使林则徐能有机会再起,挽救国家危局,便以林熟知水利为由,保荐林协办河工。
爱国者志同道合,林则徐随王鼎治河如愿以偿。他俩住宿在工地,躬率吏卒昼夜巡护,督促民工抢救河堤,保全了开封城,六个月完成了全部修复工程,又节省了费用。工程完成后,王鼎立即上奏道光帝,说林则徐襄办河工有功,可以重新起用。但道光帝被投降派所包围,急于与英国媾和,仍命将林则徐发往伊犁。
王鼎因治河劳累患病,朝廷以功晋升他为太子太师。但王鼎以保荐林则徐为先,不顾疾病,赶回北京,面见道光帝,慷慨陈辞,坚决反对与英国议和,要求惩办投降派,力保林则徐可用。但道光帝决意向帝国主义屈服,重用投降派,对王鼎的意见不加理睬。这年(道光二十二)四月三十日,王鼎拟就了弹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劝道光帝放弃议和的遗疏,闭门自缢,为国捐躯,企图以尸谏来挽救危局。时年75岁。
王鼎勤奋好学,兼长书画,仕途50年,清正廉洁,个人生活俭朴,死时“廪无余粟,无新衣”,【注:见《清史稿王鼎传》。】不愧为一位正直清廉的爱国者。
文化遗产历史依据?
历史纪念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成分或机构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考古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极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哦,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历史文化遗产?
这是指一国或地区具有固定性、非物质性、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或历史遗迹。它们是人类创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社会、经济和科学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建筑物、古迹、城镇、考古遗址、纪念碑、文化景观、艺术品、手工艺品、口头传统、信仰系统等等。这些遗产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旅游资源和经济支柱。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埃及金字塔、意大利罗马斗兽场、印度泰姬陵、中国长城、秘鲁马丘比丘等等。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各国政府和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复、保养、数字化保存、教育推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