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真实的历史上,真有陶谦把徐州托付给刘备的记载吗?

真实的历史上,真有陶谦把徐州托付给刘备的记载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923 更新时间:2023/12/13 7:13:17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陶谦让徐州,不是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而是利益的妥协与平衡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里“陶恭祖三让徐州”的桥段很精彩,让我们感觉陶谦是个忠厚长者,刘备作为汉室宗亲,仁义之名满天下。陶谦让徐州给刘备的原因是:“老夫年迈,二子不才,不堪国家重任。刘公乃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老夫情愿乞闲养病。”

真实的历史上,虽然没有“三让徐州”,但的确有陶谦把徐州托付给刘备的记载:

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三国志·先主传》

根据《三国志》中记载,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以为父报仇为名再度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不能抵挡,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与刘备一起前往救援,刘备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到徐州后,陶谦又给刘备增丹杨兵四千,刘备于是又归属陶谦。

等到陶谦病重之际,对别驾从事糜竺说:“非刘备不能安定徐州。”陶谦死后,糜竺率领徐州士人百姓迎接刘备,刘备推辞不敢当。然后经过陈登孔融等人的劝说,最终刘备领徐州,占有了一州之地。那么陶谦临终为何会选择刘备入主徐州呢,真的只是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

东汉有一项制度规定本地人士不得出任当地地方官,尤其一州之刺史和一郡之太守更是如此,这项制度在遏制了地方势力坐大的同时,却又使得官员在地方任职,人往往不得不依靠当地大族才能维持统治。

因此,在太平年间,郡守或州刺史与当地士族一般是共享权力、和平共处的。因为地方官有举荐孝廉的权力,所以当地士族需要地方官举荐自家子弟;而郡守刺史自己家族也需要别的地方官举荐,所以他们官官相护,形成了一种利益共同体。

但有时候如果郡守、刺史能力不行,或者为人软弱,则会出现被架空的局面。而到了乱世,地方官与当地士族的关系往往比较紧张,一般是依靠又互相对抗的局面。比如刘焉入益州,先是依靠益州士族支持,之后却又利用东州派打压益州当地士族,具体到陶谦治下的徐州也有类似情形。

陶谦是扬州丹阳郡人,188年出任徐州刺史,因为不是徐州人所以陶谦一样需要依靠徐州当地豪强士族,比如徐州下邳人陈登和东海人糜竺,特别是陈珪、陈登父子。陈氏一门在东汉一朝累世官宦,陈氏在徐州的影响力可想而知,无论是谁执掌徐州都绝对绕不开陈登父子。

不过陶谦也有自己的筹码,那就是他手握兵权,丹阳兵的骁勇天下皆知,掌握丹阳兵的正是陶谦的老乡丹阳人曹豹,所以虽然陶谦不得不与徐州当地士族共享权力,但是大权基本上掌握在陶谦自己之手。而且当初为了驱赶黄巾军,陶谦还拉拢泰山臧霸等人镇守徐州北部。

总结来说,陶谦陶谦手下主要分两派。一派是他赖以起家的嫡系“丹阳派”,掌握军队,代表人物是曹豹、笮融等人;另一派是徐州当地的豪族势力,代表人物糜竺、陈登,我们称这派为“徐州派”。陶谦所亲信任用的多是自己带来的丹阳人,搞的徐州天怒人怨,但有陶谦平衡双方关系,徐州局面还能维持住。

陶谦在世时,“丹阳派”和“徐州派”可以和平共处,但如果陶谦不在了,必须找一个两派都能接受的人入主徐州,所以刘备就成了那个“幸运儿”,为何说刘备比较幸运呢,因为选来选去其他人都不合适。

首先,陶谦的两个儿子是没有能力继任的,乱世之中把徐州交给他们显然是害了他们。同时,曹豹也不是合适的人选,一个中层军官而已,他没有能力和声望接掌徐州,“徐州派”也不会同意。

其次,陶谦也不愿意把权力交给陈登、糜竺等“徐州派”,因为那样“丹阳派”将会受到打压,不符合自身的利益。

第三,徐州以外势力来说,虽然陶谦和公孙瓒袁术结盟,但公孙瓒远在幽州,正和袁绍火并;刘备自己也说袁术出身好、声望高,陈登却说“袁公路非治乱之主”,陈登说袁术非治乱之主其实只是表面的原因,真实的原因是徐州豪强不愿实力太过强大的袁术入主徐州损害到他们的利益。

选来选去,刘备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一是刘备力量弱小,他入主徐州,和陶谦一样,需要“丹阳派”和“徐州派”的支持,双方能够继续维持利益平衡;二是刘备的人格魅力,陈登、糜竺其实都非常欣赏刘备这个没落的汉室宗亲,“丹阳派”也能接受刘备。

陶谦三让徐州,并非因为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也不是因为刘备仁德的名声,说到底都是为了利益。为何陶谦说只有刘备能“安”徐州?刘备之所以能入主徐州真正的原因在于他是平衡各方利益、也是各方能接受的最佳人选!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西游记中猪八戒真是因为懒,才导致他化斋不成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

  • 蜀汉五虎将中为什么没有魏延?没有什么光辉的履历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黄忠和魏延同一时期归顺刘备,为何黄忠是五虎将,魏延不是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先明确一点,史书《三国志》中并没有“五虎上将”这一说法,这

  • 即使知道是贾环在落井下石,为何王夫人还要隐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

  • 草原丝绸之路指的是什么?有哪些价值?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还不知道:草原丝绸之路指的是什么?有哪些价值?其实这条路东端起点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自东向西分布有一系列的古代城市遗址,这些古代城市遗址是草原丝绸之路重要的实物载体,以此为中心,多民族文化产生、发展、碰撞、融合、升华,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看,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面是全方

  • 邢岫烟遇到贾宝玉那会,为何是颤颤巍巍的走过来?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

  • 在三国正史上,同为一方豪杰的曹操和孙权见过面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同为汉末三国一方豪杰,曹操和孙权有没有见过面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正史之中:曹操和孙权从未谋面生于东汉永寿元年(155年)的曹操,实际

  • 宝珠是间接知晓贾珍内幕的,但她为何能躲过黑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

  • 曹操争霸路上的一大失误是什么?没有及时灭了刘备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操为何不先灭刘备,后打孙权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操没有及时地灭了刘备,最后成了他统一道路上的心腹大患,这确实是曹操的一大失误。不过

  • 在诸葛亮等人去世之后,为何显得蜀汉有些人才凋零?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曾人才济济的蜀汉为何人才凋零至此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原因之一:《三国演义》的影响,其他文臣武将描述较少如

  • 三国中最为正统的当属刘备,为何最终并没有获得胜利?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为何刘备无法夺取天下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汉末年,君王无道,奸臣乱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很多人因此而选择了反抗,天下陷入了一片混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