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历史人物的简介(100200字)
白圭(元代)石泉人。
至正年间(1341~1368)进士。
官职礼部侍郎,掌管礼乐、祭祀、学校、贡举等事宜。
为人诚实。
办事果断,有魄力,有分寸。
死后,奉祀在石泉“乡贤祠”。
李芳华明代石泉贡生。
官任礼部郎中。
为人耿直,为棚冲液官清廉。
死后,被作为乡贤供奉。
任大仰明代石泉人。
曾担任过湖广德州府通判;后升任山东兖州府同知。
学问渊博,很会办事。
他还健在时,德州、兖州两地就为他建立了生祠。
张俊迹(1608~?)石泉县人。
明末庠生。
当时天下大乱,他避居山里读书,清初,同石泉县令涂之尧结为文字之交,常常作诗互相唱和。
康熙十三年(1674),应石泉知县潘瑞奇这聘编辑《石泉县志》。
他主编的县志,木刻印刷,传入后世。
志文记事粗略。
他还著有诗文,取名为《悲愤集》,没有印刷。
叶珏明代中池河增生。
好学又注重操守。
孝顺父母,家里很穷。
教书40多年,对功课要求很严格,他的一切行为,都以书本上说的为准。
《小学》、《孝经》更是他早晚诵读和教学的必修课。
他教授的学生,不论是不是入了学或中了举,在人格上,都是地方上品德高尚的人。
享年70多岁,死在学校里,所有一切安葬事宜,学生都争着料理。
一些商人、农民,虽然不认识他,也拿来香蜡,流着眼泪来送葬。
朱启元清代人。
为人庄重正直,处事谨慎。
道光末年,他助捐钱修筑石泉城墙。
同治末年,努力办团练保卫地方。
城内缺水,他日夜督工开凿李子园水井。
石泉地方官保举,奖给他六品职衔。
后来,潘台赠他“急公好义”匾额。
陈光映清代石泉梅湖(今喜河)人。
孝敬父母,治家严谨。
同治八年(1869)见梅湖只设有下渡(口),过路行人很不方便,便捐钱造船,又设立(上渡)口。
从梅湖到后柳的道路,有香柏岩一带又窄又险,他又于同治十年(1871)捐资进行修铺。
还捐钱成立青苗会,以支应往来公差事务,判毁减轻民众负担。
享年86岁。
李映春清代监生。
光绪三年(1877)大饥荒,他办粥场,给民众发放稀有饭。
粥场18人染瘟疫后,他一人仍坚持操劳。
王万全石泉双嶂人。
同治年间,石泉有生员去州、府应试时,常有分贫苦的没有赴考盘缠费用,他就把他在杨家坝的40石租课(水田约20亩)的田地,全部捐献出来,作为生员的经费开支。
石泉当时的生员大都受过他的恩惠。
后来,废除科举,那份田产即作为石链物泉县教育经费的来源之一。
黄大顺清代石泉县署职员,掌管户房(专管户口田地粮赋税)时,有农民完不起纳粮任务,合计有一二十两银子,黄大顺替他们垫付了。
对于怜恤孤寡,救济急难,修桥补路一类善事,他总是尽力去做。
光绪三年(1877)大荒,黄大顺举办粥场,因钱不够,便将妻子陪嫁的瓦房变卖,买粮为煮粥舍饭之用。
李世民历史人物小传200300字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谈雹弊。
他以“济世安民”为名。雄才大略,智勇兼备,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政治肆喊家、书法家,被誉为“千古一帝”。
李世民精于战法,善于运用骑兵,出奇制胜。临战身先士卒,统军驭将,恩威并用。对降将和少数民族将领,能竭诚相待,委以重任,被夷狄蛮羌尊为“天可汗”。
在位期间,选贤任能,兼听纳谏,视民如子,不分华夷,海纳百川,文治武功均有杰出的建树,世誉“贞观含族之治”,亦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强盛的时期之一。
扩展资料:
唐太宗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
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
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团历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行段,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塌带搜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打字不易,望采纳
我要600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