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故事简短?
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
1.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3.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
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4.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7.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8.东施效颦: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
9.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0.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去世。齐愍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简短的红色经典故事?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
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
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
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
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毛泽东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
开国大典故事简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还有人民空军的飞机。阅兵式之后,开始了群众游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天安门广场。
不独立的经典故事简短?
松鼠特别爱吃松子,吃不完时便在地上挖个坑,把松子埋起来,好等以后再吃。它在这儿埋一粒,那儿埋一粒,几天时间就埋了近百粒。谁知埋得多了、时间久了,当初埋松子的不少地方都被松鼠遗忘了,再也找不到了。而这些松子却在雨水的滋润下,发芽生长,长成一棵棵高大的松树。
松鼠本来是贪吃松子的,可没想到无意间成就了一棵棵松树。
原来世上的一切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有时为他人也就是为自己,为自己也能成全他人。
滴水穿石的典故故事简短?
从前,有个人叫张乖崖,在崇阳担任县令.一天,一个管仓库的库吏从仓库里出来,县令见他顺手将一文铜币丢进自己的口袋里.经追问盘查,库吏承认铜币是从仓库里偷出来的.县令下令拷打.库吏不服:“就这么一个铜钱吗,有什么了不起!”
县令不听则已,一听,想起当时的风气之坏,决定从重惩罚.于是提笔批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日偷一钱,千日就是千钱.时间一久,绳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当即下令将库吏斩首.
说别人坏话的经典故事简短?
常言道:哪个背后不说人,哪个背后不被说。孔子虽是圣人,也难以免俗。
孔子背后说人,比较著名的有两次。一次是说宰予,一次是说樊迟。
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亦称为宰我。鲁国人,比孔子小29岁,是孔子“言语”科的优秀弟子。
宰予是个很有个性的人,经常会提出与传统相悖的观点,于事有主见,行事不遵常规,是个“刺头”,经常挨批评。一次,他白天睡大觉,让孔子给碰上了,于是就骂宰同学“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
“朽木不可雕”于是就成了骂人不争气的经典语。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为樊迟,也是鲁国人(另有一说是齐人),比孔子小46岁。
樊迟是个很勇武的人,曾参与过鲁齐之战。在《论语》中,他大都是以孔子“司机”身份出现的,充满好奇心,爱学爱问,但悟性差一些,夫子的话他经常理解不了,过后再去请教子夏等人。
这一天,樊迟突然向孔子请教种庄稼、种菜的问题(个中也有深意,另文解释)。孔老夫子说,这些我不懂,你还是去问农夫和菜农吧。
等樊迟出去后,夫子便批评道:这个小樊啊,没出息,有追求的人重视礼义、修习礼义,讲究诚信、践行诚信,社会风气自然就好了,老百姓自然就受教化了,四方人民就自动归从了,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后来,孔老夫子因为这句话,被人批判为:鄙视体力劳动和生产知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篇批判孔子的文章中就提到了这段内容,写道:孔子极端轻视生产劳动,蔑视劳动人民,其奴隶主阶级的阶级偏见,是根深蒂固的。
其实,即使在当时,孔子也被人骂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由此看来,对圣人的赞与毁,由来已久,源远流长。
孔子有性情,有见地,有文采,所以背后骂弟子,也骂出了高度。当然,他对别人的责骂,态度也很清醒。孔子曾与学生子贡有过讨论:都说你好或者都说你坏,那是不可能的。比较科学的是:认同的挺你,反之则黑你。
关于武松的经典故事情节简短?
醉打蒋门神:
武松因镣了西门庆而被发配孟州,孟州的小管营施恩对武松礼遇有加,施恩在此地开了个"快活林"酒家,不想却被蒋门神夺走,武松答应帮施恩抢回快活林,武松先到快活林去闹事,蒋门神大怒,跳出来与武松打斗,武松几拳就将蒋门神打倒,蒋门神只好答应归还了快活林。
谜语的典故简短?
一年春天,一位土财主望成龙,慕名请蒲松龄教家馆。
不到三个月,蒲松龄拱手告辞说:“令郎学有成就,老夫要另谋去处。”
财主一听十分高兴,忙设宴为先生饯行。酒过三巡,财主笑问:“吾儿的文章如何?”蒲松龄回答:“高山响鼓,闻声百里。”
财主大悦,捋须又问:“吾儿在易、礼、诗诸方面必通了吧?”
蒲松龄诙谐一笑,接应:“八窍已通七窍,八窍已通七窍。”说罢说声“多谢”。便挑起书箱启程了。
蒲松龄前脚刚走,财主后脚赶到衙门,将这喜讯告诉当师爷的胞弟,要其为侄儿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先捞个“秀才”当当。那师爷听罢叙述,哭笑不得,说:“大哥,你让那教书匠戏弄了。”接着解释了一番。
财主一听,气得直骂儿子:“蠢猪!”
你知道蒲松龄话是何含义?
谜底:“高山响鼓,闻声百里。乃“不通!不通!”“八窍已通七窍“则为“一窍不通。
欺上瞒下典故故事?
堵塞言路欺上瞒下
李林甫升任第一宰相后,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惟一使他有所顾虑的只有玄宗皇帝一人了。为了达到独揽朝政的目的,李林甫千方百计堵塞言路,蒙蔽唐玄宗的视听。
任中书令后没几天,他就把所有负责监察百官,向皇帝进谏的言官召集起来,对他们威胁道:“现在皇上圣明,群臣只要顺从皇上的旨意办事就可以了,不必多发议论。大家看见仪仗队的马匹没有?规规矩矩,一声不发,就能吃着那御马房的精美食料。但要是不老实,只要发出一声嘶鸣,就马上会被取消仪仗资格,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李林甫企图用驯服仪仗马的手段来驯服群臣,使他们缄口不语。大家听了面面相觑,不敢作声。
有位叫杜进的言官实在看不惯李林甫的专横跋扈,不顾他的恐吓,仍然向唐玄宗上书言事。李林甫决计杀一儆百,没隔几天,便找个借口,将他逐出朝廷,贬到偏远的地方去做了个小小的县令。从此,不要说一般的大臣,就连专以监察进谏为职责的谏官们也不敢多说半句话了。这样,唐玄宗就再也听不到臣下的忠言逆耳,更听不到大家对李林甫一伙的不满之声了。
李林甫为了防止有人揭发他的奸恶罪行,还网罗了一批爪牙作为耳目,严密监视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咸宁太守赵奉璋罗列了李林甫20多条罪状,准备上奏揭发。奏折还没到唐玄宗手里,便被李林甫探悉。他立即派人逮捕了赵奉璋。诬陷他妖言惑主,将他用乱棍活活打死了。慑于李林甫的淫威,满朝文武官员,没有一个不小心谨慎,以安身保位为己任。
唐代自从太宗开始,就形成了由皇帝面试取士的制度。天宝八年的一天,唐玄宗对李林甫说:“朕欲遵循祖制,广招天下英才,请为我诏令天下,凡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到京师参加考试。”
李林甫害怕四方举子,众多复杂,自己难以控制,可能会在答试时指责自己的罪行劣迹,便花言巧语对唐玄宗说道:“陛下,这样做的话,应试举人一定很多,如果全要由您面试,只怕是太累若您了。且草野之士,大都愚昧卑贱,不知礼仪,恐怕会有粗俗之语污辱圣听。不妨先令郡县官吏,从严挑选,然后送尚书省,再由尚书省进行复试,让御史中丞前去监试,然后将名副其实,成绩优秀的人,送到陛下处面试,这就可省去许多麻烦了。”
唐玄宗本来就只是想装装门面,现在见李林甫这么说,觉得很有道理,便对李林甫说道:“那就照爱卿的意思办好了。”这样,这次举试的大权就完全掌握在了李林甫手里。表面上他郑重其事,先让各地官吏选送人才到京,然后像模像样组织考试,但结果数千名举子,居然没有一人能被选中录用。李林甫这样做,上对不起国家,下对不起大批应试举子。但在串情完毕以后,他竞恬不知耻地问唐玄宗上了一道贺表,祝贺“皇上圣明,知人善任,已经做到野无遗贤了。”这样,既蒙骗了玄宗,又深深讨得了他的欢心。可见李林甫玩弄阴谋的手段是多么的“高明”。
唐玄宗后期,生活荒淫腐朽,特别是在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霸占了儿媳妇(寿王妃)杨玉环(即杨贵妃)之后,“如获至宝”,真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期。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几乎不再过问朝政大事。一天,他对高力士说:”而今天下无事,朕欲把政事全委于李林甫处理,你看如何?”
高力士对李林甫的专权是有所知晓的,他提醒玄宗说:“陛下,天下大权,不可以交给别人。况且李林甫权势已经很大,几乎无人敢向他提什么异议。我看重大事情,还必须由陛下您亲自处理为好。”
高力士的这番话,完全是为了维护唐玄宗的皇权和利益,不料玄宗这时对处理政事已日渐感到厌烦,急于要从中摆脱出来,好与杨贵妃寻欢作乐。听了高力士的话后,他脸色阴沉,很不高兴。高力士善于察颜观色,自知得罪了皇上,赶忙下跪连连叩头,嘴里说道:“皇上息怒,老奴该死,发狂疾,说胡话,罪该万死!”
唐玄宗看到高力士这副模样,不由被他逗得笑了起来,也不再计较。高力士从这件事情中了解到李林甫在唐玄宗心目中的地位,从此再也不敢在玄宗面前说他什么了。
李林甫独揽政权之初,正是开元盛世之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这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唐玄宗却把它归功于李林甫治理朝政有方,对李林甫恩赏日加。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6年江大理少卿徐娇上奏玄宗说:“皇上圣明,天下安定。今年全国犯死罪的仅五十八人,大理寺(司法机构)门可罗雀,无狱可断院内大树上有喜鹊筑巢,这可真是个大吉兆!”于是百官上表称贺,唐玄宗十分高兴,把这归功于任中书令还不到一年的李林甫,加封他晋国公爵位。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又加授李林甫开府仪同三司,并赐封邑三百户,这种优厚待遇,在唐代历任宰相中是空前绝后的。
唐玄宗对李林甫宠信日深,平时对他赏赐不断,常常派人给他家送御膳珍馈,四方贡品,以示慰劳。史书记载说,当时从宫廷到李林甫家的路上,送礼的小太监“相望于道”,络绎不绝。长安城东原来薛王的一座旧居,里面林园深幽,亭台楼树,错落有致,十分气派,是长安城内最好的私人宅第,唐玄宗也把它赏赐给了李林甫。
唐玄宗的宠信,进一步巩固了李林甫的地位,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此时的唐玄宗已经经常不上朝理政了,李林甫也不去宰相衙署办公,文武百官,都到他家中的“月堂”请示汇报,听从他的指示,他的家俨然成了一个小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