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学业的开始。远离家乡来到新校园,内心难免五味陈杂。有着对家人的不舍,有着对新环境的紧张,也有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而当初入校园时,一阵桂花香飘过,种种思绪被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舒心欢愉。
都说桂花香味招摇,惹人喜爱,其实香的魅力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它是一种气味,能从生理、心理和外部环境三方面对人体产生作用。闻香者心静神定、泰然自若,自然临危不惧。
香之为用,从上古矣。香的应用于宋代更是达到高潮,无论是皇帝贵族,还是文人士大夫,都不可一日无香。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中元日午》中写道:“小圃追凉还得热,焚香清坐读唐诗。“古人常把焚香抚琴、焚香煮茶以及“焚香读书”作为三大雅事。
香与读之间,有一种共通的东西,使得焚香更具韵味,读书也更能读入内心、读得更具效率与趣味,不惧长夜漫漫及书卷沉沉。宋代诗人陆游就喜爱焚香读书,他曾写诗道:“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酒钱都凑不足了,焚香读书却是不可或缺的雅事,足见宋人对香的重视程度。
其实,读书于古代便是一件奢侈之事,更不用谈焚香夜读书了。寻常百姓天亮便起身劳作,晚上回到家想读书却烧不起那油灯钱,笔墨纸砚的昂贵更是令其止步。古人焚的香多是沉香、檀香、龙脑香、麝香之类的昂贵香料,故而能够焚香夜读书者多是富贵人家。
正因如此,古人对待读书这件事是十分认真讲究的,更是将读书视作为一种仪式。读书之前需沐浴更衣,炉中焚香,方才开始读书。这样不仅可祛除内心浮杂,营造宁静清心的读书氛围,还可以起到爽神不思睡的奇效。更重要的是,焚香还可祛除房中霉味湿气,对保存书籍大有益处。
然古时无钟表计时,因此古人看书、抄书时常用“焚香计时”,《长安十二时辰》里出现的“火闹钟”就是一种焚香计时器。它的工作原理是将香横置于架子上,底下放置金属盘,并在香的特定位置用线绑上金属球,当香燃烧到有线处,球掉落到金属盘上发出“当啷”的声响,提示过了一个时辰。
宋朝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这也为文人士大夫创造了很多闲暇时间。他们将简单的“焚香计时”加以艺术化、感情化处理,使之流露出一种清逸雅致的色彩,从而实现陶冶性情、放松休闲以及娱人悦己的目的。
而在中国多样的用香文化中,还有一个与学习读书相关的特殊场合会焚香,那就是在科举考场设香案。《梦溪笔谈》中记载:“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整个考场弥漫着袅袅香气,为紧张的考试平添了几分庄严与肃静。
科举焚香的礼俗文化也延续到了宋代,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曾写《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七言诗,对朝廷用焚香礼仪款待进士大加赞赏。诗句的开头为“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春晓席群英。”进士科举考试重于才思,对举人考生礼遇有加,不仅焚香,还有茶饮。
然直至当今,焚香抚琴、煮茶仍可在附庸文雅之处可见,焚香读书却很难见得,这又是为何呢?其因有三:一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让纸张变得不再昂贵,读书也变得日常化和生活化了;二是因为胡适之先生所倡导的白话文运动,让文字平民化,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三则是如今出书容易,只要有想法和观点就可出书,因此读书也变得普通随意了。
如今读书虽说不再有那么多的讲究,却是人生一大要事。许多学子进入大学后,心很难平静下来,愈发觉得读书枯燥无味,学业也就怠慢了下来。直至毕业出校园,才发觉自己少有本领拿得出手,深感悔恨却已晚矣。
因此对于内心浮杂之人来说,延续古人焚香读书的方式很有必要。并且对当今埋头苦读的学子们来说,焚一炉解困意的香不失为很好的选择。在《香乘》中记录了一方读书时焚用的“窗前醒读香”,此香可为丸或制成线香。
方中所用为:菖蒲根、当归、樟脑、杏仁、桃仁各五钱、芸香二钱,右研末,用酒为丸,或捻成条阴干。
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一朝成飞鸿。古往今来皆如此,唯有不同与香伴。正值九月开学季,不妨以香助儿女,使其读之有神、睡之酣然。
古人对于学习习惯与现代不同,更追求于焚香提神醒脑功效,故此香方樟脑含量偏多,气味比较刺激。建议大家可减少樟脑克量来使气味不会太过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