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
孔子的故事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
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
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
”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
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
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说:“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还说:“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们提的问题弄清楚,我尽我的力量帮他思索。
”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样,孔子说:“活着的问题还没解决,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问:“该怎样对待鬼神?”孔子说:“对待人还没对待好呢,谈什么对待鬼神!”孔子就是这样看重实际问题,而不喜欢空论的。孔子也很少谈怪异、武力、变乱、鬼神。
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实,孔子也是不许可的。子贡曾说:“我不愿意别人对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样对待别人。”孔子便说:“赐啊,这不是你现在能做到的!”
。
二、有哪些有趣的胎教故事?
故事1:母亲与胎儿情感相通1972年,一个健康女婴在德国降生。从出生起,女婴一直不吮吸母亲的乳汁,却愿意让其他乳母去喂。这种举动让医生觉得奇怪。经调查,发现女婴母亲在怀孕时不想要这个孩子,在丈夫的恳求下才生下孩子。原来女婴在胎儿期就感觉到了母亲的想法,出生后仍对母亲“心存戒备”。
故事2:喜欢听英文的奥迪尔奥迪尔是一个不爱讲话的孤独症患儿,但每当有人同他讲英语时,他既爱听又爱交谈。患儿父母在家里几乎不讲英语,患儿母亲孕期曾在一家只允许讲英语的外企工作。这说明胎儿在孕7~8个月就已具有很强的记忆能力,宝宝记住了那时妈妈讲的语言。
故事3:妈妈学习,宝宝受益据报道,一个3岁小神童对文学、音乐、自然、外语等充满兴趣,尤其善于用词,神童母亲认为这可能是自己怀孕时准备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结果。因为当时她每天都要学外语、背诗词、读名著,听音乐则是她发愤苦读之余的休息方式。
孩子在胎儿期受到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刺激,出生后自然地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感兴趣的事物寻根溯源,乐此不疲。
三、关于鹿茸的有趣故事是怎样的?
现在的关东大地非常美丽,但是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东北大地上,气候十分恶劣,没有江河湖泊,每到干旱的夏季,在那里生存的动物无法获得足够的水分,于是纷纷被渴死了。后来天上的王母娘娘得知了,于是决定派七仙女去解决这一难题,也就是到关东地区开凿能盛水的“池子”。王母娘娘需要她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返回天庭,由于时间过于太近了,她们日以继夜地工作,但还是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姑娘们想到,回去肯定被娘娘一顿痛骂,而且还要受到严厉的惩罚,想到伤心之处,她们伤心地哭了起来,悲痛欲绝。突然从远处跑来一只公鹿,这头公鹿一头撞向石头,鹿角撞断了,于是这头鹿子吊着自己的角,让仙女们饮用鹿角里的血液,顿时精神焕发。这个故事说明了鹿角对人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