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哪些有意思的历史典故?
韦睿一次胜仗后和曹景宗一起樗蒲赌钱,曹掷出”雉”采,而韦睿之后掷出“卢”采,为胜过“雉”的头采。韦睿马上取反一子,犯规落败。其人不夺人之美如此,大将之风。
中学课本提到南霁云说过的“将以有为也”,本以为是励志的句子。后来才知道这位名将随张巡守城抵抗安史之乱,被围到城里人吃人的地步,南突围请援,友军见死不救,反而想留下这员大将为己所用。南奋而透围而再入城,誓与城共生死,全城将士无不痛哭。城破被俘,张巡不降,敌人押去杀头,再问南,南不语。张巡大呼: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南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于是被杀。知道这是他的辞世句,顿觉泪目。古人轻生死,重义。本来他想活着再有所作为的,姜维不也诈降的么?老领导临死也不让他偷生不义,于是轻轻松松的干干净净的去死了。一生又怎么够用呢?有让人奋不顾身的事,也算真的幸福过了。
二、有什么令人惊艳的历史典故片段?
蟹妖。
说到历史典故,我想到了《笠翁对韵》里的一句话:
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弄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我想说的是第一句中的弄玉跨凤登台。
相传春秋时秦国的萧史善吹箫,秦穆公女弄玉因爱慕而结为夫妻,史教弄玉以箫吹凤鸣声,凤凰聚止其屋,一日夫妇遂乘凤凰升天而去。
《列仙传卷上萧史》有记载此典故。
三、有哪些有趣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在郑国,郑灵公刚刚继位,楚国给郑灵公送来了一只大龟作为礼物(原文为“鼋”,一说的今之娃娃鱼)。这天,公子宋和公子归生将要去觐见灵公,也许还没到时间,两位大臣就在国君宫廷外闲聊,这时公子宋的食指开始不由自主的抖动,于是公子宋就给公子归生看,并说:”以前我食指动的时候,一定会吃到美味且珍异的食物。“(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
公子归生就笑笑不说话。过一会,两人进入了国君宫中,恰好见到国君的厨子在杀一只大龟,见此场景,两人不禁笑了起来。
郑灵公见到两个人莫名其妙的在笑,就觉得很奇怪,问,你俩笑啥呢?
公子归生就把刚才的事告诉了灵公。
估计灵公年纪也不大,听公子归生这么说之后就恶作剧心理萌发:哎哟,你这公子宋不是说”食指大动,必尝异味“么,我偏偏就不让你吃,看你奈我何。
于是中午吃饭的时候,厨子做好了鲜美的大龟汤,灵公给每个大夫都分了一碗大龟羹,单单就不给公子宋。(召子公而弗与。)【按:公子宋字子公】
这样就明摆着是给公子宋难堪了,当着全体大夫的面上,公子宋当场就怒了,也不顾君臣情面,起身离席来到煮羹的大鼎前,把手指伸到龟汤中,然后吮其手指,扬长而去。(染指于鼎,尝之而出。)意思是很明显的,国君,你不是不让我尝美味么?我偏就尝了!
郑灵公于是大怒,准备对公子宋下手。而公子宋也知道这次是彻底得罪国君了,于是,就和公子归生商量,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国君杀了算了。
公子归生明显还没有丧失理智,对公子宋说,”即使是老的牲畜都没人愿意杀,何况是国君呢。“(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
其实很可能的是,得罪国君的是公子宋,要被杀的也只有公子宋,而公子归生很明显不愿意趟这一趟浑水。
于是公子宋就派人向国君讲公子归生的坏话,说公子归生有弑君的打算。
这下公子归生也是有嘴说不清了,于是也横下心来,和公子宋一起杀了郑灵公。(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按:郑灵公名夷】
就这样,就因为一碗汤这样屁大点事,最后竟然演变成了一起弑君案。也算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比较奇葩的事了……
这个历史典故也留下了两个典故:
一为”食指大动“。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也指形容眼前有一些美食,正准备好好享用的情况。
二为“染指”。指人们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比喻分取利益。多指分取非分利益。
以上出自《左传宣公四年》。
四、有什么有趣的历史故事或者典故?
中国古代,大多数人都不会读书写字,有些话越传越乱,最后连大致意思都变了。
无奸不商:原是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卖粮食什么的都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显得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如果是奸,那这句话的意思就完全变了。
无毒不丈夫:原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而无毒不丈夫,与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那些胸怀宽广、坦坦荡荡的男人,要有肚量,才可称为男人,而现在已经成了形容男人心狠手辣的句子了。
王八蛋:这个词现在也很常用,是个辱骂他人的词。实际上,这个词的真正源头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这八端是指做人的根本,忘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传成王八蛋。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里面的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可民间的老百姓哪知道这么多名词,于是人们就将裨将说成了皮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