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乡村文化包括哪六部分内容?

乡村文化包括哪六部分内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725 更新时间:2023/12/24 3:54:15

一、乡村化包括哪六部分内容?

乡村物质文化

乡村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乡村生存和发展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包括自然景观、空间肌理、乡村建筑、生产工具、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民族服饰都凝聚着一方乡土上人们的文化追求

乡村非物质文化:

乡村非物质文化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包括节庆民俗、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村规民约、宗族观念、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古朴闲适的村落氛围等。

比如民族民间传统文艺,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在农村是富有生长性的,表演的内容素材取自当地,表演形式喜闻乐见。

二、了解贴春联的习俗等乡土文化是什么?

春联的习俗来源: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乡土文化: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贴春联寓意: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三、乡土文化和农村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区别

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乡土性的文化,它产生并服务于农耕社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是建设新农村的“软实力”。

乡土本色关于“土”的思考,土字的基本含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开泥土,是因为在乡下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四、贴春联的习俗等乡土文化是什么?

贴春联的习俗等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春联作为一种习俗,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05年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对联在华人和很多使用汉语的地区,都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而且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存在重大价值。

习俗贴春联的技巧

为了庆祝春节而贴的对联叫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每年的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对联,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传统对联是平仄相合,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如春潮传喜讯,鼠岁报佳音。张挂的对联,传统做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现在的对联张贴还是时有混乱的现象,看起来、读起来都觉得别扭,因此需要懂得正确的张贴方法。

对联分上下联,不能随意贴,上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仄声,既现代汉语的三声或四声,仄声给人的感觉是话还没有说完,下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平声,既现代汉语的一声或二声,平声给人的感觉是话已说完。

五、乡土文化意象有哪些

乡土,没有宽阔的马路,只有简单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简简单单,朴实无华,这就是乡土!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化日益加深,乡村整体意象都遭到了破坏,淳朴的特色民居被拆毁,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楼房,硬性的道路将农田划分的支离破碎。

乡土文化气息,正在遭受着当下城市文明的侵蚀,乡村间的原始建筑、景观正在消亡,这将使得老一辈人和当下的年轻人逐渐丧失对于“老家”的记忆,使得人们对于乡土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逐渐模糊。

伴随着的城市化进程,乡村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中……

1、消失中的乡村乐器

乡村老一辈都几乎都会拉二胡,吹笛子,春节舞狮,敲鼓……现在年轻的一辈,沉浸在网络当中,年轻人几乎没有人会敲鼓、敲锣……

2、消失中的民间书法

几年前,农村贴春联还不流行印刷文字,农村里有几位叔伯书法写得特别好,春节前去老师傅家请他写对联的人特别多。现在渐渐的,大家开始贴印刷春联、广告春联,那种用笔墨纸砚挥毫而就的气势越来越少。

3、消失中的传统礼仪

4、消失中的地方方言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农村,越来越多的小孩在城市读书长大,都说普通话,那些方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几代人的逝去而逐渐消失……

作者:556自律训练营

链接: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乡土本色

乡土本色是什么“色”?

我想,大概是泥土的颜色。

从泥土中,中华儿女得到传承,得到根,得到延续上千年的民族精神。

从“女娲补天”的神话到当今农作物的丰产,中国人从土地中诞生,又回归土地劳作。漫长时光转瞬即逝,中华文明再也离不开土地——我们无论迁徙去到蒙古还是西伯利亚,都会撒下种子,无论是否发芽;我们无论遭遇多大的苦难,即使失去家园,也要找到土地,拼命地活。这也许是一个民族的惯性,“生根”“发芽”的动作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了。

在两河流域讨生活的农民,为了便于耕种,聚村而居,一代代的传承,土地已成了我们的根!我们在这片土地上长大,劳作,死去。

离开家乡的中国人总会感到孤独,“独在异乡为异客”,身边没了熟悉的人,一切都是陌生的,谨小慎微是必然的变化。但我们有韧性,这韧性让我们积极融入陌生的世界。因为没有熟人就相当于在抢收时没了帮手,决堤时没有人冲着你喊“快跑!”,在困难时别人难以伸出援手。“人情社会”大抵如此。

土地在渐渐荒芜,梯田、坡地、碱滩、沟壕、甚至躲土匪时期遗留下来的堡子的城墙,曾经长满麦子、油菜、土豆、豌豆、胡麻、谷子的土地,如今密密麻麻布满了黄蒿、冰草、麦瓢儿、刺蓟、蒲公英以及不知名的野草。野兔奋起后腿,拍打着后脚掌蹬掉了粘在腿上的苍耳,威武英俊的雄雉踱着步子关关高歌,松鼠啾啾鸣叫,蝗虫成群飞过村庄,河滩迁徙。许多年前,人们点燃荒草,开垦出一片片贫瘠的土地,多年以后,这些曾经生长着庄稼和希望的土地又渐渐走向荒芜。

而那些生长于土地的乡土意象,也不可避免地渐渐走向了式微。

1.逐渐消失的耕读第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虽然村子里读书断字的人不多,从事文化行业的人更是寥寥,然而传统文化特别是讲究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却深深地影响着一带又一代目不识丁的村民。在村子里,日子好过家的大门都修的比较体面。区别于一般破落户的门面,日子殷实的人家,大门多用青砖或者红砖砌成,砖面土里的次之,结实的门扇清漆考究,门楣上多有雕有荷花,山墙上镶嵌着雕有梅兰竹菊的水磨青砖,这些古朴文雅的意象像一首山水田园诗的韵脚,给大门增添了无数文雅和古朴的气息,而最显书香气质的,是门楣上方典范的黑漆汉隶或者魏楷体的三个大字“耕读第”。

耕田饱腹,腹果读书,书成求仕,不成耕田。耕读传家,是乡村里最高的理想,所以家境殷实的人家,把“耕读第”雕刻在大门最显眼的位置。如今,风俗渐移,耕读观念早成了明日黄花,“耕读第”式的大门也在逐渐消失。一种审美形式的改变背后,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的疑惑在于旧的东西已经破除,而新的东西还未建立,人们在迷茫与探索中中西合璧,五花八门。

年轻人纷纷推倒梅兰竹菊映照下的青砖大门,门楣上的“耕读第”大字在岁月的风雨下斑驳破旧,最终轰隆一声中分崩离析,被长久地掩埋在一个时代的尘土之下,欧式别墅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乡村的田野上,继之而来的还有邻里之间越来越紧张的关系,张三新盖的楼房挡住了李四的阳光,李四便奋而断绝了张三家的后路。十里乡村,田园牧歌式的美好画卷被抛弃在唐朝“孟”诗歌的余音里了。

倘若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整个绵阳散文创作为理论观察对象,谢云绝对是一个我们无法绕过的散文作家之一。在那个文学从高山之巅快速坠落下来,并且慢慢地滑向平静乃至有些寂然的年代,谢云反倒以一种超强的坚韧毅力潜行于自己的散文创作之路上,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在《中华散文》《散文》等专业性散文杂志上常常出现,同时也在诸多综合性文学期刊或是各种报纸副刊上频频亮相,最终结集出版了他的散文集《背在背上的井》。

谢云的散文艺术所涉及的题材和内容相当广泛,其思想内涵和美学内蕴也是较为丰赡的,试图将它们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归类,应当说具有较大的难度,也不一定很科学。但在深入解读和理性分析后又不难发现,他的散文创作其实存在着一个最重要也最为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致力于对乡土散文的艺术展阔,和对于乡土意象的当代重构。鸟瞰中国乡土散文创作,它的整个发展历史可谓是非常悠久的,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抵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同时也在艺术审美方面凸显出了应有的高度,这些都是我们有目共睹和不言而喻的,那些在不同时期涌现出来的一代又一代名家及其他们的经典散文著述,便是一种最好的力证。一个地方意义的作家怎样才能对这些历代名家的创作经验和优秀传统进行卓有成效的借鉴,并显示出一定意义的突破和某种程度的创新,这确实存在着不大不小的难度。谢云在其散文创作中的具体做法,既显得非常艺术又富于一定深意,就是不断地开掘与发现、提纯与重构新的乡土意象,通过对这些新意象的书写来无限地深化乡土散文的当代美学内涵。

《背在背上的井》是谢云一篇散文的标题,也是他给自己的散文集所取的书名。从谢云的这种刻意而为之中,足见这篇散文在他心中的份量。如果从散文艺术的审美角度来考量,谢云创作这篇散文的目的,就在于对井的意象内涵进行当代美学意义的发掘和重构,以此表达镌刻于他心中的那份深重的乡土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讲,井,其实已然成为谢云乡土散文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意象。在人类饮用自来水的时代尚未开之前,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绝大多数人都是以对井水的汲取和饮用,来保存自己的生命、延续自己的生活、展开自己的人生,井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那个时代人的生存中的重要意象,或者说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的一种象征。作为作家的谢云自然不乏这样的认知,所以在他看来,井就是人类的血流之源。正是因为有了井的存在,那一片片干涸开裂的土地才能获取滋养和润泽,那一株株喂养生命的庄稼才得以茁壮的生长,那一座座散发出浓浓亲情的家园才拥持了一种生存之根。对于一个人的人生之旅而言,他或她的灵魂里只有背负了这样的井,才能最终寻觅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或文化归宿。从中可以十分清楚地见知,谢云在这篇散文里为读者诉诸的井,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以为的那种可以取水为生的形而下的井,而是一种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形而上的井,充满哲学的蕴意。

谢云乡土散文中的第二个重要审美意象是麦地或者稻田。对于任何一个置身当代社会的人而言,只要稍稍具备乡土文化知识,便不会陌生麦地或者稻田这样的存在物象,也自然能够明白它们之于人类乡土世界存在的重要意义。把麦地或者稻田视为文学观照的对象,使之不断演进成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意象,这无疑是一种古已有之和中外兼具的艺术表达方式。正是有鉴于此,谢云在他的散文《拾穗的孩子》中对于这个审美意象进行当代书写时,则表现出了在艺术视角上的新颖:以一个亲历了生存困苦的拾穗少年的视角来感知麦地或者稻田。或许是因为文中的这个拾穗少年,既是作者对于曾经的自己的一种指称,同时又是对众多有相似经历的他者的复合能指,所以从这篇散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显得尤为深挚,笔触也格外地沉重。一个生活在饥饿与贫寒交加岁月的农家少年,之所以会像虔诚的朝圣者一般将自己的一双稚嫩小手不停地伸向麦地或稻田,之所以会别无选择地成为一个拾穗的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明白了一个生命最古老又最永恒的欲望,更在于他深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个道理:只有积极劳动的生命付出,才可能彻底地摆脱饥饿与贫寒。由是可见,谢云在他的这篇散文里,既写出了个人的心灵史,又写出了一个民族或整个人类的生存史和情感史。从审美的角度看,谢云这种关于麦地或者稻田的意象刻画,其实是对过往散文表述的美学提升。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我国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我国的文化遗产有北京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公园等。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我国的文化遗产有哪些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颐

  • 工行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楼主你好,企业文化分为几块来说使命:提供卓越金融服务----服务客户----回报股东---成就员工----奉献社会愿景:建设最盈利、最优秀、最受尊重的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价值观:工于至诚,行以致远----诚信、人本、稳健、创新、卓越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楼主你好,企业文化分为几块来说使命:提供卓越金融

  • 第一次参加活动的心情仿写?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今天,天空阴沉沉的,仿佛要塌下来,我的心情也沉重不堪,因为家长没来亲子活动.下午时分,许多同学的家长纷纷赶来参加亲子活动.我虽有百分之五十是嫉妒的,但也有百分之五十高兴的.嫉妒的是别人的爸爸妈妈那么热爱学校里的活动,那么喜爱自己的孩子.高兴的是学校里也会组织这样一个活动,让孩子和家长沟通沟通.首先是

  • 安全文化文章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安全是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前提,“重视安全”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安全文化文章,希望大家喜欢。安全文化文章:安全文化北风呼啸,飘飘洒洒的雪花蝴蝶般飞舞在天地间,河道中巨冰开裂,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梆梆梆梆,犹如命运在深夜里敲门。文化就这样在那个寒冷的冬

  • 广东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1.人龙舞人龙舞是湛江市雷州半岛一带流行的民间舞蹈,被誉为“东海一绝”。其节奏鲜明,鼓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进。人龙舞的龙体全部由人组成,龙首,龙身、龙尾都是由人体接架组合。这种“人龙舞”一般长10多米,由50到60人组成,也有长数十米的,由百余人甚至是数百人组成的。舞起来轻便灵活,动作粗狂又威武

  • 彼岸花的真正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相传彼岸花只开于黄泉,一般认为是只开在冥界三途河边、忘川彼岸的接引之花。彼岸花如血一样绚烂鲜红,铺满通向地狱的路,且有花无叶,是冥界唯一的花。彼岸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在黄泉路上大批大批的开着这花,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又因其红得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也是这长长黄泉路上

  • 《诗经》“风雅”传统与战国“士”品质之间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先秦是中国文化萌芽、创立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建构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先秦文学作为先秦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成为历代尊崇取法的典范。2、先秦时代的各种文化形态尚融而未划,所以先秦文学的形态也呈现出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相结合的特征。3、先秦文学大体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3-1夏、商两代,原始

  • 安全的寓言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下面为大家带来安全的寓言故事,快来看看吧。安全的寓言故事篇1安全与隐患争论多年。一天,隐患洋洋自得地说:“我不乱则已,一

  • 古代有哪些孝顺父母的经典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大白香象在久远的过去,有两个国王,一是迦尸国王,一是比提醯国王。比提醯王因为拥有一只力大无穷的香象,总是轻而易举地就把迦尸王的军队打败,迦尸国王为了一雪前耻,便对全国下达命令:「若有人能为国王抓来强壮的香象,必定重赏。」当时,在山里住了一只大白香象,被人发现了,国王立刻派军队上山围捕。这只强壮的大象

  • 用个故事来进述一个道理的作文300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因今天,我要去杭州的烂苹果乐园游玩,早上我早早起床,然后来到学校,大约六点半的时候车子来了,老师把我们的座位安排好后让我们坐下。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烂苹果乐园。导游先带我们玩了一些比较好玩的游戏,接着就带我们参加了我“我和烂苹果18岁之约”的开幕式。开幕式中有一则小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