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老人全部故事?
阿西是个小瞎子。
她娘把她生下来以后,见她是个女娃儿,又看不见东西,觉得晦气,就丢到了山上。
幸亏阿西运气好,被上山砍柴的老婆婆遇到。老婆婆看阿西哭得小脸儿都红了,心生怜悯,就把阿西捡回了家。
老婆婆人很好,除了照顾阿西,她还经常给阿西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天是蓝的,树是绿的,火苗是红色的,葡萄是紫色的。
阿西总是仰着脑袋听得很认真,可有的地方她也不懂。
“蓝色,是什么样的颜色呢。”
婆婆想了想,“蓝色啊,是一种会让你感到很凉快的颜色啊。”
“那红色呢,红色又是什么样的颜色?”
“红色是太阳的颜色,它滚烫烫的,经常会让你感到炎热呢。”
久而久之,阿西虽然没亲眼见过这些颜色,但心里面也对它们逐一有了定义。
“要是能亲眼看看就好了呀。”
她总是这么想。
那天婆婆给阿西带来了一个礼物。
阿西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时候,婆婆回来了。
“阿西,今天我在树林里碰见一只小狐狸,小家伙不知道为何特别粘我,我就给你带回来了。”
“狐狸?”阿西摸索着,婆婆将一团毛茸茸的东西放入了阿西的怀中。
阿西觉得怀中突然变得暖暖的,摸一摸,柔软的皮毛还带着太阳的温度。
“是呀,是一只红色的小狐狸。生的漂亮得很呢。”
小狐狸攀上阿西的肩,拿脸蹭了蹭她的脸。
“哈哈哈哈,婆婆快看它,它在蹭我脸呢。”
阿西咯咯笑着,婆婆站在一旁露出慈祥的笑容。
第二日婆婆下山去集市上买东西,阿西从床上摸索着,正准备下床,突然有人伸手扶住了她。
“啊!”阿西尖叫着收回手,一下坐回床上。
“你…你是谁?”
“我是小狐狸啊,昨天婆婆捡回家那只。”
“可…可你现在在说话。”
阿西又顺着说话的声音往前走了走,摸了摸前面人的脸。
“而且,而且你还变成了一个人的样子。”
那人轻轻笑了声,“我可是狐仙呀,变成人形是最基本的本领了。”
“狐仙?”阿西有些困惑的重复了一遍。
“是呀,”少年把头送到阿西手下,“你摸。”
阿西伸手摸了摸,果然摸到两个毛绒绒的小耳朵。
“那日我在山上修炼,被婆婆手里拿着的饼的香味所吸引,便来到了你们家。”
阿西点了点头,算是接受了这一原因。
后来的日子,婆婆在家时,狐仙还是那只可爱的小狐狸,经常窝在阿西身上睡觉休息。
婆婆不在家时,他就会幻成人形,和阿西说这它听来的各种故事。
这么过去了一段日子,有天幻成人形的狐仙激动地和阿西说。
写孝敬老人的故事
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古时候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百善孝为先”。下面是关于写孝敬老人的故事(通用5篇),欢迎阅读!
写孝敬老人的故事篇1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是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写孝敬老人的故事篇2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与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宽迹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稿正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写孝敬老人的故事篇3在中国的.古书上,有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
黄香小的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的时候,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窜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慎敬并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香儿,香儿。
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
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与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扇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写孝敬老人的故事篇4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是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
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
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写孝敬老人的故事篇5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