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问题之前,先请大家读一首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首脍炙人口、最具才情的《虞美人》,它的作者就是被称为“千古词帝”的南唐后主李煜。大家都知道他的词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谁又知道,他还是一个大书法家呢?
李煜精书法,尤擅长行书,他独创的用虬曲而颤动的笔法写字,被称为“金错刀”,在书法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书法传二王执笔法,称为“拔镫法”。他作大字不用笔,卷帛而书,被称为“撮襟书”。
他的书法墨迹流传很少,除了南唐画家赵干《江行初雪图》上的一行标题被认为是他的真迹外,目前所知道的唯一传世的书法作品是行草《入国知教帖》。同时,据传他曾出示南唐秘府所藏的书法作品,命徐铉刻成《升元帖》,供人欣赏和临习,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法帖,今已不存。
《入国知教帖》在书法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的结体独到,匠心独运,起笔欹侧不定,左伸右展,千姿百态,似不规矩,却井然有序。它字字独立,没有连带映衬,却能通过单字结体的变化,形成多姿而贯通气韵;以摇曳的笔法产生上下、左右之呼应;以大胆夸张的写法,打破平衡,使章法生动有趣。
它的笔墨沉实老辣。多是中锋行笔,笔力遒劲,笔沉墨实,入纸深厚,骨劲内敛,功夫独到。用笔使转,疏朗俊挺,迟涩入笔,间有顿挫,顿后再行,一画三折,形成独特笔痕,苍劲有力。
不得不说,李煜是一个真正的书法大家。他独创的“金错刀”书体在中国书法上也是绝无仅有,独领风骚的,令多少文人墨客倾慕不已,这也是亡了国的李煜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文化瑰宝。
附:
李煜传世书法作品《入国知教帖》原文:
原文: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江行初雪图》标题
《入国知教帖》原帖
我常常不明白,书画到底有何种魔力,让人沉迷其中而致事业荒废?
又云:有史可鉴有史可鉴。李煜与赵佶,前后相距不过一百来年,二人竟都因同一原因而丢了江山。
得江山是何等不易,尤其是男人。女人只须征服一人即可得天下,男人可是得征服所有人才可得天下。
扯远了,回到正题。
关于李煜的书法,最有名的当然是“金错刀”和“撮襟书”。后者是说他的大字,暂且不表,这里只讲“金错刀”。
老李留下的书法作品只有一件《礼记经解》,又称《入国知教帖》,帖后有米友仁跋语。
陶谷《清异录》中说,后主善书,作颤笔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金错刀”本是汉代王莽篡位后,发行的一种货币,这种钱很独特,长了一个刀形尾巴。而且,它还很超前,有类似今天信用货币的功能,可转让。
《入国知教帖》,字体刚劲,字字中锋,转折处线条弹性十足,丝毫没有偏锋折笔的弊端。每一个笔画,像劈开的竹片或木片,和金错刀的形式很相似。
“金错刀”可似未流传下来,后世只有舒同的字与其略有相似。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