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关于黄河的诗或民间故事或神话或历史人物

关于黄河的诗或民间故事或神话或历史人物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699 更新时间:2024/2/3 6:08:35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冯夷死后,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与黄河有关历史人物故事

东汉末年,张角兄弟在黄河边挖了一块石头,后来暴发了“黄巾起义”

王景,〔约公元30年-85年左右〕字仲通,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永平十二年夏四月,王景与助手王吴率数十万民工治理黄河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大禹姜太公

黄河的历史人物故事,简短50字,一定要简短

黄河的表征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黄河的历史人物故事

黄河位于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黄河的历史人物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黄河的历史人物故事篇一

传说在帝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黄河的历史人物故事篇二

涿鹿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发展成规模更大的部落联合体。黄帝的权威大大提高了,集审判权、祭祀权、军事指挥权与生产指挥权于一身。各部落均需听从他的号令,不听从号令的,即出兵进行征伐。他还开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区的隔绝,增进部落之间的交往。传说黄帝一生“未尝宁居”,在118岁那年出巡河南时死在荆山,人们将他护送回陕北,葬在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之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黄帝陵。

由于黄帝后来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便把远古时代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大臣”们,如说黄帝建造屋宇,开凿水井,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弓弩,炼石为铜,创制乐律,他的妻子嫘祖发明育蚕,他的“大臣”仓颉创文字,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等等。同样的原因,由于炎帝也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也将一些创造发明的功劳算到他的身上,并称他为神农氏。在先秦的传说中,神农氏和炎帝原本是时代不同的两个人物,神农氏生活的时代要早于炎帝。到战国时,人们将两个人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这些发明当然也是原始时代人们的集体创造。

尽管炎黄二帝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他们的发明创造也都是远古时代黄河儿女智慧的结晶,但是他们作为华夏民族先祖的象征和中华文明奠基者的化身,还是受到后人的无限尊崇与怀念。因此,在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之外的中华大地上,一直流传着许多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同他们有关的名胜古迹。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和宝鸡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山东曲阜的景灵宫,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济源的王屋山天坛,灵宝荆山的黄帝陵,河北涿鹿的黄帝城、黄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黄帝祠、轩皇台,盐亭的嫘轩宫、嫘祖墓,安徽黄山的黄山轩辕峰,湖南岳阳的轩辕台,浙江缙云的仙都鼎湖峰,甘肃平凉的问道宫,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庙,随州的神农祠,山西高平的神农城、神农井,河南淮阳的神农五谷台,郑州炎黄二帝塑像,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等等。这些源远流长的传说和名胜古迹,对于增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合体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这时已是龙山文化的晚期,处于氏族制度行将崩溃的时代。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他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说这是他使他们挨饿受冻的,有人犯罪受了处罚,他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东北)。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曾几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贤惠的妻子巧设智计,才使他化险为夷。但他被推举为首领后,却不计前仇,宽待他的继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动,一心向善。禹的先祖传说住在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

黄河的历史人物故事篇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宋庆历年间进士,曾任鄞县知县、三司度支判官、参知政事,并曾两次拜相,封荆国公,为著名政治家、改革家。

熙宁二年(1069年),安石入朝辅政。在他主持下,当年十一月制定《农田利害条约》(即通常所称农田水利法),颁发诸路。同时,派官员巡视各地,督修水利事宜,并命诸路设农田水利官。由于措施得力,又得到神宗的大力支持,很快在全国形成了四方争言水利的局面。从熙宁三年到元丰元年,仅八九年中,全国兴修、恢复水利工程“凡一万七百九十三处,为田三十六万一千一百七十八顷有奇”(《宋史?食货志》),其中沿黄河各府、路兴修工程750余处,灌溉面积在10万顷以上。特别是在黄河为害的下游,在此期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引黄河水放淤的高潮,黄、汴两岸以及河北诸支流竞相引浑水淤地,改良土壤,有力地发展了农业生产。

安石主政期间,黄河北流、东流之争激烈。熙宁二年四月,当司马光汇报视察回河工程情况时,安石即表示:疑修二股河,不同意引水入六塔河者,“皆不考事实故也”(《宋史?河渠志》,其余未注明者均引自此志。)。他认为“若及时作之,往往河可东,北流可闭”,已明显站在回河派一边。七月,“二股河通快,北流稍自闭”。八月,二股河东流已及六分,张巩等欲闭断北流,司马光以为“须及八分乃可”。安石认为“光议事屡不合,今令视河,后必不从其议,是重使不安职也”,不同意司马光过问河事。神宗采纳了安石的意见,独遣张茂则、张巩等主其事,不久北流虽塞,“而河自其南四十里许家港东决,泛滥大名、恩、德、沧、永静五州军境”。熙宁四年、五年,河连决于北京(治今河北大名)等地,多次兴修而无效,神宗失去信心,意欲听河之所趋,不加人力,安石不以为然,答称:“北流不塞,占公私田至多,又水散漫,久复淀塞。昨修二股,费至少而公私田皆出。向之泻卤,俱为沃壤,庸非利乎?况急夫已减于去岁,若复葺理堤防,则河北岁夫愈减矣。”

安石对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相当重视。有名李公义者,献铁龙爪扬泥车法以疏浚黄河河道。其法是“用铁数斤为爪形,以绳系舟尾而沈之水,篙工急棹,乘流相继而下;一再过,水已深数尺”。宦官黄怀信赞成此法,而嫌其太轻,经安石同意,由黄、李一起研究,另制成浚川杷:“以巨木长八尺,齿长二尺,列于木下如杷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绳,两端G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滑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安石大喜,一面使黄怀信试浚二股河,一面向神宗奏称:“开直河则水势分。其不可开者,以近河,每开数尺即见水,不容施功尔。今第见水即以杷浚之,水当随杷改趋直河,苟置数千杷,则诸河浅淀,皆非所患,岁可省开浚之费几百千万。”熙宁六年四月,经神宗同意,设置疏浚黄河司,“将自卫州浚至海口”,后以效果不佳作罢。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关于黄河的故事和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民间故事:1传说中有个小伙子叫黄河,英勇无比.恋上一富豪的女子.但女子的父亲看不起他,就让他百步之箭,进一个铜钱的孔里.他做到了.女子的父亲又让他在百步之外射一箭,穿透原先的箭他也做到了.又要求他在百步之外射中铜钱并接住它.他知道其夫在刁难他,就一箭射向她父亲.怎知他以前学过武功,躲开了.他很气恼,

  • 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大禹治水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 长江黄河是怎样形成的?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这个问题一下子问了两个地质学上的重要课题,至今还有许多疑团未解,特别是长江,它的形成贯通经历地质年代环境更复杂,我就不说长江怎么形成了。我来聊聊年轻的黄河,为什么说它年轻呢,因为它全线贯通入海的时间距今才15万年,而像亚马逊河,恒河都有1000-2000万年的历史。在黄河形成之前,黄河原来是什么样子

  • 黄河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

  • 米芾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一分为二说米芾。先说米芾书法艺术成就。米芾一生习帖无数,阅帖无数,最喜欢从各种碑帖中选出写得最好的字甚至是一个笔划进行琢磨研练并收藏,并不示人。如客人要看收藏的书法,米芾展示时,要求客人于一丈以外。米芾书法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不招摇,长期苦修,不呜则罢,一呜惊人。谁也想不到米芾会一夜之间成为书法大家名

  • 写一篇苏州丝绸的作文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人们一直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但我想说:“中国丝绸甲天下,江南丝绸甲中国。”丝绸和陶瓷都是中国的土特产,我生活在江南水乡,从小以来,就离不开江南的土特产丝绸。夏天,我穿上丝绸制的衣服到公园里散步,尽管是在烈日炎炎之下,我也能感受到凉爽。秋冬季节,我们总是围上一块丝绸制的围巾,这样一

  • 专家一说到书法,便口吐莲花,妙语连珠。而听完后却不知所云。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谢邀。题主这个问题,从用词上体会出对这些”口吐莲花“的专家的不满和不屑。这个情况我也遇见过,只不过是没把它当回事。他说他的,我做我的,江水不犯河水。但是,世界上学书法的不一定都有我这个人的定力,特别是一些初入道的同志,对于专家离题万里的”妙语联珠“,真还是鸭子听雷一一不知所云。所以,还有必要给大家说

  •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学书晋王羲之王羲之书法王羲之字体下载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相关故事竹扇题字教子习书入木三分书成换...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第一

  • 有关书法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

  • 颜真卿的学习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