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行书为什么不能从米芾开始?”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我觉得学习书法太多的禁忌,那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说法,这个书法不能开始,那个书法不能初学等等,其实到底从哪个书法开始可以是初学,真的你不好确定。
你的问题首先就否定了初学可以学米芾,但是,又没有说出为什么初学就不能学米芾。
比如说,有的人说初学不能从欧阳询开始,有的说初学楷书不能从颜真卿开始,也有的说初学楷书不能学从赵孟开始等等。
我觉得这都是种种的,对于初学者的一种所谓的禁忌。
所有的经典书法家的水平高低是在同一个高度上的,那么你说这个就高,那个不高,这也不对,你说这个容易,那个简单也不对呀?所有的书法家没有一个是容易学的,也没有一个是难到我们没法入门的。
关键在于我们现代书法的科学教学系统还不够完善而已,我个人始终是这样认为的。
关于学习行书,有的说不能从《兰亭序》的墨迹开始,有的说不能从“圣教序”开始,现在你又说不能从米芾开始,我都不知道这些论点的基础到底是什么。
我个人学习书法有很多错误的经历,这些错误不在于我学了哪一家的字帖,我个人现在总结我的学书经历来说,我的感受就是这样,因为我不懂得如何去掌握笔法,如何去入笔,如何去行笔,如何去收笔。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起笔、行笔、收笔,因为我不懂这些东西,所以我在很长的时间里是很非常困惑的。就是我的第一笔下去,我都不知道是对还是错,我也找不出什么原因来。所以对我来说,我没有碰到哪个字帖不能学,我只是感觉到我的学什么字帖都是错。
这是我几十年的艰苦学书历程,后来,我终于摸索到了书法到底从哪开始学就是对的。
其实,我们学书关键在于要认识到书法的开始就是起笔。
如果我们学会了起笔,然后学会了行笔,学会了收笔,那么一个笔画我的问题我们就解决了。事实上,我们学习书法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笔法“扫盲”,就像我们阅读文章要扫盲一样,如果一篇文章很多字我们都不认识,甚至一个字我们都不认识,怎么阅读?
书法“扫盲”就是书法用笔的问题,如果用笔的问题解决了,书法的基本问题也基本解决了。
我们学习行书,一般来说最好的建议就是从碑刻开始,这是最好的行书初学。为什么?只因为碑刻比较简洁一些,他把墨迹书法的毛毛草草或者缠缠绕绕的地方就有所省略,这样呢,便于我们理解大的体势。
那么,碑刻从哪个字帖开始?当然是《圣教序》好一些了。既然我们排除了学《圣教序》,我们真的是初学行书要学米芾,那么,是不是米芾的字就比《圣教序》要难?我认为没有难多少。
前面我们说过了,大师级的经典书法作品难度是一样的,只是它的形式不一样,它的形式仅仅是每个大师有每个大师具体的用笔习惯和它的艺术符号而已。
如果我们学不了《圣教序》,那么,我们照样学不了米芾的书法,反对称的来说,如果我们学不了米芾,那么我们当然也学不了《圣教序》。因此,我们说,学习书法不要预设设那么多的禁忌,这就好比对学生讲这个你上不去,那个你下不来,对学生来说就不知所措了,你只有鼓励他,你一定能上得去,你一定能下得来,他当然就会有信心,他当然就会想办法。
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到底能不能够入笔?也就是说,我们第一笔下去准确能不能准确到位?这就是我们讲的起点。
书法有法,但是第一法就是起笔,起笔是我们写好书法的开端。因此,我认为初学书法,实际上就是如何把把起笔落实下去。
我初学书法的时候,曾经感叹一笔难起,一个点儿我都写不好。
我想,我的这个感叹是对的,是正确的,为什么?实际上我没有解决问题,但是我找到问题了,我不像任何人那样,觉得唉呦这一个笔画难写,其实我们是起笔就已经把我们给难倒了。
行书虽然跟楷书不一样,但是毕竟它不是草书,虽然行书里边也夹杂着一些草书,但是像米芾的行书,大部分作品中夹杂的草书还不是太多,所以我们选择学米芾的行书也是不错的一个选择。
但是就像学习任何书法一样,最好一定要在优秀的老师的指导下去学习米芾的书法。
因为米芾是宋代的书法大师,可以说,米芾的书法在宋代是最为杰出成就最高的书法家,其他的书法家,比如说,像苏东坡像黄庭坚他们的书法可以用典型的文人书法来形容,或者用天性个性的书法来形容。
南朝王志《喉痛帖》局部但是米芾的书法不太一样,米芾是严格的按照传统的魏晋书法这么学下来的,他有非常扎实透彻的传统功夫。他开始也是学唐代书法,后来他上溯魏晋直追二王。
他在二王的这样一个基础上,加上他个性的发挥,用笔又不拘一格汪洋恣肆,所以他的书法是一种新的二王体系里边的一个风格,他的书法具有一些险峻老辣的特点,他抛弃了甜俗细腻书卷气,而多了一些潇洒奔放的江湖姿。
所以学习米芾的书法,就要掌握好他用笔的跳跃性,尤其是他的下笔(起笔)是非常厉害的,因为他的下笔有一种破法的感觉,也就是说,他下笔很有气派。他的行笔、收笔都是婉转流利的,跟别的人不一样,往往他的收笔部分有逆势起笔有逆回逆收之势。
但是这些方法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如果你是喜欢米芾的书法都不是问题。
如果对米芾的书法不太熟悉,但是,我们如果学会了对起笔、行笔、收笔这样一些规律的分析能力,只要我们在米芾的书法中找到米芾式起笔、行笔、收笔的特点,那么,我们学米芾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米芾的起笔变化多端当然,我们什么基础也没有,就学米芾,显然是不行的。所以说,看起来我们可以从理论上讲,直接学米芾的行书,但是,如果我们的书法功底或者书法素养比较差,那么学习米芾的书法还是有难度的。毕竟米芾的书法比较奇崛,不像《圣教序》比较温婉而流丽。所以,如果你有了好的行书基础,初学米芾的行书,这跟我们刚刚学完楷书就步入行书,而选择的是米芾的行书,还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建议多多少少要学一点别的行书,然后,再来学米芾的行书,就会更加容易入门一些。因为米芾的笔法变化比较多,我们初学行书就比较难以理解,你理解不上去,尽管我们懂得起笔、行笔、收笔这样一些道理,毕竟对于我们在技法的用笔把握上来说,在分析笔法结构来说,都是有些力不从心的。因此,学习米芾的行书,需要良好的书法功底,至少我们对书法的阅读能力非常强。
因为米芾的书法它是奇崛,而不像我们学初学书法,一般是从平正开始,然后再求奇崛。如果我们平正也做不到,就开始向着奇崛的方面走,这显然我们的把握上是有一定的问题的。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起笔、行笔、收笔这样一些笔法规律,那么我们对任何书法都能分析出来的。我们分析笔法的依据就是每一个笔法都有起笔、行笔、收笔,只要我们找准起笔之法法、行笔之法、收笔之法,就可以把它写得很好,或者能够坚持写下去,这是一个基本原理。
但是如果我们有很好的书法基础,那么在具体应用起笔、行笔、收笔的时候,就会应用的更好,所以我们也不能认为下,选择学习哪一种书法,就必须是有特殊无条件的。要写好字,跟每一个人的个性和选择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但是,我认为,只要你喜欢米芾的书法,你要坚持写下去,应该没有问题,我们不要有任何的禁忌,毕竟书法都是写出来的,只要是写出来的,它就有用笔的基本规律,我们掌握了它的基本特点,我们也就善于分析它,就能够解决在用笔过程当中的一些难点和难度,因为任何书法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难度,所以难度并不是问题,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找到解决难度的途径。
题主的这个问题,让人莫名其妙。初学行书,为什么不能从米芾开始?
我倒是认为,初学行书,从米芾入手,是最好的入门途径之一。
在行书史上,米芾是集大成者,是承前启后的坐标性人物。
米芾《笤溪诗帖》局部
著名画家陈子庄先生的说:
初学写字下笔要重,以后则要越写越轻,若不费力。如初学即轻,则会越来越轻,越写越浮了。
金石书画皆以雄强为第一。学写字既要学雄强一路的,也要学浑涵的,既要学粗笔的,也要学细笔的。如果全学豪放一路,则将失之于野。学两个极端,得其中间。
有三种不能入门。一是学习光而秀,二是上手四法(指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皆粗,三是定于一。有一种就落俗套,三种全占,终生门外汉。到老明白了,人生苦短,悔之晚矣。我赞同陈子庄先生的观点。
米芾的行书,下笔肯定而不含糊,沉着而又痛快。字法上对比明显,章法上节奏感强,米芾的《方圆庵记》,《蜀素帖》、《笤溪诗帖》,都是学习行书入门的最好范本。
米芾《方圆庵记》局部
清人冯班《纯吟要述》说:
学前人书从后人入手,便得他门户,学后人书从前人落下,便有把(答主注:音拿把,意即依据)。清人张之屏《法书真诠》说:
世尝有见人美书,必问出何碑版?见人作字,即问用何笔法?此辈断不足与论字。夫“公孙舞剑”.“担夫争道”,有会心者,皆可于此悟笔妙。而况笔致妙处随在而有:往往酒家帐簿、道士签谱,于劣不成字之中,尽有一二字之出奇者,得之遂能参悟许多妙境。岂有终身牢守一种标本而能字者?
米芾《蜀素帖》局部
初学米芾,会有剑拔弩张,忸怩作态的毛病,容易“失之于野”。朱熹说“教人习学,如扶醉人,扶东倒西。”学习任何一门书法,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转益多师,不断修正;而不是因噎废食,自我设限。
欢迎评论留言,收藏转发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米芾《陈揽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