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初学行书,为什么不能从米芾开始?

初学行书,为什么不能从米芾开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259 更新时间:2024/1/5 12:09:52

“初学行书为什么不能从米芾开始?”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我觉得学习书法太多的禁忌,那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说法,这个书法不能开始,那个书法不能初学等等,其实到底从哪个书法开始可以是初学,真的你不好确定。

你的问题首先就否定了初学可以学米芾,但是,又没有说出为什么初学就不能学米芾。

比如说,有的人说初学不能从欧阳询开始,有的说初学楷书不能从颜真卿开始,也有的说初学楷书不能学从赵孟开始等等。

我觉得这都是种种的,对于初学者的一种所谓的禁忌。

所有的经典书法家的水平高低是在同一个高度上的,那么你说这个就高,那个不高,这也不对,你说这个容易,那个简单也不对呀?所有的书法家没有一个是容易学的,也没有一个是难到我们没法入门的。

关键在于我们现代书法的科学教学系统还不够完善而已,我个人始终是这样认为的。

关于学习行书,有的说不能从《兰亭序》的墨迹开始,有的说不能从“圣教序”开始,现在你又说不能从米芾开始,我都不知道这些论点的基础到底是什么。

我个人学习书法有很多错误的经历,这些错误不在于我学了哪一家的字帖,我个人现在总结我的学书经历来说,我的感受就是这样,因为我不懂得如何去掌握笔法,如何去入笔,如何去行笔,如何去收笔。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起笔、行笔、收笔,因为我不懂这些东西,所以我在很长的时间里是很非常困惑的。就是我的第一笔下去,我都不知道是对还是错,我也找不出什么原因来。所以对我来说,我没有碰到哪个字帖不能学,我只是感觉到我的学什么字帖都是错。

这是我几十年的艰苦学书历程,后来,我终于摸索到了书法到底从哪开始学就是对的。

其实,我们学书关键在于要认识到书法的开始就是起笔。

如果我们学会了起笔,然后学会了行笔,学会了收笔,那么一个笔画我的问题我们就解决了。事实上,我们学习书法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笔法“扫盲”,就像我们阅读文章要扫盲一样,如果一篇文章很多字我们都不认识,甚至一个字我们都不认识,怎么阅读?

书法“扫盲”就是书法用笔的问题,如果用笔的问题解决了,书法的基本问题也基本解决了。

我们学习行书,一般来说最好的建议就是从碑刻开始,这是最好的行书初学。为什么?只因为碑刻比较简洁一些,他把墨迹书法的毛毛草草或者缠缠绕绕的地方就有所省略,这样呢,便于我们理解大的体势。

那么,碑刻从哪个字帖开始?当然是《圣教序》好一些了。既然我们排除了学《圣教序》,我们真的是初学行书要学米芾,那么,是不是米芾的字就比《圣教序》要难?我认为没有难多少。

前面我们说过了,大师级的经典书法作品难度是一样的,只是它的形式不一样,它的形式仅仅是每个大师有每个大师具体的用笔习惯和它的艺术符号而已。

如果我们学不了《圣教序》,那么,我们照样学不了米芾的书法,反对称的来说,如果我们学不了米芾,那么我们当然也学不了《圣教序》。因此,我们说,学习书法不要预设设那么多的禁忌,这就好比对学生讲这个你上不去,那个你下不来,对学生来说就不知所措了,你只有鼓励他,你一定能上得去,你一定能下得来,他当然就会有信心,他当然就会想办法。

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到底能不能够入笔?也就是说,我们第一笔下去准确能不能准确到位?这就是我们讲的起点。

书法有法,但是第一法就是起笔,起笔是我们写好书法的开端。因此,我认为初学书法,实际上就是如何把把起笔落实下去。

我初学书法的时候,曾经感叹一笔难起,一个点儿我都写不好。

我想,我的这个感叹是对的,是正确的,为什么?实际上我没有解决问题,但是我找到问题了,我不像任何人那样,觉得唉呦这一个笔画难写,其实我们是起笔就已经把我们给难倒了。

行书虽然跟楷书不一样,但是毕竟它不是草书,虽然行书里边也夹杂着一些草书,但是像米芾的行书,大部分作品中夹杂的草书还不是太多,所以我们选择学米芾的行书也是不错的一个选择。

但是就像学习任何书法一样,最好一定要在优秀的老师的指导下去学习米芾的书法。

因为米芾是宋代的书法大师,可以说,米芾的书法在宋代是最为杰出成就最高的书法家,其他的书法家,比如说,像苏东坡像黄庭坚他们的书法可以用典型的文人书法来形容,或者用天性个性的书法来形容。

南朝王志《喉痛帖》局部但是米芾的书法不太一样,米芾是严格的按照传统的魏晋书法这么学下来的,他有非常扎实透彻的传统功夫。他开始也是学唐代书法,后来他上溯魏晋直追二王。

他在二王的这样一个基础上,加上他个性的发挥,用笔又不拘一格汪洋恣肆,所以他的书法是一种新的二王体系里边的一个风格,他的书法具有一些险峻老辣的特点,他抛弃了甜俗细腻书卷气,而多了一些潇洒奔放的江湖姿。

所以学习米芾的书法,就要掌握好他用笔的跳跃性,尤其是他的下笔(起笔)是非常厉害的,因为他的下笔有一种破法的感觉,也就是说,他下笔很有气派。他的行笔、收笔都是婉转流利的,跟别的人不一样,往往他的收笔部分有逆势起笔有逆回逆收之势。

但是这些方法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如果你是喜欢米芾的书法都不是问题。

如果对米芾的书法不太熟悉,但是,我们如果学会了对起笔、行笔、收笔这样一些规律的分析能力,只要我们在米芾的书法中找到米芾式起笔、行笔、收笔的特点,那么,我们学米芾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米芾的起笔变化多端当然,我们什么基础也没有,就学米芾,显然是不行的。所以说,看起来我们可以从理论上讲,直接学米芾的行书,但是,如果我们的书法功底或者书法素养比较差,那么学习米芾的书法还是有难度的。毕竟米芾的书法比较奇崛,不像《圣教序》比较温婉而流丽。所以,如果你有了好的行书基础,初学米芾的行书,这跟我们刚刚学完楷书就步入行书,而选择的是米芾的行书,还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建议多多少少要学一点别的行书,然后,再来学米芾的行书,就会更加容易入门一些。因为米芾的笔法变化比较多,我们初学行书就比较难以理解,你理解不上去,尽管我们懂得起笔、行笔、收笔这样一些道理,毕竟对于我们在技法的用笔把握上来说,在分析笔法结构来说,都是有些力不从心的。因此,学习米芾的行书,需要良好的书法功底,至少我们对书法的阅读能力非常强。

因为米芾的书法它是奇崛,而不像我们学初学书法,一般是从平正开始,然后再求奇崛。如果我们平正也做不到,就开始向着奇崛的方面走,这显然我们的把握上是有一定的问题的。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起笔、行笔、收笔这样一些笔法规律,那么我们对任何书法都能分析出来的。我们分析笔法的依据就是每一个笔法都有起笔、行笔、收笔,只要我们找准起笔之法法、行笔之法、收笔之法,就可以把它写得很好,或者能够坚持写下去,这是一个基本原理。

但是如果我们有很好的书法基础,那么在具体应用起笔、行笔、收笔的时候,就会应用的更好,所以我们也不能认为下,选择学习哪一种书法,就必须是有特殊无条件的。要写好字,跟每一个人的个性和选择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但是,我认为,只要你喜欢米芾的书法,你要坚持写下去,应该没有问题,我们不要有任何的禁忌,毕竟书法都是写出来的,只要是写出来的,它就有用笔的基本规律,我们掌握了它的基本特点,我们也就善于分析它,就能够解决在用笔过程当中的一些难点和难度,因为任何书法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难度,所以难度并不是问题,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找到解决难度的途径。

题主的这个问题,让人莫名其妙。初学行书,为什么不能从米芾开始?

我倒是认为,初学行书,从米芾入手,是最好的入门途径之一。

在行书史上,米芾是集大成者,是承前后的坐标性人物。

米芾《笤溪诗帖》局部

著名画家陈子庄先生的说:

初学写字下笔要重,以后则要越写越轻,若不费力。如初学即轻,则会越来越轻,越写越浮了。

金石书画皆以雄强为第一。学写字既要学雄强一路的,也要学浑涵的,既要学粗笔的,也要学细笔的。如果全学豪放一路,则将失之于野。学两个极端,得其中间。

有三种不能入门。一是学习光而秀,二是上手四法(指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皆粗,三是定于一。有一种就落俗套,三种全占,终生门外汉。到老明白了,人生苦短,悔之晚矣。我赞同陈子庄先生的观点。

米芾的行书,下笔肯定而不含糊,沉着而又痛快。字法上对比明显,章法上节奏感强,米芾的《方圆庵记》,《蜀素帖》、《笤溪诗帖》,都是学习行书入门的最好范本。

米芾《方圆庵记》局部

清人冯班《纯吟要述》说:

学前人书从后人入手,便得他门户,学后人书从前人落下,便有把(答主注:音拿把,意即依据)。清人张之屏《法书真诠》说:

世尝有见人美书,必问出何碑版?见人作字,即问用何笔法?此辈断不足与论字。夫“公孙舞剑”.“担夫争道”,有会心者,皆可于此悟笔妙。而况笔致妙处随在而有:往往酒家帐簿、道士签谱,于劣不成字之中,尽有一二字之出奇者,得之遂能参悟许多妙境。岂有终身牢守一种标本而能字者?

米芾《蜀素帖》局部

初学米芾,会有剑拔弩张,忸怩作态的毛病,容易“失之于野”。朱熹说“教人习学,如扶醉人,扶东倒西。”学习任何一门书法,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转益多师,不断修正;而不是因噎废食,自我设限。

欢迎评论留言,收藏转发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米芾《陈揽帖》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用青铜、丝绸、秀才、御道、秦腔编一个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有一西安老头坐在电视前看起了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宰相刘罗锅》。正在演播刘秀才考状员郎那段,老头看的正高兴着呢,两眼直溜溜的瞪着电视,乐呵呵的样子甭提了,看那罗锅子考上状元郎,那样子真的像个贼,罗锅子正在给两个随身说着,考上了绫罗丝绸有你们用的,拯救皇上的圣旨到了,罗锅子跪着接了圣旨。第二天早晨早早

  • 长江流域的崛起:中国的南北差异从何而起?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我们在探讨华夏几千年历史时,总是会从黄河流域谈起,华夏朝代最初的夏商周等,也都以黄河流域(北方)为势力范围,并因此发展出了璀璨文明。反观同时期的长江流域,在华夏历史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没有贡献“文明”,即便前段时间在四川广汉出土了三星堆文明,也无法与北方黄河流域相提并论。但华夏后几个封建王朝,长江流

  • 写字心得作文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写字心得中国字的主要要点就是横平竖直,而横平竖直是立在写好笔画的基础上的。写字就像盖大楼,地基打的牢固才可以盖起插入云霄的大楼,而如果地基打的不牢,还没有盖完就摇摇晃晃的了。练字无捷径可言,只有两个字:多练!只有多练才能练出柔刚相间的笔法!在古代,书法好的人可以直接当官,因为练字能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结

  • 欧阳询观古碑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1.意思欧阳询尝行尝:曾经良久而去去:离开数百步复反反:返回及疲及:等到2.翻译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就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又睡在旁边,直到第三天才离去。3.欧阳询学习故事的启示:业精于勤。只有一心一意刻苦钻研,才能事业有成。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 中国著名书法家的故事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著名书法家的故事是:1、郑板桥学书法一个夏天的晚上,郑板桥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

  • 古代中国战争中各方是怎样渡过长江(黄河)的?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黄河冬天是要上冻的,所以黄河从来都不是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险。尤其宋代黄河水流少了很多,浅滩容易通过。长江稍微困难些。但可以从荆州方向突破长江天险,甚至从四川方向绕过长江,那些地方河面狭窄,利于船渡。比如西晋就是主要从荆州推进到建业。例1:西晋统一局势图北宋灭南唐,同样是从荆州方向突破,以水军突袭占

  • 哥白尼的故事和简介100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出生于波兰。40岁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球运行论》。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骑马赏花归来马蹄留有余香以下是关于它的小故事:宋朝时候,有一次画院招考。考试是命题作画,题目是

  • 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中外交流的例子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大秦帝国(古罗马)使者通过汉朝丝绸之路到达长安,带来象牙等珍贵礼物,觐见东汉桓帝.唐朝时期,中国玄奘通过丝绸之路到达天竺,学习博大精深的佛法,进行唐、天两国的文化交流.首先,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最早窗口之一。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特别是在罗马帝国,将中国的丝织品当

  • 入木三分出自东晋书法家谁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王羲之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后用来形容书法笔力苍劲有力。比喻分析问题见解很深刻。唐张怀《书断》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

  • 断千字文 是张旭哪个时期的作品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断千字文》,张旭草书。刻石现残存六块,其中五石高三十三厘米,宽三十三厘米至一百一十七厘米不等,另一石高三十八厘米,宽八十九厘米。每石上所存字数不等,共二百余字。据元人骆天骧《类编长安志》中所记,此贴为张旭于唐乾元二年(759)所书,宋元丰二年(1080)吕大防重模上石。二刻石均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