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北方边塞的一位老翁走失了一匹马,乡邻们都来安慰他,老翁说:“这件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过了几个月,那匹走失的马自己跑了回来,而且还带回了一匹雄壮的骏马。乡邻们知道后,都前来表示庆贺。这位老翁说:“这未必不是坏事。”老翁的儿子喜欢骑马,他在骑那匹骏马时摔了下来,跌断了大腿。乡邻们听说以后,都前来慰问。这位老翁却毫不在意地说:“这倒未必不是福。”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老翁的儿子因腿跛而免去了征兵。乡里的其他青年都被征兵调去打仗了,而且大多数战死沙场,老翁的家庭却安然无恙。
风地观卦★鹊遇天晚宿林中,不知林内先有鹳。虽然同处心生恶,卦若遇之事非轻。断曰:先难后易,谋事不易
你本想找个安全的港湾,却是别人已先你入驻。虽然同住一起,却心生害人念头。预测的事不是那么想象的不重要,要慎重。这件事先难处理,后来容易对付。过了这个坎关,忧愁会变成喜乐,...
京剧名人的故事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簧”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粗犷威猛的男人,别称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董永故里是哪个县?
董永故里是哪个县尚无定论既然楼主赞成董永故里是湖北省孝感市我也表示赞同2006年,山西省万荣县与江苏省东台县,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联合申报的董永传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9。一说,江苏东台人。汉朝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七仙女下凡配为夫妻的神奇故事。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目前已知的最早记载为汉代董永行孝的画像石,两千年来演化出多种版本。江苏东台已将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2年10月26日中国邮政局发行的一套邮票《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该纪念邮票一套5枚,外加一本小本票。为了竞争申办这套邮票的原地封首发式,江苏省东台、丹阳、丹徒,湖北省孝感,山东省滨州、安徽省安庆等全国14个市县的集邮协会打了大半年的笔墨官司,个个都言之凿凿,声称自己那里是正宗正派的董永故里。被称谓一方之信史的地方志也大量地在人物志中记载了董永其人。如山东省《博兴县志》、《乐安县志}(今广饶)》《鱼台县志》、湖北省《孝感县志》、江苏省《东台县志》等等,都将董永列为历史名人载入。所载董永故事多与《搜神记董永》大同小异。固然,旧时修志有乱拉历史名人的弊习,但这样广大的地区,都将董永视为历史人物载入志中,肯定了历史上确有董永其人,似亦不可忽视。以上历史文物、类书、辞书以及地方志等资料,都肯定了董永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尤其是武氏祠的文物资料,可靠性更大。但是,对董永其人也有人持否定态度。如《辞海》即认为董永是文学故事人物。历来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董永其人正吏无载。我们认为,在封建社会里编写的正史,主要是为封建统治者尤其为统治者的最高阶层树碑立传的,就是郡守、县令等较低一些的官僚也很难爬进正史的门坎。如上文提到的嘉祥县武氏家族,世代为官,尚且不见正史,何况董永一个平民布衣,正史无载,这并不奇怪。历史上正史无载的人物岂可胜数,若以正史无载为由而否定其存在,就难免有偏颇之嫌。神话传说董永故事属神话传说。诚然,董永故事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但这也不能成为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历史上,我国劳动人民往往将自己敬仰、爱戴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以浪漫手法编成神话故事加以传播,以劝化人们积德向善,也表达了人们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敬爱之情。而有些民间传说,也往往是根据历史上实有的人物,经过艺术加工成为完整故事的。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包拯探阴曹、关公显圣等等,都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可谁又能否认他们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呢?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董永故事带有神话色彩,就否定董永其人的真实存在。董永也正是依赖这浪漫的民间传说,才流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