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欠租30万元。省级非遗广州戏服制作技艺唯一的一个传承保护单位状元坊戏服厂濒临倒闭。广州的状元坊地区曾今是风光无限的“戏服一条街”,如今这仅存的一家戏服厂也面临着传承危机。
“我们平时去外面举办展览,路过10000个人可能有1000人会走进来参观,10个人会和我交谈,但最后可能只有1人愿意跟我学习。”这段采访来自于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婷婷。
婷婷表示,想要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实际上十分困难。因为广州戏服投入成本高,制作工艺复杂,要学三年才会有小成,只有沉得下心的人才能坚持下来。这番话其实就回答了: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少有人愿意去继承。
一、学习时间长非遗之所以能成为非遗,一定是在文化、艺术上有其过人之处。这些过人之处造就了非遗的同时,也决定了非遗是一项门槛较高的“技术活”。学习非遗没有捷径,要传承非遗更是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
如今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沉下心来,细致地研究一项传统技艺。广州戏服制作技艺需要三年才会有所小成,如果学成之后能够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那么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学习的。但是,实际上呢?
二、经济效益问题以广州戏服制作技艺为例,最繁荣的时候,广州状元坊地区曾今遍布加工戏服的手工艺作坊。而如今这项非遗却只剩下唯一的一家保护单位,即是状元坊戏服厂。其余的戏服厂都因为时代变更、经济效益低的问题纷纷倒闭……
戏服厂址原租金至2016年6月为每月1.8万元,但就在同年7月,租金猛升为每月3.8万元,使公司运营成本大幅飙升,至2017年8月欠租30多万元,致使公司险些无法维持正常运营。偌大的戏服厂都如此,传承非遗的人经济状况可想而知。学习时间长,经济效益也得不到保障,年轻人自然不愿意加入进来学习、传承。
非遗传承难以为继,还涉及到非遗“貌似”逐渐落后于时代,以致于没有经济效益产出,也没有年轻人有兴趣去学习。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这些制作精美的戏服、这些中华瑰宝,真的不符合我们现代人的审美吗?
我想,非遗是永远不会失色的,只是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它们,传承它们!
1.艰辛:许多技艺的传承都需要几年几十年的修炼,已经很少有人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趣去传承某项逐渐消失的技艺了
2018年7月14日,一场洪水使5000余件皮影和“王皮影”王文坤先生留下的剪纸珍品被毁。皮影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件头饰从选皮、雕刻、染色需要7天左右时间,80厘米高的大皮影熟手每个月也只能做3件。
呜呼哀哉!
2.几乎无回报:大部分技艺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除潼川豆豉、泸州老窖酿制技艺、天津煎饼果子制作技艺等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许多非遗项目是观赏性的,当代大众对很多非遗项目一无所知,也不会去接近或者消费
3.有些非遗项目和时代需求部分不匹配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人们的目光都放在最新鲜的事上了。非遗项目和现代有一道鸿沟,鸿沟隔开了两个时代人的审美。
愿尽吾辈澄净之心力,妙得华夏文化之遗珠。
愿与大家一起共同关注非遗,守护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