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配沧州”是中国北宋的一种刑罚。它适用于惩戒犯罪情节比较严重但又够不上死刑的人犯。“刺配沧州”是指在犯人面部刺画标记,然后押送至人烟稀少、土地荒凉的沧州充军,罪行较重者将劳役终身!
沧州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渤海,北靠天津,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宋代时期的沧州是在海河流域的下游,地理位置较为重要,是宋、辽两国作战的军事前沿,不但驻扎军队,而且还有很多重要军需物资存放在这里。这里人烟稀少、土地荒凉,洪涝灾害时而发生,经常被国家作为犯人流放发配的场所。
下面跟朋友们介绍一下犯人为何要刺配沧州?
那么“刺配”是什么意思呢:北宋时期处罚犯人较为盛行的方式就是刺配,也很残酷。它是对犯了国法的人一种惩戒形式,“刺”就是刺青,是在犯人的面额处刺上文字,借以证明和羞辱这个人曾犯过罪。而“配”就是发配的意思,是指把犯人充军押送至指定的地方服劳役。
“刺配”包括刺面、杖刑和流配三种处罚形式,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考据《宋代刑法考》:宋人承五代为刺配之法,既仗其背,又配其人,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者。
“刺配”按其罪责大、小不同而处罚也不一样,分为刺配本州、邻州、500里、1000里、2000里、3000里……的不同刑罚等级。刺青面积也分为“大刺”和“小刺”,凡重罪者刺面较大。而罪行不同刺青形状也不一样,如:凡犯盗罪者刺环于耳后;处徒刑、流刑者刺方形;处杖刑者则刺圆形。所刺内容中还要包括刺配地点,如:“选配XX州(府)牢城”。
“刺配”在一定程度能够起到震慑犯罪的作用,有效减少当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对百姓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护。
在《水浒传》中,有7名梁山好汉被判刺配:豹子头林冲、美髯公朱仝就是被判刺配沧州;青面兽杨志被刺配大名府;及时雨宋江被刺配到江州;玉麒麟卢俊义和铁面孔目裴宣刺配沙门岛;行者武松刺配孟州。
朋友们,这回大家都知道了“为什么总是刺配沧州”了吧?欢迎一起交流探讨!
不请自来。只是看了小编的题目,觉得有些真相要告诉大家。
北宋时的沧州,并非苦寒之地,跟贫瘠更不沾边儿。如果林教头发配沧州,只是作者的臆想罢了。
首先,林冲杀人的地方,是山神庙,而沧州地处冀中平原东部,地势低平,起伏不大,海拔最高17米,最低2米,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也不知这山神庙从何谈起。
宋代沧州沿海盐业生产处于鼎盛时期,仅盐山境内拥有12大盐场,每场官盐年产达五千六百包,每包净重578斤,盐场共占地面积1628顷33亩。北宋时期沧州就有“万家青烟皆煮盐”之说。
《盐山县志》有结语:“盐之为政,始于秦汉,盛于元前,衰于明,仅存于清。”
古代官府盐铁专营,凡是产盐的地方,都非常富庶。北宋文坛领袖苏轼在盐山登上津楼游览,留下“寻君何处典春衫,杏花烟雨胜江南”的诗句。
林教头发配沧州,只是小说家言,作为消遣而已,当不得真的。
为什么总是刺配沧州?
除了历史上被施耐奄为编故事提及过,就是今天各种媒体为自身需要所进行的各种炒作了,究竟为什么,做为沧州的人们也莫明其妙,题主想弄明白?别说头条,就再加上百度也不行,还是找找施耐奄们去打听打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