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短文写了王羲之的哪两件事?

短文写了王羲之的哪两件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009 更新时间:2024/2/3 7:07:07

第一次还带着亲戚朋友去,发现鹅被杀了叹息惋惜多日;第二次愿意替人家写书来换鹅,得鹅后颇为高兴,足见他的率真,执着和坚毅.王羲之爱鹅突出的是他的风霜高洁、幽雅清高、才智不凡、胸怀鸿鹄之志。

王羲之学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编辑本段]译文: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前代人谈论书法的书《笔说》,在他父亲的枕中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亲看他年龄小,恐怕不能领悟,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跪拜,现在就让儿子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三十三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卿的书法都感动我,而况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自称真胜钟繇。”羲之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

关于书法的故事

怀素喜欢写字,但苦于无钱买纸张,就在寺院的住处附近种植了一万多棵芭蕉树,用芭蕉叶练字。蕉叶用完,就漆木盘练字,磨秃的笔埋起来成为“笔冢”。因此,怀素的刻苦使他能成为唐代有名的草书家。

了解一下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造诣:造诣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当代留美书法新秀刘铎曾赞叹:“好字唯之(之,王羲之)”。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葛优的书法怎么样?你如何评价他的书法?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我认为,葛优的书法有一定的传统根基支撑,并有自己的个性凸显,且用笔老道,点画质量较高,技术含量也不算低,在演艺圈内,葛优的书法应为中上乘。上图为葛优书法融通四海。俗话说字如其人。葛优做为影视明星,人品好,演技高超,深受人们喜爱。很少见到葛优在网上晒书法,这说明一个问题:葛优是一个不喜张扬的人,这就是

  • 一位书法大家的姓名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王献之依缸习字》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

  • 坑州在那个省份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杭州,简称杭,是浙江省省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杭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以风景秀丽著称。与苏州并称“苏杭”,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市内人文古迹众多,以西湖风景区最为著名,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

  • 有关黄河的传说。(50-100字之间,别低于50字,少一些好。)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很久很久以前,宁夏非平原,沟壑纵横,无良田,尔德栽黄瓜于山,以河水灌之,瓜长嫩且甜。一日,尔德伏园上,梦青云化叟,谓尔德曰:“今有二风,日中黄风至,瓜蔫,而后黑风至,蒂落。风劲,毋摘瓜。”尔德惊,醒来,不见叟。却见黄风来,瓜蔫,顾叟之云,不动。黑风来,尔德怒,摘瓜小以掷黄河,河裂,又愈之。尔德晕阙,

  • 古代是谁用干了一桶水写书法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2]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

  •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求解答啊!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1,入木三分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

  • 唐朝丝绸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薄如蝉翼,这个形容词来形容唐朝的衣服足够了。这充分说明那时候的丝绸纺织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初中历史课本第二册中国古代史里提到了唐代丝绸很薄,举的例子是一个波斯或者大食的商人来觐见一个唐代官员,他说,官员的衣服很薄,隔着两层就能看到官员胸口的黑痣。但是官员听后哈哈大笑让他仔细观看才发现那官员穿了5层

  • “丝绸之路”的有关故事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西天取经的玄奘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虔诚的佛教徒,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记述古代丝绸之路沿途情况的伟大著作家。贞观三年,他深感佛说分歧,难得定论,“誓游西方”,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古印度)取经,探求答案,“以释众疑”。贞观十七年,带657部经论返归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唐太宗

  • 听了王羲之从小苦练书法啊,最终成为大书法家的故事,你想起了一句什么谚语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怕肯登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吴。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曦之是东普著名的书法家,能写楷草行隶等书法,他的书法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传说,他很赏识张芝的草书,休息时

  •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爱练字,那个人就是王献之。一天,王献之想写一个太字,可刚好用完了水缸里的水,王献之立刻跑到父亲王羲之的书房,让父亲点上太字的那一点。王献之把太字递给母亲看,母亲夸他写得非常好,只有一点似羲之。王献之这才知道自己写的字和父亲比起来,相差还很远哪。从那时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