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蝉翼,这个形容词来形容唐朝的衣服足够了。这充分说明那时候的丝绸纺织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初中历史课本第二册中国古代史里提到了唐代丝绸很薄,举的例子是一个波斯或者大食的商人来觐见一个唐代官员,他说,官员的衣服很薄,隔着两层就能看到官员胸口的黑痣。但是官员听后哈哈大笑让他仔细观看才发现那官员穿了5层丝绸衣服。
古人用什么给丝绸上色的故事
古代的染色方法“染”字趣释作者:吴东平出版社:未知和讯读书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有不少人将“染”中的“九”总写作“丸”,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误,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染”字的结构不了解。“染”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还没有发现,直至小篆中才出现。《说文解字水部》:“染,以缯染为色。从水,杂声。”许慎认为“染”字是形声字,显然不正确。其实“染”字是个会意字。徐铉注:“徐锴曰,《说文》无杂字。裴光远云:‘从木,木者所以染,栀茜之属也;从九,九者染之数也。’”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染”是一个由“水”、“九”和“木”字组成的会意字。“水”是染色必不可少的材料,它是溶解或稀释颜料的重要物质,没有水就无法将色均匀地染在丝绸上。“木”是染料。古代没有我们今天用来染色的染料,染料大多是古人从自然界的草木中获取的。具体地说,“木”就是指前面所说的“栀茜之属”。这就是说,古人常用栀子树的果实和茜草的花作染料。可见“染”字中的“木”指可染色的草木。“九”在古代常用作表示多数,这里指古人染色的次数很多,即指染色的过程。具体是多少次没有定论,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可能低于九次,也可能多于九次。古人染色必须把丝绸放在溶有染料的液体中反复染多次,才能将色染上去。由此可知,“染”的最初义是给布帛等物着色。“染”字的结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给布帛着色使用染料,配制染色液及着色的方法。染色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从“染”字的结构可以推知中华民族很早就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印染经验。《周礼天官染人》:“染人,掌染丝帛。”所谓“染人”,是专门负责印染业的官吏,可见周代我国的印染业就已经很发达了。“染”的本义是“给布帛着色”,所以古人把用笔着墨或颜料写字以及作画等举笔落墨之事也叫染。如唐蒋防《霍小玉传》:“生素多才思,援笔成章……染毕,命藏于宝箧之内。”写字、作画,必须先用笔蘸上墨或颜料,由此用指醮取食物的汁液也叫“染”或“染指”。“染指”的故事出自《左传宣公四年》:春秋时,有个楚国人给郑灵公送了一只鼋,许多人都不知道为何物。此时,大臣子公的食指忽然动起来了,他告诉别人说:“过去我食指一动,就会有好东西吃,看来我今天也将有好东西吃了。”鼋肉煮熟后,灵公于是赐给群臣,却没有给子公。子公很生气,就用手指在锅里一蘸,尝了一口就走了。这就是“染指”的故事。给白色的布帛着色,尤其是着黑色,使其变暗,给人一种使布帛受污染的感觉,由此,“染”引申指“污染”、“玷污”、“沾染”等意思。如《尚书胤征》:“旧染污俗,咸与维新。”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清楚了“染”字的右上角应该是“九”字,不是“丸”字的道理,然而旧时的一些洗染店的招牌却有意在“染”字中的“九”字上加一点,写作“”,这是何道理呢?据说在民国初年,北京一家洗染店特地请来清朝的状元刘春霖为染坊写招牌,当刘春霖写到“染”字时,居然在“九”字上加了一个点。匾额写好后,又注上了“以示不俗”四个小字,以此预示染坊的生意不同一般。从此,好多洗染店都仿效这种做法,有意在“染”字中的“九”字上加上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