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唐朝丝绸的故事

唐朝丝绸的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407 更新时间:2024/2/3 7:06:39

薄如蝉翼,这个形容词来形容唐朝的衣服足够了。这充分说明那时候的丝绸纺织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初中历史课本第二册中国古代史里提到了唐代丝绸很薄,举的例子是一个波斯或者大食的商人来觐见一个唐代官员,他说,官员的衣服很薄,隔着两层就能看到官员胸口的黑痣。但是官员听后哈哈大笑让他仔细观看才发现那官员穿了5层丝绸衣服。

古人用什么给丝绸上色的故事

古代的染色方法“染”字趣释作者:吴东平出版社:未知和讯读书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有不少人将“染”中的“九”总写作“丸”,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误,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染”字的结构不了解。“染”字在甲骨和金文中还没有发现,直至小篆中才出现。《说文解字水部》:“染,以缯染为色。从水,杂声。”许慎认为“染”字是形声字,显然不正确。其实“染”字是个会意字。铉注:“徐锴曰,《说文》无杂字。裴光远云:‘从木,木者所以染,栀茜之属也;从九,九者染之数也。’”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染”是一个由“水”、“九”和“木”字组成的会意字。“水”是染色必不可少的材料,它是溶解或稀释颜料的重要物质,没有水就无法将色均匀地染在丝绸上。“木”是染料。古代没有我们今天用来染色的染料,染料大多是古人从自然界的草木中获取的。具体地说,“木”就是指前面所说的“栀茜之属”。这就是说,古人常用栀子树的果实和茜草的花作染料。可见“染”字中的“木”指可染色的草木。“九”在古代常用作表示多数,这里指古人染色的次数很多,即指染色的过程。具体是多少次没有定论,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可能低于九次,也可能多于九次。古人染色必须把丝绸放在溶有染料的液体中反复染多次,才能将色染上去。由此可知,“染”的最初义是给布帛等物着色。“染”字的结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给布帛着色使用染料,配制染色液及着色的方法。染色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从“染”字的结构可以推知中华民族很早就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印染经验。《周礼天官染人》:“染人,掌染丝帛。”所谓“染人”,是专门负责印染业的官吏,可见周代我国的印染业就已经很发达了。“染”的本义是“给布帛着色”,所以古人把用笔着墨或颜料写字以及作画等举笔落墨之事也叫染。如唐蒋防《霍小玉传》:“生素多才思,援笔成章……染毕,命藏于宝箧之内。”写字、作画,必须先用笔蘸上墨或颜料,由此用指醮取食物的汁液也叫“染”或“染指”。“染指”的故事出自《左传宣公四年》:春秋时,有个楚国人给郑灵公送了一只鼋,许多人都不知道为物。此时,大臣子公的食指忽然动起来了,他告诉别人说:“过去我食指一动,就会有好东西吃,看来我今天也将有好东西吃了。”鼋肉煮熟后,灵公于是赐给群臣,却没有给子公。子公很生气,就用手指在锅里一蘸,尝了一口就走了。这就是“染指”的故事。给白色的布帛着色,尤其是着黑色,使其变暗,给人一种使布帛受污染的感觉,由此,“染”引申指“污染”、“玷污”、“沾染”等意思。如《尚书胤征》:“旧染污俗,咸与维新。”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清楚了“染”字的右上角应该是“九”字,不是“丸”字的道理,然而旧时的一些洗染店的招牌却有意在“染”字中的“九”字上加一点,写作“”,这是何道理呢?据说在民国初年,北京一家洗染店特地请来清朝的状元刘春霖为染坊写招牌,当刘春霖写到“染”字时,居然在“九”字上加了一个点。匾额写好后,又注上了“以示不俗”四个小字,以此预示染坊的生意不同一般。从此,好多洗染店都仿效这种做法,有意在“染”字中的“九”字上加上一点。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丝绸之路”的有关故事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西天取经的玄奘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虔诚的佛教徒,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记述古代丝绸之路沿途情况的伟大著作家。贞观三年,他深感佛说分歧,难得定论,“誓游西方”,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古印度)取经,探求答案,“以释众疑”。贞观十七年,带657部经论返归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唐太宗

  • 听了王羲之从小苦练书法啊,最终成为大书法家的故事,你想起了一句什么谚语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怕肯登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吴。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曦之是东普著名的书法家,能写楷草行隶等书法,他的书法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传说,他很赏识张芝的草书,休息时

  •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爱练字,那个人就是王献之。一天,王献之想写一个太字,可刚好用完了水缸里的水,王献之立刻跑到父亲王羲之的书房,让父亲点上太字的那一点。王献之把太字递给母亲看,母亲夸他写得非常好,只有一点似羲之。王献之这才知道自己写的字和父亲比起来,相差还很远哪。从那时候开始,

  • 米芾的书法水准,能够位列古代书法大家的第几位?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若是把所有古代书法家都算上,那没法排。虽然有一种说法叫“苏黄米蔡”,但据说这样的排名也并非完全公正的。米芾的书法在书法界也算别具一格,多认为以行书、行草的价值最高。他的书法特点就是饱满,笔意挥洒自如,有人说米芾在用笔上已达到了书法的极限。众所周知的,各个形式的书法,其运笔、结体、章法都是不同的,米芾

  • 黄河的变化中,作文200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传承,也是历代中华民族的光荣象征。黄河在我们眼中徜徉,像一个雄壮的勇士,伸着臂膀,挺着脊梁,为中华儿女撑腰。黄河在我们耳中挥动,像一支清脆的短笛,时而婉转,时而激昂,为中华儿女奏响。黄河在我们手中流淌,像一位亲爱的妈妈,哺育我们,感动我们,为中华儿女养育。黄河在我们心中装载,像一轮美

  • 怎样评价米芾的书法?他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米芾(1051一1108),湖北襄樊人。精通书画,特别擅长行书。他的行书达到了很高水平。米芾行书高古脱俗,率真自然。深受二王″影响。一生临过很多名家古帖。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变法境界。他的书法作品气势恢宏,重意趣。在字形结构上,左紧右松,上松下紧,通过倾斜和错位来打造奇特险绝结构。变化丰富。米芾行

  • 比较长江之歌和黄河颂的相似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相同之处:《长江之歌》和《黄河颂》都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它们都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长江与黄河都是我国的代表性景物,也表现了我国的富饶与广阔,更能体现出作者们的爱国之情。长江之歌和黄河颂都是以爱国为主,同样的波澜壮阔,同样的催人奋起。两首诗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扩展资料:《长江之歌》你

  • 传说黄河是黄龙黄帝变的,长江是青龙炎帝变的,是这样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是这样,黄河是黄龙,长江是青龙。它养育了两岸子孙,促进灌溉良田,土地肥沃!发展航运,水电能源用之不竭,鱼虾等水产品取之不尽……更调节了山川秀丽的景色,容纳千百河流乱水,是大禹治水的见证,是我们中华儿值得骄傲的母亲河!传说是古代先民在科学不太发达的时代对一些自然现象的神话。我们祖先在漫长的进化史中,创

  • 关于黄河的神话传说和人物故事(相当简略)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1华夏儿女缘何称炎黄子孙2黄河的故事3鲤鱼跳龙门的传说4林则徐5大禹治水6苏轼历史人物: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俗语、谚语:跳进黄河洗不

  • 米芾是如何处理重复字的?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书法创作过程中,如何避免字形与笔画雷同,是体现一位书家高超技巧的重要方面。通常碰到的问题就是在同一幅作品之中,出现相同的汉字怎么处理?这方面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行书中有很多经典的处理方式,我总结了以下四种,供大家参考:1、改变字形要领:同一个汉字在行书中可以有不同写法,在出现重复字的时候使用不同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