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莲花落,为浙江现存主要地方曲艺形式之一,起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初时,沿门说唱,多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套辞,后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这类节诗据称有18只半,有《娘家节诗》、《长婆节诗》、《分家节诗》、《大衫节诗》等。这些节诗大多取材于民间日常生活或民间传说,一个节诗叙述一个情节较为简单的故事,具有滑稽、夸张、讥讽、幽默的特点。继而开始说唱长篇书目,以绍兴方言说唱,其说表语言通俗、生动,幽默风趣,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唱词通顺流畅,代表性传统长篇书(曲)目有《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以后借鉴和吸收戏剧及其他说唱文艺的本子,出现了如《何文秀》、《百花台》、《顾鼎臣》、《游龙传》、《龙灯传》、《珍珠塔》、《后游庵》等书目。
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唐宋时期兴盛,明清时期普遍流行于民间。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国初期,以蓝印花布为业务的民间染坊遍布桐乡,其中影响较大、历史较长的有石门的丰同裕染坊和崇福的蓝茂丰染坊、协大染坊等。
桐乡蓝印花布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印花织物,以靛蓝做染料印染而成,以蓝、白两色相配,其花纹大多取材于民间传统图案,色调清新,图案淳朴,工艺简单,取材方便,深受群众欢迎。其工艺流程全部采用手工操作,在蓝白分明的图案中,夹有灰干绽裂的冰纹,被称作手工印染的灵魂,这是任何机械印染所无法达到的。
2009年10月,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期以来,泰顺县高度重视廊桥的宣传和传承保护,鼓励支持民间传承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技艺和建造廊桥,民间修建廊桥的氛围浓厚,从2003年至今已建成新廊桥二十余座,在持续开展活态传承实践活动中,使该项目传承人呈梯队持续扩展,培育出4个建桥团队,7位国家、省市县级传承人。非遗传承人不仅在泰顺开展活态传承活动,还被邀请到到其他地方进行传承实践,如衢州的七里香廊桥,苍南的大峨桥、台湾的浙江泰顺廊桥等。特别是2016年三座国保廊桥的灾后修复工程正是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活态传承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物修复”+“非遗传承”的融合更是一次经典案例。
您好!我感觉这是古代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你的家乡过元宵节时有哪些让人记忆深刻的习俗吗?
元宵节这天下午我们要去扫墓
我的家乡在黑龙江省,这里的元宵节会有大秧歌,跑旱船,耍龙灯等民间艺术表演,还有猜灯谜等活动。人们在这一天要吃元宵也叫汤圆,预示着团团圆圆。晚上人们都会走到街上观看烟花,以事庆祝,正所谓元宵节闹元宵。
又冷又硬的玉枕、瓷枕,却为何独得古人恩宠?
又冷又硬瓷枕为何独得恩宠?更得未婚男子恩宠的是这种,它相当于古代“竹夫人”
我国最早枕具产生于商周时期,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现实生活。在当时,富贵阶层追求生活的舒适奢华,多以青铜,金银,各种玉石为枕;而普通的贫民百姓只能以各种木头,石头打磨为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的陶瓷技术的发展,至隋代左右瓷枕应运而生。当时制造瓷枕的所需原料成本价格低,不论是富裕阶层还是贫民百姓都可使用,所以无论南方和北方,均得到了大量推广和发展。
到了唐代,随着制瓷技术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我国在瓷枕制造技术上得到了长足发展。其造型工艺技术更加华丽,釉色有唐白釉、蓝釉、黑釉、青釉等,装饰有印花、划花、合模、堆塑、绞胎、绞釉、三彩、点彩等,品类繁多、美不胜收。
宋代是我国瓷枕的大发展大爆发时期,在这个时期,不但有了能供人睡眠的瓷枕,还进一步发展推广了医用的脉枕、蔚枕、警枕等一系列专有用途的瓷枕。
古代刻“家国永安”的警枕
更为有趣的是,还有一种瓷质美人枕,夏天因天气炎热多,未婚男子在睡眠时把此类瓷枕抱入怀中,因瓷枕阴凉抱入怀中以此得以安慰,功能与古代的竹夫人类似。
南宋定窑美人枕
纵观瓷枕的发展史,除了技术工艺因素外,瓷枕的确有它的独特价值与作用。
第一,瓷枕发展与古人长发、盘发有关。在古代无论男女老少都是留长发的,尤其是妇女要束发髻,瓷枕因其在睡眠时接触面窄,束好后不用每天打理发型,睡醒后发髻也不会蓬乱。富贵家庭好一些,有女仆帮其整理发型,普通家庭就不方便了。
荷花纹黄釉脉枕
第二,早期软枕价格昂贵,瓷枕则相对低廉。特别是在明朝以前,软枕的使用并未在贫民百姓中普及,丝绸类纺织品仍然是一种奢侈品。在元以后随着棉花在市场上大量的应用,黄道婆提高了纺织工艺,棉布得到了发展和应用空间,使一般的民众也可以使用价格比较低廉的软枕。
而最接近我们现在使用的枕头,专家们认为在明代之后。随着我国的纺织业发展而产生,尤其是在明代,我国丝绸的华丽精美,印染、刺锈、镶嵌工艺越发成熟,使得软枕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软枕因其做工精美、睡眠舒适、应用方便,价格低廉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青睐,瓷枕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了解更多瓷器玉器收藏知识及鉴定经验,欢迎朋友们关注“骨董王”,谢谢。
可能是夏天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