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如何评价曲艺名家刘兰芳?

历史上,如何评价曲艺名家刘兰芳?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663 更新时间:2024/3/2 9:06:15

刘兰芳老师,说书大师、有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着名评书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老评书艺术家、曲艺表演艺术家、曲艺名家。

说书、讲古、劝人方几句话便是风云过眼,再举扇又是市井千年,评书是陪伴百姓生活再亲切不过的传统艺术,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说书人闪亮登场。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一位女性评书演员逐渐以独具魅力的说演风格贴合时代的艺术形象站上神州舞台,成为几代人共有的文化记忆,她就是刘兰芳。

“世上生意甚多,唯独说书难习,说表评叙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急、装文装武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戏,我(自己)给您说一段《岳飞传》”“大宋朝八帝徽宗年间,在相州汤阴县孝悌里永和庄住着一家…在鞍山广播电台的资料库里保存着刘兰芳当年录制《岳飞传》的原始音频,高亢明亮的嗓音、坚实圆润的吐字、张弛有度的节奏,至今听来、依然经典。1944年,刘兰芳生于辽阳一个鼓曲世家,母亲刘茹莲和大姨、二姨都是东北大鼓艺人,带着年幼的她四处漂泊卖艺,跟随家人泡在书馆的刘兰芳从小就“熏”下了《忆真妃》、《马跃檀溪》等名段,到了1959年评书演员杨呈田在台上说书,无意中发现台下有个小女孩听得认真,了解到刘兰芳的家传背景后便把她带到了鞍山市曲艺团当学员。杨呈田老师是伯乐,有一次刘兰芳她到许长好茶馆听书,就听的杨呈田老师的《杨家将》,他就发现有个小姑娘在这听书,就问叫什么,她说我叫刘淑琴,你干嘛学说书,她说学,那我见见你母亲,他跟她母亲当时怎么说的她不知道,后来告诉她了,他问她母亲说,叫你的孩子到鞍山曲艺团去吧、那里正招收学员、你乐意吗,她母亲特别高兴,因为家里特困难还有弟弟妹妹一大堆呢,生活很艰难、走一个人就少一口人吃饭,自己就是因为生活困难中学二年毕业,没上三年就辍学了,也就是为了说书,就这样带着狗脖子粗的个行李卷丶也没有什么衣服、就到鞍山曲艺团了,从此就进入了鞍山曲艺团当学员,到那就如鱼得水了,因为有二十多个学员都在那学习,唱二人转的、唱大鼓的,西河的还有说评书的,应该说感谢杨呈田老师给她这么一个机会,要没有那个机会进曲艺团自己也没有今天。

素有评书之乡美誉的鞍山为刘兰芳艺术生涯的起步提供了难得的社会土壤。王俊明说:“他们鞍山市曲艺团是在1956年建团,建团的时候正是在国家经济形势最好的时期,那他们鞍山也不例外,鞍山因为是祖国的钢都,是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所以鞍山有14万产业工人,所以鞍山当时的经济形势也是非常好,这样良好的经济形势促进了我们文艺的发展。当时国家的文艺政策也是双百方针发表的那个时期,所以经济形势好、文艺政策也好,这样的话我(他)们鞍山就是吸引了很多全国各地这些评书名家云集到鞍山。当时他们鞍山中青年的优秀的评书演员当时就有二十六七位,十四万钢铁工人他们都是三班倒。三班倒呢,就会有很多闲暇时间都踊跃的来茶社里边听书。当时鞍山的茶社分布在鞍山的四个城区其中有铁西区、铁东区、立山区,还有郊区,这四个城区大概有三十多家茶社,每个茶社上座率都能达到最少都得六成以上,这样的话就促成了鞍山评书事业当时的繁荣景象。”

刘兰芳先后跟随鼓曲艺人孙惠文、赵玉峰、盲人弦师阎春田等学唱鼓书,并由孙惠文赐艺名“兰芳”,取“妙兰奇芳”之意,艺谚有云“只许人家不听,不许自己不会。”台上赵玉峰说《三侠五义》,孙惠文说《呼杨合兵》、《三下南唐》,杨呈田说《岳飞传》、《杨家将》,刘兰芳天资聪慧、博采众长,16岁便正式登台,从心里感谢鞍山曲艺团的说书的老师,说书这行你得有个前提,过去很保守,他不教,都是一个老演员一辈子琢磨出这部书是自己的底活,也就说到哪都能够赚钱,有观众。你说我是艺术家不行,没有听众,你吃什么呢,他就指着这个吃饭,所以轻易不教,有那么句话“宁传十锭金,不传一口春”,就是说我给你拿个十块二十块不要紧,噢那阵儿不能那么论,就是说几毛钱和一块两块的可以,不教你业务;唯独鞍山曲艺团可以随便听书,他们有五个茶社,每天有三工演员、就十五个说书人你随便听,过去是不行的,你听书往外撵你、就告诉他出去吧、不许进来。不但随便听,而且谁问到谁都教,说书里分唱西河大鼓还有评书,唯独自己就一个唱东北大鼓,鞍山曲艺团虽然也上百人,只有一位老师唱东北大鼓,就是她的女先生叫孙惠文,那么指令将来她就听她书,弦师也一个,盲人阎春田,由他给她吊嗓子,她听孙老师的书,可是学习怎么办,集体有一个教师就是赵玉峰师爷。她呢,也受杨田征老师影响给她念的《三下南唐》、《呼家将》,人家是无私教的,杨呈田老师教他们的《岳飞传》,受这些人影响,如果没有他们无私的基础,自己没有今天,这个情一辈子也报答不了,这是什么,传承。无意间就把他们的艺术传承给“我们”了,刘兰芳她应该说新中国是培养起来的说书演员,感谢他们,永远感恩。

鞍山曲艺氛围十分浓厚,评书演员经常受邀到电台录制节目,在年轻一代评书演员里已有小成的刘兰芳很快就被电台编辑李喜元选中、参与一些短段的录制。李喜元言:“当时到电台,书场说书它跟广播评书不一样。广播评书它有个条件,它局限性比较小,要求比较高,因为广播评书是听觉性艺术,只见其声不见到人,它不是像评书演员在舞台上,舞台上讲究手眼身法步,都可以比量比量,那广播是靠语言来化妆、比较难些,最主要是声音化妆,声音上得比较好,所以当时选几个年轻人、声音都比较不错,特别当时刘兰芳声音比他们都强一些。因为从自己个人来看,感觉她声音气质好、说话清楚。70年代末,李喜元再次找到刘兰芳准备录制一部传统长书《岳飞传》,录制新书得先有底稿,说书大家杨呈田所教的书道子多有散佚,民间关于岳飞的资料零散多样、版本众多,不足以支撑电台录制,刘兰芳决定重新编写《岳飞传》,面对浩泛的资料,刘兰芳的丈夫王印权当仁不让两人决定一起编纂新书。王印权年长刘兰芳四岁,是著名快板书大师李润杰的高徒,为了支撑妻子的评书事业,多年来王印权牺牲了自己大量演出机会甘当人梯、从旁协助。王印权说:“他们找了一些当时两宋农民起义的书,和岳飞有关系的他们找了一些资料,给刘兰芳再回忆当初跟老师怎么学的,这样重新要编书,就这样经过这个努力吧他(我)们就把提纲写出来,这个提纲就和原来跟老师学那个又不一样了。因为她老师学的时候那个原本里面还有一些封资修的东西啊,还有一些污蔑农民起义的、一夫多妻的、还有一些迷信色彩的东西,他们重新就把它经过加工整理,大致呢经过了四个方面的工作,删丶改、补、移,删掉一些不能说的,还有情节很好、他们就把它改一改;还有补,补充。是原来在岳飞这一生戎马生涯当中还有没写到的他们经过查资料他们把它补上。还有的移,移是移植,就其它的艺术形式他们把它移过来放到评书里头。

王印权与刘兰芳从图书馆旧资料里找来《说岳全传》增删补移、完善内容,为了跟上录制的进度两口子每天都要分上下半夜倒班赶工,第二天一早,刘兰芳带着经王印权润色定稿的梁子直接去电台录书。“夫妻俩忠厚老实、和睦邻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们是有求必应,老来得子、取名岳飞字鹏举,办满月那天亲戚朋友街坊邻居都来吃酒贺喜,大家正在吃酒,忽听街上有人高喊,不好了…”(评书《岳飞传》片段)夫妻二人的通力合作终于迎来收获的时刻,1979年9月从鞍山电台起步全国有六十多家广播电台播出了刘兰芳的《岳飞传》,刚满36岁的刘兰芳借助天时、地利、人和一书成名天下知。反响大家都挺爱听,首先感觉到就行开始收到信,是吧,这个来信之后,他们打开一看、都是收听《岳飞传》以后的感想,说《岳飞传》太好了,故事我们也爱听,岳飞又是爱国的,这个我们要向他学习,来信都是这样内容,一封两封三封四封,最后每天都要收到十封二十封,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到六十封这来信,邮递员就说了,我成了刘兰芳的专业户了。刘兰芳书迷宋荣存说:“自己是从1976年开始听的,那时好多人都挤着去听《岳飞传》去,听刘兰芳的故事很感人,刘兰芳说评书的时候大街小巷晚上几乎都见不着人,人都不出来,都在家里听评书呢,所以那时候社会治安也好”。说岳之后,当时的中国曲协主席陶钝建议刘兰芳说演陈毅,为了讲好陈毅,刘兰芳潜心揣摩人物、收集资料,从1982年开说《挺进苏北》为《陈毅传》热身算起前后用了20年时间,终于推出《一代儒将陈毅传》这部新编大书,最终陶钝为她题词“岳飞爱国陈毅忠党,说好两传此生不罔》”,从辽宁走向全国舞台的刘兰芳笔耕不辍、作品涉猎中外,从传统评书《杨家将》、《呼家将》到《姑娘万岁》、《古今荣耻谈》,再到近些年推出的《彭大将军》、《红顶清风》,刘兰芳展现出了不同于前辈艺人的艺术特色。吴文科说,“刘兰芳她是新时代的新的北京评书表演艺术家,她的审美基调是昂扬的、英雄主义的、悲壮的,自己认为她的书在舞台上、书台上精神气质无论从表演的语言和她表演的内容都比较清新刚毅,不是感觉从坟墓里挖出来瓜皮小帽、长袍马褂,同样是历史故事、同样是传统题材、传统节目在她的口里面感觉到比较清新、比较刚健,是立起来的、拔起来的,拔地而起的一座山峰,是有精气神的一种创造,不是那种趴着的、瘫着的、亦步亦趋的,然后被动的消极的去转述、仅仅说把这个我们过去传统的词背出来或者把那个东西讲出来。

“新春佳节,万象更新,在联欢会上,灯火通明,五彩缤纷光芒四射,照亮各个角落,墙壁上一边是二龙戏珠、一边是鸳鸯戏水,这边是鹤鹿同春、这边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宝珠绚丽夺目,鸳鸯戏水…”,这段《祝您福寿康宁》体现了刘兰芳作为女性评书演员吐字、润声、归韵的鲜明特色。第一感觉她的口风语言、语气、声音造型女性型这点很强,她就一下子跟男性就分开了,而男性可能更注意内在的质感,对语言本身的打磨不太讲究,一般来说至少不是过分的去讲究,但是你看刘兰芳说评书,她那个声音、语言、语流、语速、语气、语势、语音、语言韵味比较美,叫舞台腔足足的、杠杠的感觉,所以任何时候听她说书,一张嘴一听声音,当然她的声音太有特点了,声音非常好听。

“南宋时期金宋两国在爱华山前展开一场殊死战斗,大金国四郎主完颜兀术…手眼身法步,严喜缓谐逗,每份凭语调,举止看性格。《岳飞传》出场人物众多,刻画角色时的动作说演,文臣武将的身法尺度刘兰芳都会充分考虑到女性演员的分寸与火候。自己是说女人说东西跟男人不一样,要说那个武老二那个、很多东西,那是我们认为就女人就少,女人的语言有限,吃亏啊,男的说热热闹闹一个包袱哈哈一乐,一笑三迷糊,女人就不行,专凭说功很有难处,但是一个行业有一个业的行规,应该恪守行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要视察江南,他想买一匹上等好马,康熙换上便衣微服悄悄离开皇宫到骡马市去买马,康熙怎么打扮呢,头戴瓜皮帽,身穿灰色长衫,腰系丝绦,手拿折扇,腰里边在这儿挂这么大个翠牌,挂牌子干什么呢,装饰品,不但现在年轻人腰也有…,集生旦净丑于一身,冶万事万物于一炉,丝丝入扣、细腻生动的神态刻画是刘兰芳舞台艺术的又一特点,哪怕是瞬息间不太会被注意到的一个眼神,她都绝不放过,往哪看、看多远,全有讲究。刘兰芳徒弟王双凤说:“她的一招一式,她说你看你的手,顺着手你要手这么指,你的眼睛就顺着你手的方向往前看,你不能看着你手,她说你看、她说眼睛、再一看,往远处,你仿佛就看见了东西,但是你要看手、你看你的眼睛就很短浅,她说你在表演有的时候就是一个眼神、一个神韵这个神态。”

评书名家刘兰芳,口齿伶俐吐字清晰字字入耳,按辈分虽然排不到第一,但表演技巧基本功全国绝对第一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一个人可以DIY出哪些有意思的手工?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鸡血藤手镯鸡血藤是一种著名的中药材,有风除湿的疗效。这种藤的韧皮部里密布分泌管,排列成赤褐色的圆环状。分泌管里充满着棕红色的物质,比如鞣质、还原糖和树脂等。用这种藤做成的镯子,即为藤镯。鸡血藤手镯制作过程:第一,首先是泡,把藤刷干净是非常重要的,开头打好了后续就少了很多难题。大概要泡半天或者用温水泡

  • 花蛤、蛏子、蚬子、蚶子、蛤蜊、海瓜子、贝壳都有什么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他们都是威海的海鲜特产,区别就是长得不一样,吃起来是一样的鲜,接下来我就一一介绍。花蛤因贝壳表面光滑并布有美丽的红、褐、黑等色花纹而得名。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壳顶稍突出,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花蛤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物美价廉,煮食、凉拌、爆炒、做馅,味道均佳。除鲜食外,可制罐头、

  •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500字在宁夏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可是他们自恃本领高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时20个儿子常常明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面来各个击破

  • 给我介绍一下李恪吧~!李世民的儿子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据史料记载:从《旧唐书》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和《新唐书》的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可以明显看出,李

  • 歌曲《蜀绣》里有哪些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蜀绣》的歌词穿越时空,以一位成都绣娘的视角,含蓄地描绘手中绣制的锦图,表达她对爱人和家国的情深意重,进而展现蜀绣自唐代起源的历史故事。《蜀绣》作为蜀绣文化主题曲,有着唯美浓郁的中国情成都风,歌词大气、曲调婉转悠扬,表达了一个成都绣娘对刺绣、丈夫和家国的深情。这首歌曲是特意为推广四川的蜀绣而作的。蜀

  • 天天宅在家,晒一晒陪你度过假期的美食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美食来了[捂脸][捂脸]素炒青菜苔,油绿清香,吃起来感觉比美食还要美,是下午去水果店买水果,水果店老板送的爱心菜,见着有份清水煮玉米,营养健康,去脂排毒,不用担心晚上吃了会长胖[耶][耶]芹菜素饺,加之葱姜蒜沫、生抽、香醋、麻油调味,吃起来满口香香[钱][钱]天天宅在家里,运动量减少,健康很重要,吃

  • 翻译吕氏春秋中的一个寓言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

  • 你见证过哪些神梗的诞生?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1.老爸买了20年的双色球,终于中了2600万元大奖。他为了我儿子上学方便,给我们买了一套学区房。去接儿子放学的时候,发现门口有个买火烧的大爷。他的火烧做的味道特别好,我也经常照顾他生意。这个学期开学,突然发现他改行卖葱油饼了,我好奇的问他:“大爷,你之前买那个火烧生意多好啊,怎么不卖了?”大爷沮丧

  • 年糕的故事传说的名字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

    年糕故事每逢新春佳节,我国民间有吃年糕的习俗。有的说,这习俗从周代开始,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由于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所以过年吃年糕就含有庆贺五谷丰登的意思,也有取“年年高”的谐音,含有希望日子一年胜过一年的寓意。年糕到底始于何年?何人创制?现已无从查考了。在江浙一带,至今流传着另一种说法。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一只小羊和一只高大的骆驼相遇了,恰好骆驼肚子也饿了。于是,它就抬头吃起了树上的树叶,吃得很开心。小羊见了也十分眼红,它见那树太高,怎么跳都够不着。这时,小羊和骆驼同时发现了一个木栏中有许多又鲜又嫩的小草,骆驼十分为难,因为它的个子太高,无法钻进去吃草,可它舍不得这一片小草,这回,小羊笑着钻进木栏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