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起源极早,经过上千年的流传发展,成为中国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之一。
剪纸源于彝族原始巫术之驱邪剪纸,后与汉族地区的民间婚丧嫁娶图案剪纸、日常生活之鞋样、衣饰、窗花等剪纸图形图案相融汇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剪纸流派。
“剪纸”深受四川城乡人民的喜爱,它是以民风民俗与民间绘画相结合,地方特色浓郁的民间艺术,在四川及各地城乡广为流行,至今有上千年历史。它形式多种多样,有喜庆系列,祈福系列,装饰系列,生肖系列,民风民俗系列,名人系列,山川风物系列,民族风貌系列等,给群众带来艺术享受,给节日带来欢乐的气氛,其有别于其它艺术的特点是雅俗共赏,群众易于参与互动。
巴蜀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兼容,其最主要的体现则是几千年来多次的、大量的移民入川,是巴蜀先民在族源和血统关系上的大融合。从这一角度来说,巴蜀文化的主要特点也可以说是一种以移民文化为载体的兼容。对于笔者此次所研究的剪纸艺术,它兼容并蓄,拥有南、北方剪纸的共同特点。
因此,很难说它的形成与巴蜀文化没有任何关联。相比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江苏、湖北、广东等省的民间剪纸艺术,四川地区的剪纸,似乎不那么被人所熟知,也很少有学者悉心研究过。但它的的确确就作为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而存在,且在四川省境内遍地花,也具有自己传奇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四川地区的剪纸艺术有如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那样粗r、豪放;又有如华中、华南的精细、婉约,在兼容南北剪纸风格的特色下,又自带本土风情。而相比四川其他地区的剪纸艺术,自贡的剪纸总体风格更为精雅细致,造型婉约,线条缜密,因此被誉为四川剪纸艺术两大流派(自贡剪纸、川北剪纸)之一。
自贡剪纸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四川剪纸,明清时起源,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得以扛鼎四川,走出国门,所以自贡剪纸代表四川地区剪纸的最高成就是当之无愧的。2009年,“四川手工剪纸”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武胜剪纸、唤马剪纸、平武剪纸、自贡手工剪纸、涪城剪纸、仪剪纸一共六个地区的剪纸,六个地区的剪纸也各有特色。
“四川剪纸”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武胜剪纸、唤马剪纸、平武剪纸、自贡手工剪纸、涪城剪纸、仪剪纸一共六个地区的剪纸,六个地区的剪纸也各有特色。
什么是刻纸
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的故事,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剪纸的工具,一般只用一把小剪刀;有的职业艺人则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制,称为刻纸。剪纸艺术的制作过程分起稿、剪刻、粘贴、揭离和成品的调整修改。其中剪是重要的一环。剪纸作品要求绘画、构图图案化,形象要概括、变形、简练清晰,讲究虚实对比,线条规整流畅,彩色对比强烈、明快。由于各地区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因而剪纸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大致可分为简刻与繁刻二类。我国北方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著称,属于前者;南方以构图繁茂,精巧秀美闻名,则属于后者。随着剪纸艺术的广泛交流,各地区的剪纸的风格也在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