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一天,一个叔叔骑着一辆绿色的自行车飞快地奔驰着,因为路面不平,所以车子上下颠簸的厉害,突然把绑在车后座的一棵白菜给掉了下来,可是,这个叔叔一点都没发现。这时刚是放学的时候,小明和小力看见了这一切,小明马上撒腿就追,一边跑一边喊:“叔叔等一等,”叔叔没有反应还是拼命地骑着自行车。小明急中生智双手拉住自行车后座,叔叔吓了一跳,马上下了车指着小明大声地说:“你这个小朋友怎么这么调皮,我要告你家长。”正在这时小力抱着大白菜上气不接下气跑了过来:“叔叔,您的白菜。”叔叔这才恍然大悟举起了大拇指表扬了小明和小力:“你们真是个好孩子,我刚才错怪你们了。”小明和小力异口同声地说:“没关系,叔叔再见。”说完他们俩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同样是在水里游,为什么一些鱼类左右摆尾而哺乳类是上下摆尾,哪个效率高,为什么?
题主观察很细致,确实是这样。在水中左右摆尾前近的动物包括鱼类(比目鱼刚生下来也是左右摆尾前行的,长大了才躺下)和海洋爬行动物,它们长着与水面垂直的尾部;所有水生哺乳动物都长着水平的尾鳍,靠上下摆尾前行。这问题比较复杂,要解释清楚,咱得从远古开始说。
图:垂直尾鳍的鱼类和水平尾鳍的海豚
悲催的哺乳动物祖先从二叠纪中期开始,合弓纲动物(只有一对颞颥孔,包括类哺乳爬行动物,也就是哺乳动物的祖先)开始衰落,最后只留下了原始哺乳动物这一根独苗。同时双弓类的爬行动物们却开始壮大,逐渐占领了海洋陆地和天空。哺乳动物祖先的生存空间疾速缩水,为了避免灭绝,它们只能缩小体形,昼伏夜出(恐龙家族夜间视力普遍不咋地),在爬行动物的阴影下艰难求生。
图:水龙兽,类哺乳爬行动物最后的辉煌
为了适应夜行,哺乳类进化成了温血动物;为了利于奔跑逃命,哺乳类将四肢挪到了胸腹下方,起跑时脊椎配合四肢下弯上扬,共同发力,这使哺乳动物在速度上一直胜过爬行类一筹。都看过《动物世界》吧,草原上高速奔跑的哺乳动物都是上下摆动躯干,配合四肢动作共同驱动身体的。
图:
注意这大猫咪脊椎的动作
重返海洋陆地脊椎动物中,爬行动物鱼龙率先返回了海洋。它们四肢长在身体两侧,并没有经历哺乳动物祖先那样的结构剧变,所以回到海洋的鱼龙和后来的沧龙等都延用了鱼类的设计,长出了与水面垂直的尾鳍,靠左右摆尾驱动。
图:鱼龙
等到6000万年前哺乳动物重返海洋时,由于它们的身体结构、行走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它们延用了在陆地上奔跑的模式,演化出了平行于水面的尾鳍,继续靠上下摆动脊椎和尾椎驱动前行。
图:已灭绝的早期鲸类,龙王鲸
哺乳动物的内脏结构也不适于左右摆动身体。就说人类吧,咱们有5片肺叶,左二右三,左右摆动身体的话会压迫肺部,对呼吸造成影响。你试一下,屏住呼吸站在那里左右摆动上半身,你会感觉到气流在你两侧肺叶间来回流动。这并不会提高你的呼吸效率,反而会影响肺的充气和排气。
爬行动物中,恐龙“意识到了”这个缺陷,所以你看所有需要高速奔跑的恐龙都是两腿着地的,这样能避免身体左右摆动对呼吸的影响。
图:龙中博尔特,盗龙类
鱼类模式与海豚形式哪家强原始鱼类的脊椎压根儿就没有上下摆动的功能,它们靠摆动体侧的两对鳍来解决俯仰问题。脊椎上下摆动的功能是两栖类开发出来的。就是说,鱼类几亿年都用左右摆动方式驱动并不是因为这模式有多强,而是在远古根据自身骨骼特点和肌肉分布情况做出的唯一可行选择。
图:鱼类始祖,文昌鱼
今天的海洋中,速度最快的生物旗鱼是用左右摆尾模式前行的;食物链顶端的生物虎鲸则是用上下摆尾的蝶泳方式前行的,所以很难说两种模式谁更先进,要我说,半斤八两。
如有谬误,烦请指正。欢迎喜欢科学的朋友们关注:纯野生科学家。专业化繁为简,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学小知识。
生理结构不一样,鱼有鱼泡,不用担心浮力,只需控制左右行驶;哺乳动物在水里需要上下保持浮力,上下拍动是最好的方式。以上纯属我粗俗的看法。[呲牙][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