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合肥包公祠有什么历史故事

合肥包公祠有什么历史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748 更新时间:2024/3/28 7:22:23

祠堂西南之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读书,以为纪念。祠堂东南角的廉泉亭,亭中有井,亭内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记>,记中说:有一个太守喝了这里的泉水,头痛欲裂,原来他是个贪官;而几位举人饮了此水,顿觉水甜如蜜,原来他们都是好人。故此井名为“廉泉”。现在合肥已生产“廉泉”啤酒.以表达对包公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关于亭外的包河还有一段故事:仁宗皇帝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时,还将半个庐州城赏赐给他,谁知包公却说:“臣作官是为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是为了请赏,所以我不要。”仁宗听了暗暗称赞,但又觉得一点不赏赐,心里又过意不去,于是就说:“那就把包家门前那段人工河赏赐给你吧!”包公想:河不比田地,不好分,不好卖,富不了,也穷不尽,就谢恩接受了。说也奇怪,世上的藕,丝都很多,而且藕断丝连,可是包河里的藕,丝却很少,人们说:这是因为包公无私的缘故。回澜轩在正殿之西,东、北临水,古时为官宦、人避暑饮宴之处。此外,包公祠里还有“直道坊”和“清心亭”,此乃包拯《题郡斋壁>里的诗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认为清廉是治世的根本,正直是为人的准则。所以包公祠不仅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游览胜地,又是寓教于人的好地方。包公干嘛要用三口铡刀?案犯的脖子在三口铡刀下会有什么不同感觉?勿庸置疑,任案犯的脖子到了任何一把铡刀下,感觉绝对是一样的,不会因为是龙头铡感觉就会轻松一点。由此可以断定,三口铡刀下的斩首,感觉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皇亲国戚与庶民绝对不在一个档次上。包大人是个大清官,硬把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犯罪与庶民同罪,已属不易了。也许,封建社会的清官也摆脱不了封建等级的束缚;也许,是包大人办案的一个策略,为了达到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犯罪“与庶民同罪”的目的,以不同等级的铡刀来铡同一犯罪性质者的人头,效果一样。哈哈,如此想来,管它龙头、虎头还是狗头铡呢,铡下案犯的人头,才是目的,才能显出清官的高明铁面无私的传说包公祠的前面有一条包河(据说是古时合肥的护城河)。导游把我们带到护城河旁,很认真地给我们介绍了河中的两种水产。包河中长满了荷花,此时开得正旺,非常好看。导游介绍说,其中有一种荷所生的藕与众藕不同,折断后没有丝连着。我们听了也觉得好奇。导游接着介绍说,包河中产一种鱼,浑身黑色,无论是煎、炸、煮、炖,都不改变颜色,当地人叫做铁面鱼。藕无丝,鱼铁面。哈哈哈,铁面无私呀?!一经导游说破,大家才真正明了这个传说的含义,不禁拍手叫绝。这样的传说很多,说明老百姓尊崇包公这样的清官,呼唤包公这样的清官,众望所归,民心所啊。为啥包家的祠堂家修包公为官,两袖清风。为何包祠占地那么大,房间那么多?原来,包公祠本不在合肥市,而在其东面二十多公里的肥东县。后来,皇帝册封包拯为“孝肃公”,包公肥东县的后世同乡、清朝中堂大人李鸿章出资,在合肥为其同乡先辈修建了此“包孝肃公祠”。包大人与李大人,都是安徽肥东县所出的大名人,两个大人的口碑在老百姓中完全不同,甚或是尖锐对立。为何李大人肯出巨资为包大人修祠堂?假如包大人在天有灵,得知是李大人出资为其修祠会有何感想?对此,大家都不得而知了。

包公祠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包公曾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拯禀性峭直、刚毅之意。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虎,狗铜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包公祠有正殿、回澜轩、清心亭、直道坊、东轩等建筑。祠两侧外廊门拱上刻有“廉顽”、“立懦”四个醒目大字,在“包孝肃公词”大直匾下黑漆大门上,书有红底金字的对联“忠贤将相”、“道德传家”。包公祠正门的门楼并不显赫,青砖黑瓦,飞檐翘角,就像代一户普通人家,平淡而朴实,只是门前凸起的石鼓,门楣上“包孝肃公祠”五个金字,彰显着包公曾经的地位。这“孝肃”二字,是宋仁宗赐给他的谥号,是对他身前美德的嘉奖。他是一个孝子,父母身体欠安,他便在前端水送药,极尽孝道,一度弃官不做。包公祠的正堂,供奉着用檀香木雕刻的包公彩绘像。包公白面、长髯、儒雅、端庄。他坐在神坛上,左立捧印文官,右立持剑武吏,案几上放着令箭、朱笔、虎头签、惊堂木等,仿佛升堂在即。令人颇感兴趣的是这个包公并非黑脸,而是一个白面儒生,额头也没有日月阴阳眼,或许这才是“包拯”真实的尊容。祠堂西南之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读书,以为纪念。祠堂东南角的廉泉亭,亭中有井,亭内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记》,记中说:有一个太守喝了这里的泉水,头痛欲裂,原来他是个贪官;而几位举人饮了此水,顿觉水甜如蜜,原来他们都是好人。故此井名为“廉泉”。现在合肥已生产“廉泉”啤酒。以表达对包公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有创造力的名人事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爱迪生不就是在爱迪生小的时候,他经常到邻居缪尔温切斯特的家的碾坊玩。一天,他在温切斯特家的碾坊看见温切斯特正在用一个气球做一种飞行装置试验,这个试验使爱迪生入了迷,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满了气,一定会升上天。几天后,爱迪生把几种化学原料配在一起,拿给父亲的帮工迈克尔奥茨吃,爱迪生告诉迈克尔奥茨吃了这

  • 李宁的创业经历?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1989年退役后,李宁加盟广东健力宝集团,创立了李宁体育用品品牌,并以赞助90年亚运会中国代表团为机遇,开始了李宁公司的经营业务,从而开创了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的先河。1995年,李宁公司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领跑者。1998年,李宁在广东佛山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运动服装和鞋的设计开发中心。对大多数当时

  • 说说你的春节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实在有拂你的好意邀请,今天腊月廿七在家里做个全面卫生,真的没有来得及回答你的和所有的悟空问答题,最近几天看头条连个五“福”也集不齐,实在没有财运,待忙好了过一个快乐年,好好抢红包图个吉利,来年不搬砖可以有饭吃了!哈哈腊月24有钱纪灶王爷,无急燥,开始办年货,二九弄饺馅,贴对联,放烟花,三十团圆,初一

  • 宝葫芦的秘密里面奶奶给王葆讲的那个故事有好多里面有张三李四和赵六张三去旅?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李四是一个喜欢远足旅行的人。有一次,他想到东海去看一看。于是,他就背上行囊,向东海方向走去。他翻越了三十三座大山,过了三十三条大河,终于来到了东海之滨。当他看到波澜壮阔的东海时,不禁为之赞叹。正当他想吟诗一首时,突然一阵大风刮来,他赶紧闭上眼睛,过了好一会儿,风才停。当他再次睁开眼睹,眼前已不再是汹

  • 管宁和华歆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管宁割席原文:管宁,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xuanmian)者过门.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译文:管宁和华歆都是汉末人。一天早晨,两个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

  • 包公的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1、包公铡陈世美《铡美案》讲述了北宋年间,民女秦香莲嫁给书生陈世美为妻,然而其夫进京赶考,数年无音信。适逢家乡连遭荒旱,公婆饿死,香莲带领儿女进京寻夫。到京后,得知陈世美考中状元,并招为驸马。陈世美寿诞之日,香莲闯宫而入,陈竟昧心不认,反将香莲母子三人赶出宫去。三朝元老王延龄得知此情后,教香莲假扮唱

  • 天津关于春节的非遗文化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谈到天津关于春节的非遗文化,杨柳青年画一定名列其中。杨柳青地处天津西青区,它的年画制作在清朝中期达到了全盛时期,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带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成为名副其实的年画之乡。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萃取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曲

  • 有故事的人,有故事的年,你有什么和过年有关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不同年代的过年体会是不同的,童年时候盼过年是吃美食穿新衣的诱惑。少年时盼过年,是改善生活吃饱饭的诱惑。青年时代盼过年,是下乡知青对回家田聚的诱惑。中年时盼过年,诱惑已不再,改革开放生活好,平时与过年差不多,只是除夕的央视联欢会还有一点诱惑。老年后不再盼过年,节日的快乐与盼望儿女回家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 春节快到了,你曾经历过春运的什么故事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前一年我买了一趟由深圳发往四lll的加开的漫车,一路上走走停停。漫车有几样不好,夜晚没水,春运其间,很多人,拥挤不用说,最难的是上厕所,还有就是国民的有少数人的低素质,让人很反感。上厕所后,不冲,吃过的饭盒丢进马槽里,少部分人只接垃在上面,久而久之,越聚越多,溴气迷散在车箱里。我跟一位川大姐将行李放

  • 轩墀曾宠鹤,畋猎旧非熊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前一句说卫懿公故事,懿公养鹤,敞庭轩车,食禄封爵,称“鹤将军”,民间有歌鹤食禄,民力耕;鹤柬轩,民操兵。狄锋厉兮不可坯,欲战兮九死而一生!鹤今何在号?而我往往为此行后一句用文王访姜尚的典故,周文王田猎于渭水,卜曰;所获非龙非,非虎非罴,乃伯王之辅。果遇太公于渭水之阳“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要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