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创新事例 故事

创新事例 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936 更新时间:2024/3/26 12:38:26

发现促胰液素的故事

1902年,法国科学家韦尔特海默尔发表了一篇论,声称在小肠胰腺之间存在着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他发现,将相当于胃酸的盐酸溶液注入狗的上段小肠时,会引起胰液分泌。他进一步实验,发现把狗的一段游离小肠袢的神经全部切除,只保留动脉和静脉与身体其他部分相连,当把盐酸溶液输入这段小肠袢后,仍能引起胰液分泌。尽管如此,他仍根据当时传统的神经论主导思想,错误地认为盐酸引起的胰腺分泌是一个“局部分泌反射”一个顽固的神经反射,因为他认为小肠袢的神经难以彻底切除。

英国两位生理学家贝利斯和斯他林看了韦尔特海默尔的论文后,立即用狗重复了他的实验,证实了其结果,即放置盐酸溶液于这段切除了神经的小肠袢后,确能引起胰腺分泌。但他们不受神经论的约束,深信神经完全被切除,大胆地跳出“神经反射”这个传统概念的框框,设想这可能是个新现象“化学反射”。即在盐酸作用下,小肠粘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当其被血液吸收后,随着血流被运送至胰腺,引起胰液分

为了证实上述设想,两人立即把同一条狗的另一段空肠剪下来,刮下粘膜,加砂子和稀盐酸研碎,再把浸液中和、过滤,做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结果,引起了比前面切除神经的实验更明显的胰液分泌,完全证实了他们的设想。一个刺激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被发现了,这个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这也是生理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发现。

发现促胰液素的故事表明,用老观点看新事物固然产生不了创意;但有了创意而无新的、更加有效的实验验证,创意也永远不能化为现实,成就举世公认的创新。

发现生长抑素的故事

1945年,英国科学家海雷斯提出一个假说:“腺垂体的活动受控于下丘脑,下丘脑产生一种可称为‘释放因子’的激素,通过血液作用于垂体”。这个假说赋神经组织以内分泌功能,有悖于传统观念,但却深深打动了两个年轻的美国研究者吉尔曼和沙利。

1952年,吉尔曼和沙利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师从不同的导师,他们都信奉海雷斯的假说,各自将下丘脑与垂体组织放在一起培养,发现果然促进了腺垂体激素的分泌,并将各自的发现结果写成论文发表。

两人于1957年开始合作,分离下丘脑激素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因子(CRF),这项研究历时5年,不仅以失败告终,而且导致两人关系紧,加上外界对海雷斯的假说持怀疑态度,以及基金会施加的巨大压力,最终使两人分道扬镳,开始了长达14年的竞争。

可贵的是两人分手之后,对海雷斯的假说仍坚信不疑,且不改初衷。从1962年起,又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研究,改为研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因子(TRF)。

1969年,沙利与吉尔曼先后发表文章,表明猪和羊的甲状腺素释放因子化学结构相同,都是“焦谷-组-脯酰胺”构成的三肽。甲状腺素释放因子的发现鼓舞两人继续研究其他释放因子。

1971年6月,二人又分别发现,猪和羊的促黄体生成素释放因子(LRF),其化学结构均为同样的十肽:焦谷-组-色-丝-酪-甘-亮-精-脯-甘酰胺。

同年,吉尔曼在检视羊下丘脑提取残液中有无促生长激素释放因子(GRF)时,发现腺垂体与残液混合培养后,促生长激素的分泌反而减少。由于海雷斯假说并未涉及抑制因子,因而他对此并未在意。后来他发现,在羊下丘脑各个阶段的提取物中,都存在这种抑制性物质,于是决定对其进行纯化和氨基酸测序。1973年吉尔曼发现这种抑制性物质是一个新的14肽,并将其命名为“生长抑素”(GIF),这一发现表明激素并非都起激动作用。

1977年二人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海雷斯的创意终于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结出了硕果。

这个故事表明,创新第一需要有创意,第二需要将创意付诸实践,在实践中经过反复验证与不断修正,才有可能将创意变成现实。但是,创意往往因有悖于理而不被理解,其实现难免遭遇各种阻力,由于创新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其实现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挫折与失败均在所难免。因此,可以说创新能否成功,将考验一个人是否具备务实求真、精诚合作、无私奉献和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创新要求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并重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1500名智力超常儿童进行了3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其中只有少数人堪称成功人士,而他们则多为独立自信、意志坚强、善于待人接物、社会适应能力特强者。而此类品质均属非智力因素,足见其所起作用之大。

有人说20%的智商加80%的情商等于100%的成功,其中智商指观察力、理解力、判断力、想象力等,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独立思考能力,它为形成创意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情商则泛指兴趣、爱好、理想、信念、意志、毅力、道德、情操、与人合作共事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个人修养,皆属非智力因素,它们对实现创意的作用更加举足轻重,也是人们需要着重培养的。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有关发明创造的故事50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有关发明创造的故事:一、竹简书春秋末年,人们开始使用竹简。人们把竹简削成一块一块的,然后用绳子串起来,再把字写在这些竹板上,就成了最初的书。据记载,西汉时,东方朔曾写了一封信给汉武帝,用了3000多块竹简,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能勉强把它举起来。而汉武帝读这封信则足足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二、雨衣17

  • 历史上诸葛亮是否真的有摆过空城计?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没有,街亭之役,魏方主帅是张,而非司马懿,孔明根本无法以“空城计”吓退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司马懿。空城计发生在阳平,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不可能出现在阳平战场。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空城

  •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明知而故意中之,还是后人编排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要想说清楼主所问之事,就必须让我们顺着此事的渲染源,去剖析和探究此事的来龙去脉。那么,对诸葛亮的空城计详细描写并成功渲染的最初染色体,便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即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那就让我们去重温一下罗总《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描述的那紧张刺激,扣人心玄的精采绝纶的一幕吧。一、街亭瞬间失守,给诸

  • 有关名人创新的事例要10件越详细越好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名人创新故事五则[2006-4-229:58:00|By:ywaxq]五易画风的白石老人齐白石,本是个木匠,靠着自学,成为画家,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永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名画家的长处,改变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地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

  • 如何看待《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

    《失空斩》是一出好戏,但据说木有诸葛亮《空城计》一说。就事论事,既然说得是《三国演义》就简单说一下《空城计》吧!一是故事很精彩,二是很合情合理。01《失空斩》说得是诸葛亮兵出祁山,违背了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嘱托,让马谡去守咽喉之地街亭,马谡自负其才,不听副将王平的建议,以至于丢失街亭。诸葛

  • 三国历史上的“空城计”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历史上是没有空城计的。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对外声称要从斜谷道攻取地,让赵云、邓芝作疑军,占据箕谷。当时,魏国大震,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背叛魏国,响应诸葛亮。魏明帝到长安督阵,派张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迎战,但因为马谡违背诸葛亮节度,最终在街亭战败,诸葛亮被迫把西县一千多户百姓迁到汉中,退军回

  • 衡水非房屋类公积金提取条件有哪些呢?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1、离休、退休的;2、出境定居的;3、被纳入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4、遇有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生活严重困难的;5、在集中封存账户管理两年以上未继续缴存或者未办理转移的;6、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7、因参军、上学,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8、被判处刑罚,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

  • 有关创新的名人事迹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巧算灯泡容积一天,发明家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毕业生阿普顿,要他算出玻璃灯泡的容积,阿普顿拿着灯炮琢磨了好长时间,于是用皮尺在灯泡上左右、上下量了一阵,又在纸上画了好多的草图,写满了各种尺寸,列了许多道算式,算来算去还未有个结果。爱迪生见他算得满头大汗,就对他说:我的上帝:

  • 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什么成功?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深谙兵法,在对阵前都已把对方揣摩透了。诸葛亮摆空城计,情非得已,随机应变而己。因为他知道司马懿这小子多疑胆小,怕被自己翁中捉鳖,量他不敢冒险。如果司马懿是个愣头青,给诸葛亮个胆,也不敢设此计。司马懿可知道卧龙的大名,神机妙算,装神弄鬼,一步一个“坑

  • 空城计,你们怎么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历史上根本没有空城计,如果有那也是诸葛亮命大,因为司马仲达早识破了,只是过早擒住诸葛亮对自已不利,他必须要有个对手的存在才能保住自己的军权从而统一天下,因此司马仲达是三国里最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