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空城计”出自小说家之笔。
就三国故事整体而言,“空城计”的经典计谋是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
诸葛亮运用“空城计”惊退了司马懿,不但使诸葛亮免遭被擒,也使司马懿能巩固自己的位置,为今后夺取魏国政权创造机会,可谓是双赢的妙计。
为何上演“空城计”《三国演义》的“空城计”,描述诸葛亮在兵败之际,仍能以虚张声势的空城计,吓退魏国名将司马懿,安全地退回蜀国境内。
当时诸葛亮正处于街亭失守而退却到西城之时,身边只有老弱兵卒2500余人,而司马懿拥有精兵15万人。诸葛亮将西城城门大开,自己端坐在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城内四门各有百姓20余人在低头洒水扫地,旁若无人。此情景竟然惊退了老谋深算、智勇兼备的司马懿。
为何司马懿被惊退?因为过去在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直接交战中,诸葛亮是每战必胜,从未失手,所以司马懿心有余悸,得了恐“诸葛”症而被吓跑了。
但细想一下,我们会发现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司马懿与诸葛亮是同一时代的人,即使是智商有差距也不是不具有可比性。在街亭之战前,魏主下诏司马懿复职,诸葛亮大惊曰:“吾岂惧曹睿耶?所患者唯司马懿一人而已。”以司马懿身经百战的经验和思虑审慎的才智,且有其聪明健壮、曾识破街亭防守漏洞的两个儿子助阵,如何能轻易被一个骗局所欺骗。诸葛亮所设的空城计看似天衣无缝,实则存有破绽。士兵假扮的百姓不可能装得很像;敌兵压境给士兵造成巨大的压力,使士兵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可能很正常,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如何能看不出?如果这是诸葛亮的用兵之计,连普通人都能想到,司马懿可以分兵3万人试攻城内,以探虚实,余下12万人在城外埋伏,更何况是智勇兼备的司马懿呢。假如城中有埋伏,也可以召来神箭手射杀城上的诸葛亮或制造一些骚动以观其变。所以说,诸葛亮的“空城计”对别人而言可能是个骗局,但对司马懿而言则不可能是个骗局;司马懿不是被“空城计”吓跑的,是识破了“空城计”而主动撤兵的。
诸葛亮对敌情的分析司马懿目前失去朝中权力,且受朝中曹姓和夏侯姓权臣的排挤。
在诸葛亮进攻魏国之前,司马懿一直处于被排挤而赋闲状态。这次能重掌兵权,要感谢诸葛亮进攻魏国之举。即司马懿现在的敌人除了坐困危城的诸葛亮外,最具威胁的是朝中众权臣。眼前如果消灭掉诸葛亮,便无疑宣告自己已丧失利用价值,朝中众权臣还会加以迫害,魏明帝会再次削去其兵权,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司马懿如果歼灭诸葛亮,取得作战胜利,充其量博得“用兵如神”的美誉。而司马懿的鸿志不在于此,其更重要的目标是执掌神器,为天下之主。
司马懿的目标是要获得朝中的权柄,乃至皇位。而魏明帝则希望击败诸葛亮,进军蜀境,完成统一天下大业。这种君臣之间的目标差异和心理猜疑为诸葛亮提供了活动空间。
司马懿自街亭之战击败马谡而追击诸葛亮时,想必心中是极其矛盾和痛苦的,当时虽获得重用,但“鸟尽弓藏”的阴影与恐惧早已掩盖了获胜的喜悦。
诸葛亮对其竞争对手司马懿的内心世界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所以摆出一个其实是漏洞百出的“空城计”,以让司马懿下台阶,摆脱其所处困境。
司马懿的判断“亮平生谨慎,不曾冒险”。从历史交战序列资料看,诸葛亮从没有失误过,每战必稳操胜券,以此推测“空城”非空城,里面定有埋伏。
“今城门大开,必有埋伏;吾兵若进,中其计也”。诸葛亮熟知兵法,懂得兵法所说的“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道理。
撤退时遭到由张苞和关兴各带领的三千精兵的伏击。诸葛亮在城外设有伏兵,证实了司马懿的城内“确有埋伏”的判断。
只有诸葛亮出“空城计”的策略,司马懿出“不打”的策略,才是一个双赢的对局。
放诸葛亮回境,自己则班师回朝后,极力夸大诸葛亮的用兵如何厉害,以便继续掌握兵权,这应是司马懿此时的最佳选择。
所以,刚哥认为“空城计”是个恰到好处的骗计,它欺骗了除诸葛亮和司马懿以外的所有人。两个人可以”顺坡下驴“,是心领神会的默契配合。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