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烂柯山名人故事

烂柯山名人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925 更新时间:2024/2/6 4:15:47

烂柯山的传说之一烂柯山传说,源于晋朝樵夫质上山看棋烂柯的故事。相传,晋朝中期有个樵夫名叫王质,家住衢城太白井旁,家有老母和一个年幼的弟弟,王质常年以砍柴为,他经常到衢城东南一山中砍柴,此山林深茂密,山中有一座巨大的石粱,它又形同石室而得名石室山。有一天,王质到石室山中砍柴,在石梁下遇两童子(实为仙童)下棋,王质在一旁看了一盘棋,砍柴的斧头柄已腐烂,时间也过去数百年,回家后,家人已不复存在,王质重归石室山而得道成仙,烂柯山因此而得名。类似的传说流传很广,山西省武乡县、广东省高要县、陕西省洛川县、山西陵川、河南新安、四川西昌、达州、福建南平、江苏县的烂柯山,以及浙江省淳安、天台绍兴,成都烂柴山、山东莱芜的棋山、福建武夷山的弈仙台等,烂柯山传说远在日本也有流传记述。烂柯山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晋朝中期(公元345年-356年)虞喜的《志林》。而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年-476年)郦道元的《水经注》、南朝梁武帝(公元504年-549年)任肪《述异记》等诸多史科中都有记载。“烂柯山”一词被收入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辞源》、《辞海》、《中国地名大辞典》等名典。由于现代生活冲击,兰柯山传说仅流传于旅游业的为数不多的导游中间。民间能讲的仅仅是一些年事已高的老年人。同时此传说相关的许多景观和文物因战乱等原因,遭严重破坏,如“集仙观、“玉枰仙隐”、“最高顶”等均已不复存在;天生石梁下有众多的摩崖石刻,如今只剩下明李遂书写的“天生石梁”四字;诸多古代碑刻,现仅存明朝徐渭诗碑残碑、瞿溥《日迟亭记》残碑、民国“战龙松遗迹”、“五指樟遗迹”碑,可谓廖廖无几。烂柯山传说是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和时间产生的特殊产物,因此它首先具备民族民俗价值,其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是衢州具有代表性的“两子”文化之一。其次具有旅游价值,如衢州古城名“柯城”,柯城区的“石室乡”、“石梁镇”的名称均源自烂柯山传说,古城门“通仙门”、石室山的“仙游渡”也源自烂柯山传说。文化交流价值,近年来,因烂柯山而引入的各项围棋赛事大大提高了衢州的知名度,推进了衢州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烂柯山文化在衢州乃至全国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来源:浙江省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烂柯山的传说之二烂柯山,位于浙西衢州市郊15公里处的石宝乡,又名石室山、石桥山。柯,指斧子的木柄,“烂柯”一名的来历,缘自一个古老的传说。民国《县志》称:《遗愁集》记载,晋代有个名叫王质的樵夫,一天上山砍柴走进一处石室中,看见两个老人正坐在里面下围棋,就走上前立在一旁观看。老人给他一枚状如枣核的东西,含在嘴里便不觉得饥渴。一局还没下完,王质回头一看,发现砍柴用的斧柄已经烂了。王质赶紧下山回家,谁知家中面目全非,原先的父老乡亲早已不在人世。一打听,已历时两代,从此就有了“烂柯棋根”之说。但据晋虞喜《志林》所载,王质在石室所观下棋者,不是两位老人,而是两个童子。还有一种传说,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书中记载工质伐木至石室中,并非观童子下棋,而是听四个童子弹琴唱歌,人迷忘返。结果斧子柄都烂了。总之,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有关樵人进山、看仙人对奕。斧柄烂尽的情节,流传甚广,以烂柯山遗迹自称者,全国各地并不少见。但衢州烂柯山,是唯一被我国道教的道书列为“洞天福地”和“青霞第八洞天”的。所谓“洞天福地”,即指道教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境。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一书中记载,全国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所以人们一致公认,衢州不仅是烂柯山的发源地,而且是中国围棋的棋根之乡。“烂柯”之典故,也早已盛传棋界,久负胜名。关于烂柯山的传说,古书上的记载比较简单,流传在当地的民间传说,却详尽生动,引人入胜。传说在很早以前,衢州府有户人家,全家三口人,一个瞎子嬷嬷和孙子、孙女。因家境贫寒,靠孙子王质上山砍柴,勉强维持生活。一天,有两个过路人经过王质家门口,肚子饿得厉害,就向瞎嬷嬷借灶做饭。可是,王质砍柴未归,家中无柴。过路客人并不在意,其中一人索性把腿伸进灶里当柴烧。二人烧了一锅面条,各吃一碗,留下一大碗作酬谢,便告辞而去。王质砍柴回来,见桌上有一大碗面,捧起就吃。他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面条,就问嬷嬷是哪里弄来的。嬷嬷一五一十把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王质听了感到奇怪,这时他突然发现自己家的桌子、板凳的腿全部烧焦了,顿时火冒三丈,绰起一把斧子便追赶出去。一直追到城南一座山上,也不见踪影,只见有两个人在洞里下棋。王质本来就是个棋迷,见这两人下的正起劲,就用斧头柄往地上一垫,坐在一旁看棋。这两人一边下棋一边吃桃,还掰了半个桃递给王质,王质边吃边看,没等吃完,扔在地上的桃核已发芽长成桃树。这时,两个老人提醒他说:“你还勿回去,看你的斧头柄都烂了。”王质低头一看,大吃一惊,赶紧下山回家,可是回家的路全都变了样。他边走边问,好不容易走到城里,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向街坊邻居一打听,才知嬷嬷已过世好几百年,后代玄孙的胡子都已经花白了。王质感叹地说:“山中方一日,世上几千年!”传说那两个煮面条、下棋的人,一个是铁拐李,一个是吕洞宾。从此,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烂柯山。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庄子小故事一则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视权贵如腐鼠《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

  • 古代诗人的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梦笔生花中国古代大诗人李白一天深夜在睡意朦胧中,一边吟诗,一边随风飘到了一座海上的仙山。只见四周云海苍茫,花木葱茏。李白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正在这时,一支巨大的毛笔耸出云海,足有十多丈高,像一根玉柱一样。李白心想:“如果能得到这枝巨笔,用大地作砚,蘸海水为墨,拿蓝天当纸,写尽人间美景,那该有多好。

  • 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第一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民间文学(11项)梁祝传说上虞市西施传说诸暨市徐文长故事绍兴市、绍兴县绍兴师爷故事绍兴市、绍兴县舜的传说上虞市、绍兴县大禹传说绍兴市、绍兴县、上虞市越歌绍兴市、绍兴县、诸暨市越谚绍兴市、绍兴县董永传说绍兴市绍兴方言绍兴市、绍兴县绍兴童谣绍兴市、绍兴县二民间音乐(7项)

  • 上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二七年一月十五日第一批上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50项)一、民间文学(9项)1、虞舜传说2、魏伯阳与凤鸣山的故事3、王充的故事4、谢安与东山传说5、曹娥与曹娥庙的故事6、女儿红的传说7、梁祝传说8、白马湖与春晖中学的故事9、上虞地名传说二、音乐(7项)1、十番行牌2、背敲3、孙文明二胡曲4、

  • 什么是会计文化?主要是指那几个方面?企业的会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与类同?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会计文化,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虽然早已产生、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播而发展。促使我们去探索、研究会计文化的动因,主要是基于会计学、会计职业发展的要求;而研究、总结会计文化的基本依据,是现代企业文化学的兴起和会计文化自身的规律性及其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会计文化学的产生正是社会文化与企

  • 如何才能让中国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6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口号是“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活力再现”“非遗让生活更美好”“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匠心之醇,器物之美。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记忆,而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一则,非遗里有中国精神。正如学者所言,无论是孔子“克

  • 非遗文化艺术品给企业带来哪些经济价值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

  • 当代人传承文化的例子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1、在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喜盈门社区,有一位95后的小伙子郭畅旭,经过13年的学习摸索,遍访名师,不但创立了自己的麦秆画创客工作室,成为麦秆画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获评江苏好青年提名奖,还带着自己的创业项目“执秆为画,非遗新生——小麦秆做出了大文章”参加第五届“江苏‘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求“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阜南东南)人,少年时即随姊夫邓当渡江。吕蒙的姊夫邓当为孙策部将,吕蒙年仅十五六岁即随军出征。邓当死后,吕蒙代领其众,随孙权征战各地。与刘表部将黄祖作战时,吕蒙为先锋,阵斩陈就,受任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在赤壁之战中,吕蒙与周瑜、程普击败曹军,围曹仁

  • 管子经言诸篇对会计文化有何贡献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管子的经言诸篇集中反映了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审度量,以闲之;所审三本,取信于民;其实必正,有条不紊;举事必成,必知计数;明法审数,明悉法令;纤啬省用,以备饥馑;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明道重告,征于关市;辩于地利,通于侈靡;粟多国富,国富兵强;不夺民财,不夺民德;任势守数,审法令固;国有余藏,民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