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面经常能够看到的纹样,同时在一些玉器也有类似的纹样。而饕餮,熟悉的上古神话传说的人大概都比较熟知,是古人将世间猛兽的多种特征杂糅而成的一种幻想物,并不真正存在这样的动物。
在《山海经北经二次》中记载了一种怪兽狍,被认为就是饕餮的另一种说法。在大家比较熟知的饕餮的形象中,一般长的比较丑,并且经常用来比喻贪婪的人,或者是对食物也有着无可抑制的欲望,贪食。古籍中对于饕餮的记载来源还比较多,比如说《吕氏春秋》、《左传》等等,其中,《左传文公十八年》里面曾经记载,缙云氏的后代中,有个儿子就是“贪于饮食,冒于货贿”,聚敛钱财,贪得无厌,天下人将它比为三凶之一。所以现在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十分的贪吃,会用“饕餮”来形容。
所以从这么来看,如果青铜器上面真的纹有饕餮纹的话,是不是真的有可能与“鼓励饮食”或者是“劝诫暴饮暴食”相关呢?再结合上“鼎”在古代就有烹煮食物这一用途来看,似乎可能性更大了,但是,其实“饕餮”与“饕餮纹”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更别说这一层的联系。
在古代世界,鼎不仅仅是做饭的用具,同时也被视为“国之重器”,是古代政权、王权的象征,所以在上面刻有的繁复的图纹实际上是对其的装饰作用。现在学界一般认为“饕餮纹”这个说法,定名比较晚,要到了宋代。其实是在习惯上将这种纹样称之为“饕餮纹”,实际上更准确的说法应当是兽面纹。并且单单是这一种纹样,它的复杂性远比古籍中对于饕餮的记载要复杂,且更多样化。因此,饕餮纹并不能等同于“饕餮”的纹样,而是一种习惯性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