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人民世世代代劳动生息在我国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是锡伯族最早的活动区域。后来锡伯族移居嫩江、松花江流域。至明末清初,渔猎仍是锡伯族主要的生产方式。清康熙初年,锡伯族由科尔沁蒙古属下编人满洲八旗,迁居辽宁境内,散处在沈阳、金县、复县等地。锡伯族迁居辽宁后,学习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过渡为农业民族。乾隆年间,从沈阳等地抽调1000多名锡伯族官兵,连同家眷,迁驻新疆伊犁,形成了现在锡伯族分居祖国东北、西北的局面。
锡伯族的禁忌有哪些啊?
锡伯族中的两禁忌:狗和虎1食狗肉和禁用狗皮:锡伯族发源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系打牲部落。狗是锡伯族的一种劳动力和忠实的伙伴。平时它为锡伯家庭看门望户,防止盗贼窜入;当孩子们进山时,它能保护小主人的安全;当放牧时几条猎狗可保护上百只的羊群;当夫妇共同上山打猎时,把孩子放在摇车里,留一只狗在下面守护,然后大人带着其它的狗去打猎,这时狗又是猎人的左膀右臂,帮助猎人捕获猎物。正是因为猎狗忠实的为主人终生服务,永不变心,锡伯族有一句谚语为“狗不嫌家贫”。所以锡伯族对狗是很爱惜的,锡伯族把它当做伙伴和朋友。民族习惯绝对不能杀狗和食狗肉,也不能扒狗皮,做褥子、袜子等,也不允许戴狗皮帽子,所以狗病死了都是挖坑埋掉。这种传统风俗,在锡伯村仍严格延续,如有外族与本民族结亲移居村内。必须尊重锡伯族的习惯,不能杀狗、吃狗肉和用狗皮,否则将驱逐出村。2名字里不能出现“虎”:据老一辈讲,老汗王(努尔哈赤)曾为明李总兵的人质,当得机逃出时,昼夜兼程,在连续奔跑的情况下,当到达一个山角下河边时,已十分困乏,躺到溪边草地上就睡着了。明兵因找不到努尔哈赤,放火烧山,企图把努尔哈赤赶出来,但努尔哈赤由于几天几夜未睡,躺下后就沉睡不醒,大火惊出几头东北虎,虎啸声把他惊醒,放眼望去,几头凶猛的老虎,冲着明兵撕扑,明兵被吓退,努尔哈赤得救了,这群虎成了他的救命之神灵。努尔哈赤为纪念这只忠心的狗,下令满族不得食狗肉,不得涉猎老虎。在解放前锡伯族未被确认是独立民族,一般锡伯族老百姓只知道是满族锡伯人,因而在群众中也流传着虎是锡伯族人的神灵,往往是不能用在普通人的姓名里的,所以在锡伯族的人名中,是很难见到“虎”字的,名字中出现虎字,那是对神灵的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