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的故事梗概三国时期,魏蜀之战,魏平西都督司马懿夺取了要塞街亭。诸葛亮因马谡大意失街亭正自责用人不当。此时司马懿大军逼近西城,不巧诸葛亮已将兵马调遣在外,一时难以回来,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危机之中,诸葛亮自坐城头饮酒抚琴,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司马懿兵临城下,见城门大开,几个老兵在扫地,耳听诸葛亮琴声镇定不乱,心中疑惑,不敢贸然进城,自退二十里路观察。及至探明实情返回时,赵云率大军已到,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之计。
扩展资料:《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表现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空城计是不是天方夜谭,历史上真的有人用过这个计策,把敌军给退走吗?
空城计的主角恰恰也在三国,而且有两位,一是赵云,一是文聘。
正因为都发生在三国这才给了作者灵感安排到了诸葛亮头上。
这主要是为了抬升诸葛亮的地位,所以牺牲了真实历史制造者的荣誉。
赵云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以黄忠为主将,赵云为副将,与曹魏交战。
一日,接获情报,曹军大批军粮送达,黄忠尽起大军准备劫粮。
等他带兵走后,营地只留下赵云和他几十骑兵驻守,却不料,这时候曹军大部队突然前来袭击。
赵云先是率军在远处与曹军先锋接战,且战且退,最后回到了营地。
这时候其他士兵建议放弃营地,利用马匹优势,先行撤退,但是赵云却考虑到一旦营地丢失,这场战争就输定了。
所以为了可以反败为胜,赵云决定了以智取胜,他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制造看似空城的假象。
魏军到来后却甚是惧怕,不敢上前,毕竟赵云威名在前,这恐怕是赵云诈败因他们来此,营地中必有伏兵。
拿不定注意的曹军决定暂避锋芒,先行撤军,不料赵云忽然命人擂鼓呐喊,并以弓箭射击,曹军大为惊骇,越发肯定了赵云伏击的事实,慌乱中大军发生踩踏,死伤无数。
最终靠此计策,赵云“空城计”吓退曹军,而赵云“一身是胆”的名头也由此战而被叫响。
文聘另一场发生在曹魏与东吴。
魏黄初七年,即公元226年,孙权率军亲征为魏国文聘所驻守的石阳。
当时因为孙权乃是突袭,石阳根本没有做好战斗准备,加上连降几场大雨,城墙都有毁损。
可以说石阳一攻就破,文聘也是束手无策,不过他却灵机一动有了主意。
他命令城内所有人都藏了起来,让人看不见,自己也躺在府衙中起不来。
而当孙权接到暗探汇报城中事情,见此消息,顿时惊疑不定。
他说:“久闻文聘乃是曹魏的心腹重臣,断无献城投降之理,而我大军到来的消息他必然知晓,但却毫不紧张,要么是城中有了埋伏,要么就是早得到消息,魏国援军已经不远。”
想到这两种情况,孙权觉得都得不到好处,无奈只能退军。
现在《三国演义》家喻户晓,空城计的光环套在了诸葛亮头上,却不知历史上其实另有其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