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中有空城计的存在吗?司马懿和诸葛亮当时如何作想?

历史中有空城计的存在吗?司马懿和诸葛亮当时如何作想?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1563 更新时间:2024/3/21 13:52:23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司马懿的较量太多了,最精彩的一段儿,就是空城计。诸葛亮在城中,已无可用之兵,可调之将,而司马懿的大军将至,无奈之下,诸葛亮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几十万大军。

那诸葛亮命令大开城门,派几个羸弱老兵打扫街道,自己坐于城楼之上,焚香抚琴,身后立两个小童,一个执扇,一个手捧香炉静等司马懿的到来。

以我判断司马懿与诸葛亮就是一对儿赌徒,为什么称为赌徒呢?

那诸葛亮赌司马懿胆小必不敢进城,因为诸葛亮一生谨慎,很少弄险。而司马懿押诸葛亮里面没有埋伏。

司马大军到来之时,诸葛亮已端坐城楼,也不答言,只手抚琴弦弹奏了一首名曲,十面埋伏。

那司马懿带领几十万大军,立于城下,也不急于进城,手抚胡须,静听诸葛亮弹琴,希望从诸葛亮的琴声中听出一丝破绽。这种感觉就好像是诸葛亮的古琴独奏会。

城楼做舞台,城下是观众席。诸葛亮是表演者,城下几十万大军和司马懿是诸葛亮的粉丝。一首古曲被诸葛亮弹的铿锵有力,淋漓尽致。

司马懿博学多才,也是懂琴之人,他从诸葛亮的琴声中听到了铿锵有力,杀伐之声,琴声丝毫不乱,似乎透着隐隐的杀气。司马懿大惊,这城中定有埋伏呀。

那诸葛亮在城楼之上,气定神闲,一曲琴声如高山流水般气势磅礴,那一股股细流,汇成一条大瀑布,从高山顶上,飞撞而下,一时间碎玉四溅,气势如宏,弹到紧要处仿佛有千军万马之气势,杀伐之声更盛。

诸葛亮表面上从容淡定,实际他的内心非常紧张,手指微微有些颤抖,后背已经被汗水湿透。但他还是强忍内心的压力,弹奏出了杀气。

司马懿从琴声中没有发现一丝破绽,还感觉到了隐隐杀气,但细心的司马懿,却看到诸葛亮背后执扇的童儿看出了端倪,那童儿已经汗如雨下面如土色了。

司马懿心想你诸葛亮弹的不露声色,但是你的书童却暴露了真实的情况,而且城门口那几个打扫街道的老兵,也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从这些细节上,司马懿判断城中必定无兵,诸葛亮用的是空城计。

司马懿想到此处,大手一抬,就要做出全军出击的命令,

他的手刚抬起,却听到城楼上琴声戛然而止,有金属断裂的声音。原来是诸葛亮在城楼看到了司马懿那高高抬起的大手,不由心里一慌,手指用力一下弹断了一根琴弦。

那司马懿也听得清晰,一根琴弦突然戛然而断,司马懿不由一惊,好好的琴弦,为什么突然一下断了,那杀伐之声,忽然一下没有了,时间在这一秒停止了,好像一切都静止了,司马懿低头想了想,那高高的举起的手又无力的轻轻放下,转头命令:全体向后转,撤退。

全体士兵被弄得有点儿懵,刚才还在等待司马懿进攻的命令,但转瞬之间风云突变,听到的却是撤军的命令,

大家非常疑惑,有人问司马懿:“大将军,为何要撤军呢?城内肯定没有什么埋伏。”

那司马懿说,“你们懂什么,看孔明气定神闲,那琴音中杀伐之声太盛,城中必有埋伏。进城去,必是死路一条,那诸葛亮休想骗我,撤!听我的快撤。”

一声令下,几十万大军,转眼间撤的一干二净。城门前,诸葛亮的十几万粉丝,转眼就没了。

诸葛亮不禁有点儿纳闷,这司马懿到底卖的什么关子?明明我的弦断已露出了破绽,他应该能猜到,城中没有埋伏,那么他怎么反而撤退了呢?低头沉吟了一会儿,不禁恍然大悟:啊!这个司马懿真是鸡贼,太狡猾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司马懿心里是这样想的,司马懿是非常懂琴的一个人,对音律颇有研究。这首十面埋伏,杀机重重,又曲折婉转。

而司马懿想到自己的遭遇。司马懿遇到诸葛亮,就好像知音一样。因为蜀国有诸葛亮存在,司马懿才受到重用,曹丕用司马懿克制蜀国的诸葛亮。司马懿虽然明明知道城中没有埋伏,一旦攻进去,杀了诸葛亮,那么我司马懿在魏国就再没有利用价值了,在曹丕那儿,我也成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了,就如那根断了的琴弦一样,被曹丕一把扯断。想到这里司马懿心中不由一惊,险些害了自己的性命,所以急急令大军撤退。

没想到救诸葛亮命的却是,一根断了的琴弦,而不是琴声中那个虚假的杀伐之音。这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空城计。两个智慧而又奸诈的人之间的一场较量,或者说是一场赌博,诸葛亮赢了,但司马懿也没输。

结语:

这虽然是本人的臆想,不太成熟,大家只当个故事来听吧,三国演义里,还有空城计的存在,比如挡阳桥上,张飞喝退曹操百万兵,用的就是空城计,那时张飞身边只有几百名士兵,在小树林里面马尾巴绑上树枝,打马如飞,把小树林弄得烟尘滚滚,好似有埋伏的感觉。而张飞只是站在挡阳桥边大吼一声,谁敢与我决战,就吓退了曹操百万兵。这可能是罗贯中先生对张飞的夸大之词,

历史上真正有过空城计的事。是魏国大将文聘,用空城计吓走了东吴的孙权,这确有其事,是历史上记载的。

但是罗贯中先生,为了突出诸葛亮神一样的存在,把这个故事安插给了诸葛亮。虚虚实实间,把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的诡诈与智慧写的入木三分,全凭罗贯中老先生神来之笔呀!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湖北省有哪些关于山的传说呢?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武当山紫霄宫大殿后蹲着的龟蛇二将,传说是真武大帝肚子和肠子变的。碗粗的蛇将军,紧紧缠着龟将军的身子,龟将军的脑袋放在一边,伸着的脖子里“咕咕噜噜”一个劲地吐水……传说,真武来到武当山修炼,把鞋子和袜子脱到一边,日夜盘坐在禅椅上,一动也不动,静心诵道念经,不吃饭,也不喝水。真武

  • 想问问三国歇后语背后的故事,急需啊啊,今天就要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诸葛亮用兵神机妙算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这两条没有故事。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讲的是赤壁之战的故事,当时黄盖献上苦肉计,让周瑜抽他,借以取得曹操信任。之后黄盖诈降曹操,火烧战船,让吴蜀联军在赤壁之战取得胜势。

  • 木雕城非遗学堂与非遗文化的联系?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联系还挺多!非遗学堂是东阳市非遗保护中心和东阳中国木雕城联合举办的,目的在于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非遗文化想要得到传承,正如授课老师说的一样,非遗要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现在生活节奏太快,这种手工艺的制作能带给人宁静和思考,学堂是非遗文化的载体,非遗文化通过学堂得到传承。

  • 常以部曲事为江夏太守蔡遗所白,蒙无恨意。的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意思是:曾经因为部下的事故,被江夏太守蔡遗所弹劾,而吕蒙却无怨恨之意。出自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节选原文:蒙少不修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疏。常以部曲事为江夏太守蔡遗所白,蒙无恨意。译文:吕蒙年少时不学习经传典籍,每次陈述大事,常常口授其词由他人记录后作为上奏的文书。曾经因为部下的事故

  • 有关谦让的名人小故事,谁能提供5,6个,40字左右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

  • 创新事例 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发现促胰液素的故事1902年,法国科学家韦尔特海默尔发表了一篇论文,声称在小肠和胰腺之间存在着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他发现,将相当于胃酸的盐酸溶液注入狗的上段小肠时,会引起胰液分泌。他进一步实验,发现把狗的一段游离小肠袢的神经全部切除,只保留动脉和静脉与身体其他部分相连,当把盐酸溶液输入这段小肠袢后,

  • 有关发明创造的故事50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有关发明创造的故事:一、竹简书春秋末年,人们开始使用竹简。人们把竹简削成一块一块的,然后用绳子串起来,再把字写在这些竹板上,就成了最初的书。据记载,西汉时,东方朔曾写了一封信给汉武帝,用了3000多块竹简,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能勉强把它举起来。而汉武帝读这封信则足足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二、雨衣17

  • 历史上诸葛亮是否真的有摆过空城计?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没有,街亭之役,魏方主帅是张,而非司马懿,孔明根本无法以“空城计”吓退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司马懿。空城计发生在阳平,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不可能出现在阳平战场。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空城

  •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明知而故意中之,还是后人编排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要想说清楼主所问之事,就必须让我们顺着此事的渲染源,去剖析和探究此事的来龙去脉。那么,对诸葛亮的空城计详细描写并成功渲染的最初染色体,便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即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那就让我们去重温一下罗总《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描述的那紧张刺激,扣人心玄的精采绝纶的一幕吧。一、街亭瞬间失守,给诸

  • 有关名人创新的事例要10件越详细越好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名人创新故事五则[2006-4-229:58:00|By:ywaxq]五易画风的白石老人齐白石,本是个木匠,靠着自学,成为画家,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永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名画家的长处,改变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地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