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明朝人口大约有两亿左右,清朝又是如何征服整个明朝疆域?

明朝人口大约有两亿左右,清朝又是如何征服整个明朝疆域?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757 更新时间:2024/1/11 3:49:58

女真铁骑在多尔衮的带领下闯入山海关占领北京的时候,几乎全体满洲人依然不太相信他们能够真正征服整个明朝,多尔衮不管别人怎么说,严格按照皇太极的遗志立即从沈阳迁都北京,其实他心中也没什么底,他说: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人口大约两亿左右,女真部落经几十年兼并整合以后也不过几十万的人口,这其中还包含了不少蒙古人和关外汉人,明清松锦之战,清军投入了几乎全部的男 丁出战也不过凑了十万余的部队而已。区区两年之后,要满清拿出军队去征服整个明朝疆域,不说打仗,就算把每个城市占领下来都分不出人手。如此看来清灭明就是一个玩笑。

满族的祖先们创造了神话,他们只用了大约六十年的时间,便以一个仅几十万人的连自己的文字都刚刚发明的小部落,征服当时人口是自己两三百倍的世界第一大的王朝,并由此又统治了近三百年。这是种怎样的悲哀呵。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明被满清征服了?

原因一,小冰河时期让大明元气大伤

小冰河期指的是相对而言较冷的时期,但是比主要的毁灭大量动植物生命的冰期还是要暖和。历史上的“小冰河期”都导致了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小冰河期始于13世纪,在17世纪达到巅峰,并最终在大约200年前减缓了活动趋势。为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气候趋向严寒,牲畜的食品供给短缺。

原因二,腐败使得大明玩儿完

明朝当时遇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采取了很多错误的手段,导致明朝加速灭亡。先是减少官员俸禄,这一招不仅没起到缩减开支的效果,还助长了官员的贪污腐化的风气。之后又实行军户世袭制度,利用大规模军事屯田,减轻国家对军队财政支出。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减轻了财政负担,却使得军队长期缺乏训练,导致武备松弛,战斗力下降。

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明末农民起义,明末实际人口已经过亿,陕西、河南、山东等北方各省由于人口太多,已经超出当地土地的供养能力,而两湖产出的粮 食倒是可以供应北方,在和平时期问题还显现不出来,当北方遇到天灾粮食减产的时候,南方的粮食供应立刻吃紧,加上落后的道路交通更是使问题雪上加霜,当北 方农民为了吃不上饭起来造反的时候,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对国家基层组织破坏极大,大批官员被杀,这一情况反过来更加重和社会的混乱。

当时明王朝的主要精力、人力、财力全部集中在辽东,起义爆发的时候没有及时的做出正确的部署,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但是一个王朝的力量还不 是一伙农民能抗拒的,李自成反复失败。但是前面我已经说了,主要问题没有解决,李自成虽然失败了,但是北方流民没饭吃的问题还是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所以李 自成才能屡败屡战。

李自成最后发展成气候也是北方知识分子看到明王朝大势已去,转投李自成,给李 自成带去了发展总战略,李自成才能得到北京,进北京后士人集团对李自成的态度也能证明这一点。至于满清只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在中原王朝处于内乱的时候浑 水摸鱼,结果运气好到爆棚,北方被李自成折腾的不成样子,南方由于长年供养北方,牢骚满腹。

加上士人集团对李自成在北京搞清算失去信 心。种种原因加到一起造就了后来的清王朝。中原民族失去统治地位的主要原因还是李自成的责任,吴三桂在两面夹击下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投降满清,落到李 自成手里根本没有活路,吴三桂一家都是李自成杀的,投降李自成根本没有好下场。所以丢失山海关的最大责任人是李自成。

在满清进入中原后其实还有两个机会可以光复汉家江山,一个就是满清颁布剃头令,可惜南明没有抓住机会,各路军阀争权夺利。一个是吴三桂造反,可惜老天对 满清太好了,在关键的时期让吴三桂病死,吴氏集团分崩离析,汉族也失去了最后一个光复中原的机会。至于后来的清朝灭亡那就是真正地顺应历史潮流了。

所以,明朝亡于粮食,清朝幸于天时,吴三桂倒霉在年龄太大,李自成成功在于满清。明朝8成的国力都在辽东,这就是李自成成功的主要原因,后来崇祯认识到这一点后,调辽东军队入关平叛,但是李自成已经尾大不掉,辽东精锐的辽东铁骑只是暂缓了明朝的灭亡时间而已。说起来,明朝灭亡,还真的是与明朝发生的“两件小事”有密切关系。

其一,“误杀”女真人塔克世和他父亲。公元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兵攻打建州女真部的古勒城。明军遭到激烈抵抗,久攻不下,于是女 真人塔克世和父亲两人冒险进城劝降。没想到劝降未成,此时突然城破,明军冲进去不分青红皂白,竟把塔克世父子也杀了。父子俩本来是为明朝做事,不料遭此惨 祸,明朝解释这是“误杀”,给塔克世的儿子赔了30匹马了事。误杀了两个边塞草民,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根本不值一提,谁也没把它放在心上。

其二,为节省财政支出而裁撤驿卒。公元1628年崇祯皇帝即位时,明朝已经风雨飘摇。显然崇祯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国内是民变四起,国外又强敌虎视。在 内忧外患,连年征战,耗资巨大,朝廷陷入了财政危机的情况下,崇祯便下令在全国整顿驿站,裁撤驿卒,以节省财政支出。驿站的主要职能是传递公文,并为过境 的官员提供服务,驿卒就是这个机构中最底层人员,干活辛苦收入极低。旨意下达不久,裁员进展顺利,也收到预期效果,据说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朝廷节省白银 68万两。

就这样,两件看起来似乎都不起眼的小事,结果却引发了明朝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我们先说第一件事的影响。虽然明朝因“误杀”给塔克世,给他的儿子做了赔偿,但塔克世的儿子努尔哈赤始终没有放下心中仇恨。史书记载,努尔哈赤以十三副 遗甲含恨起兵,从“含恨”二字不难看出,他之所以造反,就是与大明王朝有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但他初始阶段不敢与明朝公然为敌,只能暗中积蓄力量,苦心经 营。几十年后,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雄踞关外,对明朝形成威胁。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继位,改国号为大清。

而第二件小事的影响愈发富有传奇色彩。本来,崇祯皇帝下令裁撤驿卒,是为了精减机构,精简人员,搞好节流开源,应属明智之举,但是朝廷只管裁减,却不负 责安置,由此落下了祸根。试想,与皇帝的江山相比,百姓的死活显然是小事一桩,但这对银川驿站的驿卒们来说,却是天大的事。

当时西北连 年大旱,饿殍遍野,树皮都吃光了,人吃人的惨剧都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生活来源,就意味着要么等死,要么揭竿而起。当选择只有两条:饿死是死, 造反也是死,既然两条都是死路,与其做饿死鬼不如做饱死鬼,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封妻荫子,留名千古。

在这批下岗的驿卒当中,有一位名叫李自成的年轻人。李自成是陕西米脂县人,世代贫农,小时候给地主家放过羊,长大后在银川驿站谋了个驿卒的差事,好歹能 混口饭吃,没想到崇祯“新官上任三把火”,一纸令下,就断了他的生路。康熙《米脂县志》记载:“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之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 奋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李自成走投无路,被迫走上了造反道路。

1644年春天,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紫禁城,顺便抢了崇祯的皇帝宝座。当年的银川驿卒以彼之道还彼之身,崇祯终于也尝到了“下岗”的滋味,不得已只能在绝望中上吊自杀。崇祯恐怕做梦都想不到,当年裁掉一个小小的驿卒,竟为自己培养出一位掘墓人。

同样令明朝皇帝想不到的是,清军在被“误杀”女真人塔克世后人的率领下,野心勃勃逐鹿中原,不料被明朝精锐挡在山海关外,无法前进半步。恰在此时,李自 成完成了对明朝的最后一击,天赐良机,清军趁机挥师入关。于是,1644年的北京城,就像一个热闹非凡的大戏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李自成抢了崇祯的位置, 可惜只当了42天的皇帝,又被清军赶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紫禁城再次易主,大清顺治皇帝登极,他就是努尔哈赤的孙子。两件小事,犹如“两只蝴蝶”,轻轻扇动了几下翅膀,微风吹到1644年,终于引发了一场龙卷风,大明帝国随风飘散。通过上述两件小事引发的大变化,我们应当汲取些什么教训呢?我想至少可以有两个方面具有示:

一是公元1944年,郭沫若在他的那篇著名雄文《甲申三百年祭》,重申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贪贿必然亡国的道理;同时也劝谕新兴的工农政党,切莫骄傲自满,以免重蹈李自成“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的悲剧。

二是古人云: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无疑是至理名言,是需要我们时刻必须牢记的真理。因为说不定,哪一天你就因过去曾经做过的某件小事而被彻 底改变一生的结局。前不久,有家媒体报道了一位见义不为的“围观”者袖手旁观,后来才发现受伤之人竟是自己亲人,却由于耽误宝贵抢救时间撒手人寰而痛不欲 生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日本投降的背景是什么 日本当时面临什么情况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日本,中国,日本投降,战争,战史风云

    日本投降是宣告着中国与日本持续了七年战争的结束,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最后的结果是日本无条件投降。而众所周知,日本当时在中国战场上是有优势的,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同意无条件投降呢?日本投降背景是什么呢?日本是在什么情况下宣告投降的?以下见分晓。日本投降的背景是什么

  • 明朝灭亡后,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反清复明”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朝代,可以纵观明朝从建立到灭亡,明朝始终没有向别人割地赔款,没有向少数民族进行和亲,更没有向异国进行贡奉。明朝人是有骨气的一代人,不管是皇帝,还是下面的平民百姓。明朝只有战死的皇帝,始终没有被俘虏的皇帝。这样的一个骨气铮铮朝代,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朝灭亡了,却还有后人

  • 刘肥封地广势力强,为何认妹妹为干妈?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肥,汉朝,野史秘闻

    刘肥是刘邦娶吕雉为妻之前的私生子,因为非吕后所生,所以刘肥虽然是刘邦诸子中最年长,但却不是嫡子,无法继任帝位。不过刘邦对这个私生子还是不错的,立刘肥为齐王,封地七十余座城,凡是说齐语的百姓都归属齐王。在众多的汉家刘氏封国中,齐王刘肥是地盘最大、势力最强、子孙极为繁盛的一支王族,史称齐临淄十万户,市租

  • 李存勖建立后唐后在位时长有多久?因何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风云人物

    李存勖,代北沙陀人,生于晋阳,唐末五代军事家,后唐开国皇帝。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李存勖是晋王李克用的儿子,勇猛善战,与其父李克用一样,在勇武方面,甚至超过了其父李克用。李克用死前,拿出三支箭,交给李存勖,让李存勖灭掉后梁,后来,李存勖果然灭掉了后梁,并建立后唐,成为后唐开国皇帝

  • 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那么元朝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元朝,行省制,文史百科

    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然而,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究竟如何?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元行省制

  • 如果当时德国真的攻入莫斯科,真的能打败苏联吗?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俄国,莫斯科,战史风云

    1941年12月5日,苏联军队在坚守莫斯科两个多月后,开始转入大规模反击,彻底击碎了德国法西斯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然而二战结束后,苏联一位高官回忆:斯大林当时确信德国人会攻入莫斯科城,所以做好了严密布防、等待西伯利亚援兵到来的打算。为此,10月12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组建了20支战斗小组,负责守卫

  • 清朝是由谁建立的?又是怎么建立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努尔哈赤,历史解密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清朝的开国皇帝是努尔哈赤,只不过和一般大一统王朝所不同的是,努尔哈赤并没有完成这个目标就去世了。这一点和刘邦、李渊甚至赵匡胤和朱元璋都有所不同。所以努尔哈赤在清代虽然非常重要和关键,可是给人的感觉,提起清朝的

  • 雍正继位将八阿哥升官,为何却把八福晋赐死?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雍正,清朝,野史秘闻

    要说清朝比较著名的事情,应该就是九子夺嫡了吧?当时康熙的各个阿哥们都非常的有本领,都有成为皇帝的资本,所以为了能够登上皇位,他们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在这九个阿哥当中,最著名的就是老八和老四之间的斗争了,他们实力相当同样也都得到皇帝的喜爱。四阿哥和八阿哥之间的斗争其实是难分正负的,但最后在康熙驾崩之际选

  • 汉后主刘禅他的一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禅,三国,风云人物

    刘禅,即蜀汉怀帝,字公嗣,荆州江陵人,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有的人生而为王,但有的人注定平凡一世,明明刘禅只能成为后者,但现实却把他往前者逼。刘禅,小名阿斗,汉昭烈帝刘备之子,他最为出名的便是一句“扶不起的阿斗”的谚语与“乐不思蜀”的成语,可能很多读者朋友的脑海中都

  • 王安石变法期间,为何主持新政的富弼、韩琦站在对立面?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随着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众名臣如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火了起来,这些人除了如剧中所讲述的那样心系国事,直言进谏,还共同主持了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庆历新政的结局虽然失败,但是却为不久之后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但是,王安石变法期间,庆历新政的主持者富弼、韩琦等人却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