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成语"一木难支"有哪些故事?又该怎样理解呢?

成语"一木难支"有哪些故事?又该怎样理解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072 更新时间:2024/1/10 10:02:37

【成语】:一木难支

【拼音】:yīmùnánzhī

【解释】: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成语故事】:

南北朝(刘)顺帝的时候,萧道成把持政权,杀害忠良,横行恣肆,大有篡夺室的企图,当时大臣袁粲刘东两人,秘密商量要杀死萧道成,但事机不密,被萧道成同党褚渊知道了,把秘密告诉萧道成,萧道成十分恼怒,立刻派部将僧静率领了很多人马去攻打袁粲,把城池团团围住了。这时,袁药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厦的崩塌,但为了名誉义节,不得不死守下去。

后来,戴僧静率领部下越墙冲进城里去,在敌人的刀枪下,袁最勇敢地用身体去掩护他的父亲,这时,袁粲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是个忠臣,你是个孝子,我们死而无愧。

结果他们父子俩都为正义而牺牲了。

后人便把袁粲当时所说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厦的崩塌这句话,引伸成为一木难支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到了艰难危急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成语"畏首畏尾"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畏首畏尾【拼音】:wèishǒwèiwěi【解释】:畏:怕,惧。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成语故事】:晋灵公11年(公元前610年),晋灵公在扈和一些诸侯会盟。郑穆公想参加这一盛会,主盟人晋灵公却拒绝和郑公相见,原因是晋公认为郑国和楚国勾结,对晋国怀有二心。郑国的大臣子家派

  • 成语"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掩耳盗铃”?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掩耳盗铃【拼音】:yǎněrdàolíng【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成语故事】: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

  • 如何解释成语"杀身成仁"?背后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杀身成仁”?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杀身成仁【拼音】:shāshēnchéngrén【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成语故事】: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

  • 成语"高山流水"有什么历史典故吗?"高山流水"含义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高山流水”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高山流水”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

  • 历史文化探索:大公无私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成语典故

    大公无私,汉语成语,读音为dàgōngwúsī,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出自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那么成语大公无私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成语故事】: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

  • 成语"东山再起"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东山再起”?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东山再起【拼音】:dōngshānzàiqǐ【解释】: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成语故事】:东晋人谢安,年轻时曾做过官,后来辞去官职,跑到会稽东山隐居起来了。隐居后,他整天游山玩

  • 成语"三人言虎"是什么意思?"三人言虎"出自于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三人言虎”是什么意思?“三人言虎”出自于哪里?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又作“三人成虎,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原文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 成语"分道扬镳"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分道扬镳”?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分道扬镳【拼音】:fēndàoyángbiāo【解释】: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成语故事】:南北朝时,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元志是当时的洛阳令,他很有才识,看不起那些无能的官

  • 成语"五色无主"是哪个人物引申出来的?其中有哪些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五色无主【拼音】:wǔsèwúzhǔ【解释】: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成语故事】:传说在尧治理天下的时候,出现了滔滔的洪水,使世上成了浩浩渺渺的汪洋一片,连高山和丘陵的顶颠都快要淹没了。舜在巡视中发现,禹的治水本领比他父亲高强,便向尧推荐,让他继任父职治

  • 成语"雪泥鸿爪"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雪泥鸿爪”?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雪泥鸿爪【拼音】:xuěníhóngzhǎo【解释】: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成语故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