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成语"沐猴而冠"是什么意思?"沐猴而冠"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成语"沐猴而冠"是什么意思?"沐猴而冠"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840 更新时间:2023/12/8 8:05:41

还不知道:成语“沐猴而冠”是什么意思?“沐猴而冠”的历史典故是什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快来看看吧。

【沐猴而冠】故事的主人公: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以勇武闻名的军事家。

韩生,秦朝人;项羽进入咸阳后,投项羽,为其谋臣。

【沐猴而冠】是什么意思?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沐猴而冠】出自哪里?

《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沐猴而冠】词语辨析:

【沐猴而冠读音】:mùhóuérguàn

【沐猴而冠的近义词】:衣冠禽兽、道貌岸然、沐猴衣冠

【沐猴而冠的反义词】:正人君子、仁人志士

【沐猴而冠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沐猴而冠】典故: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起义军纷纷起兵反秦。他们在全国各地和秦军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于是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暴政,谁就做关中

在这些起义军将领中,刘邦和项羽是最有实力的,刘邦虽然出身卑微,但善于用人,所以他手下有很多本领高强的人。而项羽本人就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所以他领导的起义军的军事力量是最强的。但是,他这个人有些刚愎自用,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一向独断专行。

在战争发展的过程中,刘邦充分听取部下的意见,进攻路线安排得十分巧妙,受到的阻力较小,因而得以抢先一步进驻咸阳,俘虏了秦王子婴,灭了秦朝。但是,刘邦心里清楚,凭自己的实力一时还无法与项羽对抗,他便以退为进,先将军队撤出了咸阳,等待日后有了机会再成就大事。

项羽的路线安排不是很好,所以总是和秦军正面遭遇,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晚来一步。所以他对刘邦极为不满,就以胡作非为来发泄心中的怨愤。项羽率领大队人马到处冲撞杀戮,又放火烧了秦宫,大火烧了几个月,把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烧成了一片焦土瓦砾。即便这样,他还觉得不够解气,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宝玉器洗劫一空,然后准备率领众人回到江东。

当时,项羽手下的有识之士劝他说:“咸阳处在关中要地,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而且地势险要,您不如就在这里建都,这样有利于您奠定霸业。”项羽本也有些心动,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阳已被自己弄得残破不堪,哪里还像个都城的样子?就更加怀念故乡,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

他对那个劝他的人说:“人要是富贵了,就应该回到故乡去,让父老乡亲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子。要是富贵了还不回故乡,就好像是穿着漂亮的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还是要回到江东去。”,那人听了这话,觉得项羽实在算不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对别人说:“人家都说楚国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样,我以前还不相信,这次和楚王谈话之后,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不料,这句话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气,立即把那人抓来,投入鼎镬里活活烹死了。

【沐猴而冠文言文】: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集解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沐猴而冠白话文】:

过了几日,他带领人马,冲入城内,大肆屠杀,并且杀了秦降王子婴,放火焚烧秦宫,大火一连烧了几个月都没有熄灭。项羽还搜括了许多金银财物,掳掠了一批年轻妇女,准备回到东方去。

当时有人劝项羽仍在咸阳建都,因为“这里关中地区,有险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业。”项羽看看秦宫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同时又怀念故乡,一心想回东方,便说:“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比锦衣夜行,谁看得见?”。劝说者说:“都说楚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愚笨不堪,现在想来果然如此。”项羽听说了,烹杀了那个游说的人。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如何理解成语"缘木求鱼"?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缘木求鱼”?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缘木求鱼【拼音】:yuánmùqiúyú【解释】: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成语故事】:战国时,齐宣王想称霸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用仁政征服天下

  • 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拼音】:jīngchéngsuǒzhì,jīnshíwéikāi【解释】: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成语

  • 历史文化探索:董狐之笔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成语典故

    董狐之笔,拼音dǒnghúzhībǐ,意思是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出自《左传·宣公二年》。那么成语董狐之笔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成语故事】:董狐是春秋时晋国晋灵公在位时的一个史官。晋灵公年纪很轻就继位为国

  • 成语"来处不易"是什么意思?"来处不易"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来处不易”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来处不易”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来处不易】故事的主人公:朱用纯(1627—1698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来处不易】是什么意思?表示事情的成功或财物的取得,经过了

  • 成语"有恃无恐"该怎样理解呢?又有哪些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有恃无恐【拼音】:yǒushìwúkǒng【解释】:恃:倚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所依杖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成语故事】:春秋时,中原霸主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齐孝公继承了王位。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乘人之危,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去

  •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历史典故是什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战国时候,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国派谋士苏代去劝说赵王。苏代就给赵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大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刚刚张开贝壳,水鸟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

  • 成语"木人石心"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个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木人石心”?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木人石心【拼音】:mùrénshíxīn【解释】: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成语故事】:晋朝有个名士叫夏统;多才善辩,很有名气。当时,许多人劝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一次他到京城洛阳,太

  • 成语"摩肩接踵"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个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摩肩接踵”?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摩肩接踵【拼音】:mójiānjiēzhǒng【解释】: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成语故事】:晏婴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身材矮小,但是头脑敏捷,非常机智。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楚

  • 如何理解成语"韦编三绝"?有什么相关历史典故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韦编三绝”?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韦编三绝【拼音】:wéibiānsānjué【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成语故事】: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

  • 成语"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囫囵吞枣”?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囫囵吞枣【拼音】:húlúntūnzǎo【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成语故事】:出自宋·圆悟克勤《碧岩录》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