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文化探索:董狐之笔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历史文化探索:董狐之笔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898 更新时间:2024/1/20 4:09:44

董狐之笔,拼音dǒnghúzhībǐ,意思是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出自《左传·宣公二年》。那么成语董狐之笔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成语故事】: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晋灵公在位时的一个史官。

晋灵公年纪很轻就继位为国君,不但幼稚,而且十分骄横。例如他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以此取乐;他的厨子因为煮熊掌煮得不合口味,一生气竟把厨子杀了。国相赵盾,屡次劝谏,只是不听。起初他还嘴上承认错误,表示愿意改正,不过说完也就算了;到后来,非但毫不认错,反而怀恨在心。他几次三番设计谋杀赵盾,没有成功。赵盾看看形势很危险,只得逃出都城,暂时躲避到外地去。这时,赵盾的堂兄弟赵穿,趁晋灵公在桃园里喝得大醉的当儿,密派心腹甲兵,发动突然袭击,把晋灵公杀死了。赵盾得到这个消息,立刻赶回都城,另立晋成公为国君,继续担任国相,主持国政。

这一件事,史官董狐把它记入史册时,写道:“赵盾弑其君。”(在封建时代,杀死帝或尊长叫“弑”,是一种大逆不道的罪行)赵盾见了,大惊,立即董狐解释,声明自己并无“弑君之罪”。董狐说:“你身居相位,出走既没有走出国境,回来也没有惩办凶手,这弑君的罪名,你不负该由谁负!”《左传·宣公二年》,载有这段故事,并且说,孔子对于董狐曾称赞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直书事件的实质而不加隐讳)。”不过,孔子也称赞赵盾,说道:“赵宣子(即赵盾),古之良大夫也,无法受恶(冤枉得了个恶罪名);惜也,越境乃免(可惜啊,他要是离开了本国,他就没有责任了)。”

孔子的这段评论是否正确,姑且不说它。但后来称赞良史(公正的史官),就因此叫做“董狐”。唐朝人吴兢,撰《武后实录》,其中有指责张说的述评。后来张说官至“中书令”,位同宰相,请吴兢删改原书中的有关述评,他不肯。当时人们因此称他为“今董狐”。

不隐讳任人的错误、缺点,有什么说什么,毫无顾忌,把真实的情况大胆公正地直写出来,这样的笔,就被称为“董狐之笔”。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成语"来处不易"是什么意思?"来处不易"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来处不易”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来处不易”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来处不易】故事的主人公:朱用纯(1627—1698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来处不易】是什么意思?表示事情的成功或财物的取得,经过了

  • 成语"有恃无恐"该怎样理解呢?又有哪些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有恃无恐【拼音】:yǒushìwúkǒng【解释】:恃:倚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所依杖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成语故事】:春秋时,中原霸主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齐孝公继承了王位。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乘人之危,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去

  •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历史典故是什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战国时候,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国派谋士苏代去劝说赵王。苏代就给赵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大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刚刚张开贝壳,水鸟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

  • 成语"木人石心"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个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木人石心”?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木人石心【拼音】:mùrénshíxīn【解释】: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成语故事】:晋朝有个名士叫夏统;多才善辩,很有名气。当时,许多人劝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一次他到京城洛阳,太

  • 成语"摩肩接踵"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个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摩肩接踵”?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摩肩接踵【拼音】:mójiānjiēzhǒng【解释】: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成语故事】:晏婴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身材矮小,但是头脑敏捷,非常机智。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楚

  • 如何理解成语"韦编三绝"?有什么相关历史典故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韦编三绝”?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韦编三绝【拼音】:wéibiānsānjué【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成语故事】: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

  • 成语"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囫囵吞枣”?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囫囵吞枣【拼音】:húlúntūnzǎo【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成语故事】:出自宋·圆悟克勤《碧岩录》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

  • 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拼音】:xiàngzhuāngwǔjiàn,yìzàipèigōng【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成语故事】:秦朝

  • 成语"对症下药"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对症下药”?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对症下药【拼音】:duìzhèngxiàyào【解释】: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成语故事】:华陀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医术高明,诊

  • 历史文化探索:鞭长莫及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成语典故

    鞭长莫及,读音为biānchángmòjí,意思是指虽然鞭子很长,但总不能打到马肚子上,比喻距离太远而无能为力。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那么成语鞭长莫及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成语故事】:“鞭长莫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意是说,马鞭子虽然长,但是不能打马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