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红楼梦第三回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回该如何解析?

红楼梦第三回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回该如何解析?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21 更新时间:2024/1/10 6:31:10

红楼梦第三回内容概括:贾雨村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贾雨村传闻朝廷起复古员,请林如海写信给贾政帮助(自己有此意,却偏要林如海说出,是奸雄之心)。林如海热心帮助,并且说出荣国府的贾母要接黛玉的工作,让贾雨村和黛玉同行。

贾雨村有了两个小童,当是林家所赠。贾府接黛玉只要几个老妇人,连牢靠下人都没有,则是王夫人成心慢待。

贾政喜爱贾雨村,帮他起复。

黛玉年仅六岁,但进贾府时却是“时时当心、处处留心”,机敏聪明。和贾母相见之后,她先后见到了邢王二夫人、李纨、三春、凤姐及一干丫鬟等。

王夫人向黛玉展现了自己才是管家人。

黛玉在邢王二夫人的引领下,在贾府中走了一圈。说了贾赦住在荣国府旧宅,而贾政配偶反和现在的贾母住在正院。

尔后又见到了宝玉,详细描述了宝黛的容貌和初见。

黛玉言必三思,却仍然引得黛玉摔玉,因此伤心。贾母赏鹦哥,而袭人进场,现出了她在宝玉房中的位置,连宝玉那被视若瑰宝的玉,也轻言拿出来令黛玉观看……

最终提出薛蟠打死人命的事。

红楼梦第三回主要内容解读

今天解读第三回,这一回贾雨村续上一回,送林黛玉去她的姥姥家,也就是后面贾府,贾府才是红楼梦的主要描述地,贾府分宁国府和荣国府,荣国府里面又分贾政和贾赦两家,贾政和贾赦分别是林黛玉的两个舅舅。

到了贾府,贾母热烈的接待了林黛玉,自然是见面两眼泪汪汪,贾雨村也带着林如海的名帖面见了贾政,在这里有一个时间点,是很隐蔽的,就是贾政和贾雨村见面后,这一回写了不上两月,有了一个职位空缺,贾雨村于是就去复职,看似是两个月,实际却是很长时间,这个时间牵扯到一个潜规则,这个我会在葫芦案那一回做一个细致的分析。

这一回出场了很多主要的人物,都是过来迎接林黛玉的,其中有王熙凤,她属于贾赦的儿媳妇,负责贾府的内务总负责,还有两个舅妈一个是王夫人,也就是贾宝玉的母亲,一个是邢夫人,就是贾赦的正室妻子,但不是原配。

还有三个姐妹,迎春、探春、惜春,还有老大元春,但当时已经在宫里了,就是后来的元妃,这一回以林黛玉的视角,对贾府进行了描述,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两个舅舅都没有接见,其实也不奇怪,那个年代女儿家的过来,男人们大多都会回避,有女人们接待,属于正常,何况当时贾政是去斋戒了,因为当时写贾宝玉也刚斋戒回来。

这一回描写了宝玉和黛玉的初次相见,两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是前世的缘分,毕竟前世贾宝玉浇灌林黛玉这颗仙草,两人是上辈子的仙缘,这一回写了贾宝玉的第一次摔玉,后文还有摔玉的描述,这块玉其实本不属于贾宝玉,玉石相当于是神瑛侍者的灵魂,一个是想在温柔乡享福,一个是凡心偶炙要历炼,两个人就在这里产生了第一次的冲突,宝玉试图摔碎它,这是一种作者的寓意手法。

这一回出场的还有几个丫鬟,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袭人,一个叫鹦哥,袭人是贾母的丫鬟给了宝玉当丫鬟,鹦哥也是贾母的丫鬟,给了林黛玉,林黛玉给她改了名字,就是后来的紫鹃

在这里,大家要注意一句话,就是描写袭人的,原文是:服侍贾母心里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里就只有一个宝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这是袭人性格的很重要描写,并不是说她贤惠,而是她冷淡的心,红楼梦书中有很多这样的描述,值得推敲,和后文对比,会发现完全不同的寓意,这就需要大家仔细阅读文本,不要被这些表面文字迷惑,要看实际发生了哪些事、做了哪些事。

最后,在这一回的最后一段,有个时间点其实是一晃就是三四年过去了,但书中没有交代,就是在“大家又续了一回,方才安歇”到下一段是相隔三四年的时间,大家要注意,林黛玉来贾府的时候应该是六岁左右,这一睁眼就变成了九岁了。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历史文化探索:釜底游鱼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成语典故

    釜底游鱼,拼音是fǔdǐyóuyú,意思是指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出自《后汉书·张纲传》。那么成语釜底游鱼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成语故事】:张纲是东汉顺帝时的一个小官,为人忠诚,刚直不阿。他不怕专断独行的大将军梁冀,上奏皇

  • 历史文化探索:白驹过隙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成语典故

    白驹过隙,汉语成语,拼音是báijūguòxì,意思为比喻时间过得快,光阴易逝。出自《庄子·知北游》。那么成语白驹过隙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春秋时期,孔子专程去向德高望重的老子请教关于“至道”的学问,老子对孔子说道:“你想问道的学问,就必须先斋戒,把心里的杂

  • 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拼音】:chéngménshīhuǒ,yāngjíchíyú【解释】: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成语故事】:“

  • 成语"尔虞我诈"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尔虞我诈”?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尔虞我诈【拼音】:ěryúwǒzhà【解释】: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成语故事】:春秋时,楚庄王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因久攻不下,决定撤军。这时,替庄王驾车的申叔时建议说:我们如果在

  • 成语"半老徐娘"有什么历史典故吗?详解半老徐娘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半老徐娘”有什么历史典故吗?这个成语出自《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徐娘”是何许人,她是南朝梁元帝的一个妃子,娘家名叫徐昭佩,因年过芳龄,却还打扮的十分的风骚,故有“徐娘半老,犹尚多情”一说。可见不是所

  • 成语"作法自毙"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作法自毙【拼音】:zuòfǎzìbì【解释】: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泛指自做自受。【成语故事】:商鞅变法,首先取消了贵族的特权,规定重新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贵族由此失去了无功受禄的特权,对商独十分不满,但商鞅有秦孝公支持。贵族虽怀恨在心,仍然毫无办法。秦国经变法以后,很快强盛起来,生产率

  • 历史文化探索:贪得无厌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成语典故

    贪得无厌,汉语成语,拼音是tāndéwúyàn,原指贪婪到无法满足的地步,现指贪图名利或金钱之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分崩离析,各诸侯纷纷独立,割据一方。晋国是其中实力较强的一个诸侯国。晋国有赵襄子、魏桓子

  • 成语"好谋善断"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好谋善断"含义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好谋善断”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好谋善断”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好谋善断】故事的主人公: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好谋善断】是什么意思?善:擅长;断:决断。形容人能不

  • 历史文化探索:先声夺人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成语典故

    先声夺人,拼音是xiānshēngduórén,意思是指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出自《左传·文公七年》。那么成语先声夺人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宋国的司马华费逐,有三个儿子:华驱、华多僚和华登。华多僚得国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经常在元公面前

  • 刘禅投降曹魏之后,关于乐不思蜀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成语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乐不思蜀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