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成语"好谋善断"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好谋善断"含义详解

成语"好谋善断"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好谋善断"含义详解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973 更新时间:2024/1/20 2:45:10

成语“好谋善断”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好谋善断”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好谋善断】故事的主人公: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

【好谋善断】是什么意思?

善:擅长;断:决断。形容人能不断思考,并善于判断。

【好谋善断】出自哪里?

晋·陆机《辨亡论》上:“畴咨俊茂,好谋善断。”

【好谋善断】词语辨析:

【好谋善断读音】:hàomóushànduàn

【好谋善断的近义词】:多谋善断

【好谋善断的反义词】:好谋无断

【好谋善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好谋善断】典故:

三国时,孙权善于招揽人才,礼贤下士。只要有才能,愿为他效力的人,他都加以重用。鲁肃诸葛瑾等人都投奔到他旗下,得到了他的赏识和重用。公元208年,荆州牧刘表病死,鲁肃建议孙权派他前往荆州,以吊丧为名,联合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共同对抗曹操。鲁肃与刘备见面后,刘备表示同意,便派诸葛亮随鲁肃去见孙权。

当时,孙权还在犹豫不决。诸葛亮见到孙权后对他说,曹操大军压境,再不采取主动将会大祸临头。曹军南下作战,非常疲倦,加上他们又不习水战,只要孙、刘联军,一定能将曹操打败。孙权听了这番分析,增强了联刘抗曹的信心。他召集部下商议,周瑜分析了曹军的弱点后,认为曹操犯了用兵大忌,建议孙权给他几万精兵,保证能大获全胜。周瑜的话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坚定了。这一年,孙权任命周瑜为左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程普为右督,率三万精兵沿江西上,和刘备的军队会合,迎击曹军。赤壁之战,曹军大败,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孙权建立吴国后,由于他善于用人,善于判断,所以吴国越来越强大。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历史文化探索:先声夺人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成语典故

    先声夺人,拼音是xiānshēngduórén,意思是指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出自《左传·文公七年》。那么成语先声夺人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宋国的司马华费逐,有三个儿子:华驱、华多僚和华登。华多僚得国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经常在元公面前

  • 刘禅投降曹魏之后,关于乐不思蜀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成语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乐不思蜀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三

  • 难得糊涂的主人公是郑板桥,那么关于它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成语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难得糊涂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难

  • 成语"胶柱鼓瑟"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胶柱鼓瑟”?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胶柱鼓瑟【拼音】:jiāozhùgǔsè【解释】: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成语故事】: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

  • 成语"顾曲周郎"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顾曲周郎”?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顾曲周郎【拼音】:gùqǔzhōuláng【解释】: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成语故事】:这句成语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

  • 成语"百川归海"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百川归海”?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百川归海【拼音】:bǎichuānguīhǎi【解释】: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成语故事】: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

  • 成语"拔山扛鼎"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拔山扛鼎"含义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拔山扛鼎”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拔山扛鼎”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秦朝末年,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写字,叔父项梁改教他击剑,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项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认真钻研,但力气很大,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同刘邦争

  • 成语"不辨菽麦"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不辨菽麦”?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不辨菽麦【拼音】:bùbiànshūmài【解释】: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成语故事】:这句成语见于《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

  • 成语"愚公移山"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愚公移山【拼音】:yúgōngyíshān【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成语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山叫王屋。两座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进出家里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有一天吃饭

  • 如何理解成语"与狐谋皮"?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与狐谋皮”?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与狐谋皮【拼音】:yǔhúmóupí【解释】:谋:商量。跟狐狸商量要剥它的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成语故事】: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想办一席丰富的筵席,需要大量的